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广州大学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广州教育学院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学校濒临珠江,三面环水,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学校于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有近20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6个,有150多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另有教育硕士、工程硕士、艺术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体育硕士9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其中工程硕士拥有建筑与土木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技术7个领域。2010年8月,广州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同年10月,广州大学列入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艺术硕士和教育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改革试点。
学校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近年来,广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秉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在各级党政的大力支持下,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校现有博士、硕士生导师700多人,导师队伍中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市优秀专家32人,珠江学者2人,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28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100多人。
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学校将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有利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招生人数和领域简介
我校工程硕士共有六个招生领域,分别是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电子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今年拟招生178名。
1、建筑与土木工程
该领域主要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BIM、工程建设管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不动产测量与管理七个方向。依托的是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地理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结构工程等九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筑学专业为国家一级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并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
(1)土木工程方向。现有指导教师58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33人。近5年来,本学科密切结合国家、地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特点,积极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重大工程纵、横向科研项目300余项,研究经费超过80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83本。本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抗震中心和结构实验室,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东省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室”,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实验室”。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方向。现有指导教师1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名,博士学位者7名。学科实验室与研究基地“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实验室”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06年以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总科研经费400余万元。获省、厅级教学、科技成果奖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8部。
(3)给水排水工程。现有指导教师11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学位者6人。学科实验室与研究基地《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实验室》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有深圳水务集团公司等校外基地6个。学科所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近年来,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现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等项目16项。
(4)BIM。BIM工程硕士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在职进修BIM方向专业知识和提高BIM项目管理和实施及工程管理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主要面向全省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BIM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5)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方向。现有校内外指导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导师中获博士学位7人。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总科研经费1420余万元。获省、厅级教学、科技成果奖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5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30部。现有建筑数字化技术实验室、城市信息处理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及城市设计研究所、岭南建筑研究所教学科研机构等;校外基地有香港专业技术人才服务机构、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高教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等。
(6)工程建设管理方向:本方向有专业指导教师20人,其中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2人,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40余项,主要以大型、复杂建设工程为背景,开展工程建设管理、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本方向主要面向工程建设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工程建设管理知识、新技术研发能力强、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应用性高级工程建设管理人才。
(7)不动产测量与管理方向:本方向有专业指导教师2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9人。近5年来,承担各类科研课题9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2项。主要通过测量、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等技术手段,开展国土资源与房地产测绘、地理国情监测等方面的研究。本方向主要面向规划、国土、建设、水利、环保、海洋、交通运输等工程建设行业与管理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不动产测量与管理专业知识、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应用性高级工程建设与管理人才。
2、项目管理
该领域依托工商管理学院。招收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土木工程、建筑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及相关本科专业的研究生。
本领域有1个广东省名牌专业、1个广东省示范性实验教学教学中心。有56位专职教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广东省“千百十”省级人才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各类专业注册工程师31人,建设工程和设备采购评标专家10人,广州市标准化专家2人。行业协会(学会)副会长及常务理事8人。
近年来本领域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8项,企业横向合作项目140余项,总经费达800多万元,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800篇。
3、电子与通信工程
该领域主要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泛在网络方向、智能电网、运动控制与电力电子技术、声像灯光技术方向、物联网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等九个方向。依托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拥有机械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理论物理、物理电子学和课程与教学论工程硕士点;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理学》(师范)、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力与信息电子技术方向)、《光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检测技术方向) 等本科专业。拥有广东中南声像灯光工程研究院、广州大学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广州大学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有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与材料研究所、天体物理中心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研究所等7个科研机构。
(1)通信与信息系统(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本学科主要通过系统学习数学基础理论、通信基础理论和现代信号处理理论,培养研究生掌握信息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使研究生具备从事通信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网络设计规划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能力。在培养特点方面,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并重,系统设计与核心技术并发,硬件能力与程序开发并行,适应社会对通信与信息专业人才的要求。学科研究范围和方向包括: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现代信号处理,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光纤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与多媒体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生物信息与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
(2)信号与信息处理(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信号与信息处理是信息科学中的核心学科,开展信息与信号检测、识别、处理及系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期目标是开展人类语言声信息处理、生物信息处理,结合实际开展自适应噪声抑制、滤波、信号压缩恢复、人工神经网络、相干检测、DSP应用、虚拟电子仪器仪表等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数字声频信号处理处理 2 数字视频信号处理 3艺术照明数字处理技术 4 生物信息处理5 系统辨识与模式识别。
(3)电路与系统(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本方向面向“数字家庭和生物特征”两个日益成熟和潜力巨大的应用领域培养相关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以“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和模式识别等为理论基础”进行信号采集、处理、识别和控制的理论研究,并且采用“DSP、ARM或FPGA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发可应用于数字家庭、视频监控、安防和工业等领域的智能系统和电子产品。研究的信号有:生物医学信号、视频信号、和生物特征,其中生物特征包括指纹、人脸和虹膜等。
(4)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泛在网络方向(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泛在网络方向培养在智能设备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泛在网络领域从事网络及设备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网络运营和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本方向的研究领域包括智能变送器及现代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设备组网应用、泛在网络及应用支撑平台(无线传感网、局域网、移动互联网融合技术)等。本方向的特色在于综合利用WSN、局域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使用实用的传感器、无线单片机、嵌入式模块设计智能设备和应用系统。
(5)智能电网方向(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