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是一所以气象科技、信息科技为特色,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是中国气象人才、四川信息产业人才、国家统计事业人才、国防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1951年,为适应新中国空军对气象人才的需要,学校前身——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在成都创建。1956年,为适应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改制为成都气象学校,着力培养气象预报和大气探测人才,为百业待兴的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人才。1978年,为适应中国气象事业现代化的需要,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成为我国两所主要培养气象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
2000年,学校由部属院校划转为四川省属院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并整体合并原直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2003年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4年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培养后备军官的普通高校。2007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08年,学校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欧洲几所大学提出并试行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并成为全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再创新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和电气组组长单位。2009年,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在全校所有专业实施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2010年,学校成为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
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学校成为气象事业、信息产业、统计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办学思想理念不断提升,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改善办学条件,育人环境良好
学校现有航空港和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00余亩,拥有校舍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3亿多元;图书馆藏书丰富,有纸质适用图书170多万册,电子图书60多万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完善;建有142个校外实习基地;办学经费有保障;领导班子结构合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
二、坚持“质量立校”,教育教学水平高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8000余名。学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大力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一等奖6项。电子信息工程等7个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软件工程等12个专业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动力气象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气象雷达原理与系统》等26门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大气探测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4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电子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等4个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信息类CDIO工程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大气探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近五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等竞赛中获得全国性奖励280多项,其中,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2005、2007、2009年连续三届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六或第七位,位列一般高校第一。
学生综合素质高。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以“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蒙祖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丁睿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影响大。学校承办了由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主办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及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国家统计局主办的“中国2010人口普查宣传万里行”等全国性社会实践活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积极参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给予了大量报道,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生就业能力强、就业质量良好。据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高校毕业学生的跟踪调研,我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三、坚持“特色兴校”,多学科协调发展
学校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型,2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学校有四川省重点学科3个。学校形成了以气象科技和信息科技为特色,以大气科学和大气探测为优势学科,以信息技术类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要学科,以数理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基础学科,学科间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四、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水平高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753人,博士231人,高级职称469人,教授117人。学校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国家级和省级专家50余人。
五、大力加强科学研究,科研水平高、实力强
学校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
长期以来,学校矢志不渝地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突出气象科技和信息科技特色,加强气象科技和信息科技研究,重视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学校是国家重要的气象科技创新基地,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气象学、大气探测技术、气象业务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在新型气象雷达系统、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大气辐射与卫星遥感、天气动力学与东亚季风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大力加强信息科技研究,在国内较早从事云计算核心系统研究,主持了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核心系统的研制。学校积极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同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服务四川信息产业,服务地方和行业信息化,应用研究水平较高,社会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