自动化学院成立于2008年12月,其前身是创建于1960年的自动控制系,相关专业始建于1953年。截止到2014年底,自动化学院有教工 126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5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教师总数比例达到70%,具有国外博士学位或进修学习一年以上的人员超过30%.教师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组部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 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2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有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
自动化学院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名、硕士研究生35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160名、留学生30余名。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项(包括创新群体、杰青、优青、重点、仪器专项、重大国际合作和面上、青年基金等),作为首席获批 “973”项目2项,承担“863”项目9项,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7项,承担总装预研、重点型号和科技合作等项目近200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5项、省部级科技奖2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6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20多项,转让科技成果8项,出版著作、教材18部(其中包括4部英文专著,1部英文教材),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
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学科与工程学科1998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授权,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001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2年“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007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该学科也是学校历次“211”、“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电气工程2010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授权,下设的四个二级学科分别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新理论”。
学院现有“自动化”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并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学院秉承深化创新实践和拓展国际化视野的方针,配合以本科生导师制等因材施教的举措,鼓励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和对外交流中成长和进步。在强调扎实基础理论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学科知识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为必修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大学生在全国“挑战杯”、“电子设计”、“无人车”、“无人机”、“智能车”、“数学建模”等大赛中取得多项一等、二等奖。
学院拥有“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批准建设)、“自动控制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1年批准建设)、“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批准建设)、“导航、制导与控制”教育部工程中心(2008年批准建设)、“自动化教学实验中心”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批准建设)。学院也是我校电工电子电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共建单位之一。
自动化学院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十几所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