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系概况】
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三大主要发展领域,其中,新材料又是汽车、航空、通讯、家电、IT、生物医药、国防、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基础。本系前身是材料科学研究所,1982年复旦大学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组织物理系、化学系部分人员设置,是国内综合性大学中最早设立具有工科性质的材料学科的几个单位之一,1986年3月正式建立校直属的材料科学系。学科领域和具体研究方向的设置宗旨是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复旦大学的特点,力求从“特、新、功能”三个方面开展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和应用开发。
本科专业3个:“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方向)”
硕士点4个:“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物理电子学”,含“材料工程”工程硕士点;
博士点3个:“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物理电子学”二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1.5个:“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部分)”;
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上海市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纳入“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
主要科研机构:国家微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分析中心、国家教育部先进涂料研究中心、专用材料与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光纤研究中心等4个省部级和学校层面的研究中心,以及新型能源材料研究所、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功能聚合物材料研究所、材料可靠性与设计研究所等。
【师资力量】
材料科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授22位 (博士生导师18位),副教授25位,讲师9位,博士学位获得者48位,海外留学经历者30余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计划7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市曙光学者4人、市启明星8人、市浦江人才计划3人。孙晋良院士、褚君浩院士等为我系兼职教授、德国Hartmann 教授为我系名誉教授。
【科研状况】
近五年来,本系教师共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教育部、上海市等各类重大重点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共计250余项,其中,科技部02专项1项、科技部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和上海市重大项目各1项、国家“863”项目6项,累计科研经费10400多万元,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理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成果。平均每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5篇,五年累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超过85项,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奥运会、世博会、国家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国防工业、汽车工业、建筑工业、石化工业、电力工业等,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五年来,以本单位人员作为第一获奖人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 5项、二等奖4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
【培养目标•教学特色】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未来的学术和行业精英。
教学特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莙政学者”、“望道学者”、 “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挑战杯”等学生科研活动;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本科生获得去海外著名大学交流交往的机会,培养“国际化视野”。
【深造•就业情况】
材料科学系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一方面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深造,使在国内就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的学生稳定在近50%以上;另一方面积极架起学生、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对学生的发展取向进行细分,个性化地指导和组织每一类学生的职业规划,力求使每位毕业生都找到最适合个人发展的工作。积极发掘系内资源,充分利用系内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联系,为学生提供信息和交流的机会。本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于我校前列。每年都有学生进入Motorola、Intel、Phillip、三星、松下、朗讯、DuPont、Henkel、ICI、GE 和BASF等著名企业,并获得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