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介绍

发布时间:2017-11-26 编辑:


  广州中医药大学于1976年开办中药班,并于1977年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本科班,1984年在中药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中药系,1997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更名为“中药学院”,2004年成立了中药学院党委。学校于1993年成立新药开发研究中心(简称新药中心)。现中药学院与新药中心实行合署办公的管理机制。 
 
  中药学院党委坚持固本强基工程,加强党支部建设和发展党员工作,至2007年底学院共有29个党支部,765名党员,共举办了10期党校培训班,培养学生1222名,其中2007年发展党员218名。

  经过多年的建设,中药学院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办学体系, 现有中药学、制药工程(中药)、药学、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五个本科专业,中药学专业设有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及中药营销学三个方向。中药学、制药工程(中药)分别于2003年、2005年批准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7年中药学、方剂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中药学院分别于1978年和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中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中药学、方剂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五个硕士点,并于2003年获准设立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药学科2000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并于2003年通过验收,同年11月再次以子项目“南药资源库的构建及综合开发利用”进入广东省重点学科建设,并于2006年3月以优秀成绩通过子项目验收, 中药制药学科在200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重点学科,2007年12月通过了国家专家组验收。 药理学、方剂学为校级重点课程,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为校级精品课程。中药学院(新药中心)还开设了《中药现代化及其关键技术》等多门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

  中药学院与新药中心承担 “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南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研究示范基地"等建设任务,也是广东省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单位.承担了“华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中药资源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中药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药理重点基础教学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我校承担的“国家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心(GCP)、“国家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GLP)”等形成完善的中药创新体系和教育体系。

  目前中药学院和新药中心共有教职工164人,其中正高39人,副高36人,中级职称49人,具博士学位者52人,硕士学位36人。副高以上职称占全院教职工的45.73%,博士学位占教师队伍的35.62%,硕士学位占教师队伍的24.66%。现有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5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 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5名、校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名;广东省新药审评专家库专家5名、广东省优秀新产品评审专家1名;全国模范教师1人。学院聘请了王永炎院士、肖培根院士、邓铁涛教授、王建华教授等四位国内著名专家为学院的专家委员会委员。通过建设,师资队伍结构日显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已崭露头角,在教学、科研、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等工作中显露出良好的素质和发展势头,为中药学院和新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截止到2007年9月在校本科生达3195人、研究生186多人,至2007年下半年在院学生(含成教学生)将近5000人。自1997年至2006年,共招收本科生4635人,共培养研究生216余人。中药学院还是广东省执业中药师培训中心的教学点。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创新,重在实验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创新论文:本科生13篇,研究生138篇;本科生获国家级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省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2003~2007年研究生42人次在学期间取得奖励和荣誉。近五年来,除部分毕业生升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外,其他都能顺利就业,一次就业率保持98.98%。

  自2004年搬迁进入广州大学城后,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目前,教学实验室面积1.65万平方米,学院拥有仪器设备总值近3000多万元,其中包括高效毛细管电泳仪、制备型高效液相仪、分析型高效液相仪、气质联用仪、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流床喷雾包衣机等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药科楼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建设有药科类教学实习基地 129个,其中与平远南药资源有限公司、广东阳春一片天医药集团、广东中山中智药业集团、湛江恒诚药业有限公司、化州橘红绿色生命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共建设了“中药产学研基地”,分别广东省药品检验所等30个企事业单位正式签约并挂牌建立教学基地,并与校外72个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教学实习关系。

  近年来,积极引入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超声提取、超微粉碎、膜分离、大孔树脂吸附等新工艺及多种现代制剂技术,在中药新药和中成药二次开发项目研究中进行集成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位居行业前茅。集成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及药效药理实验技术,以肿瘤、糖尿病、抗炎、抗病毒、抗真菌为重点,协作建立中药活性组分筛选评价技术平台,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系统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和色谱指纹图谱质控模式,进行中药材、中成药质量评价与质量标准化研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南药资源库的构建及综合开发利用”为主攻方向,开展了南药(GAP)研究、资源库的构建、南药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化评价、南药的作用机理及药效学研究、开发出系列保健品和中药新药。积极参与我国、我省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的建设,致力于中药现代化关键问题的研究,把握产业前沿动向,并为各级政府、产业界及投资界提供决策咨询。

  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级、部(省)级的研究课题共15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国家“九五”和“十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医药创新博士项目、广东省关键领域重大突破项目等重大课题,获经费资助达3000多万元。近五年来获国家、省、市科研教学成果奖10余项。承担教育研究课题1 9项,其中省级7项,参与25部教材与教参的编写工作;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26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29项、市级3项,横行课题55项,发表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论文24篇,学术论文431多篇,其中SCI收载8篇,学术专著40部,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8项。 近年来已获得2个中药新药取得国家新药证书,15个中药新药获得临床批件(含原料药);8个中药新药品种申报了临床批件;2个中药新药已完成临床前研究;1个功能食品项目获卫生部保健功能食品批准文号。现已有6个新药项目直接转让,5个项目受委托开发,合同金额超5000万元,已到位经费3000多万元。申请发明专利14项,已授权6项。

  新药中心与浙江海正药业、广东美晨药业、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广州王老吉药业、广药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发,共建创新链和产业链。该中心与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建立了项目合作关系,并互派研究人员和交流,实行优势互补,开创产学研结合和中医药国际化新局面。学院坚持产学研办学思想,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教学基地的建设,利用校外省内外的资源为学院的教学、科研与学生就业开拓了新的途径,学院现有30家教学基地,2007年学院新增了太阳神荔城制药公司、中山市药品检验所、珠海市药品检验所、肇庆市药品检验所、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等5家挂牌教学实习基地。2007年10月联合省内有关药企与教学基地,举办了“中药学教学实习基地经验交流会”,有40家企业参加了交流,共同探讨实践教学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学院与东莞市政府合作建立了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利用高新科技开拓中医药研究的新途径;与海南省佳景投资公司合作创办了广中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研究所,弥补了我院海洋药物研究的空白,得到海南省政府的支持与帮助。目前,我院已同省内外各政府部门与企业合作,推动我院产学研工作迈出了新的一步,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我院认真做好各方面来院参观访问的接待工作。2007年接待了南非国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教育代表团、香港中文大学、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海南省科技厅、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南省渔业厅、海南琼中县政府、广州霸王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二十多个政府部门、外宾团体和企业集团,根据来参观单位的目的和要求,草拟接待参观计划和日程安排,上报院领导审阅后通知有关科室安排好人员接待,做到服务周到,讲解清楚,大大地扩大了我院教学、科研、产学研方面的影响力。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