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汉语言文学系简介

发布时间:2017-11-26 编辑:

  汉语言文学系现有教师17名,教师队伍中副教授9名,讲师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建设工程人员1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具有硕士学位者7人,博士后出站人员1人。汉语言文学系是一支朝气蓬勃、富有活力、业务精湛、科研潜力巨大的团结奋进的团队。
  汉语言文学系拥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一个和中国古代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一个。该系主要承担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和部分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以及全校人文类公选课教学任务。全系常年开设本科专业课程30余门,硕士研究生课程10余门,大学语文、唐诗宋词鉴赏、中国当代小说评价、戏剧欣赏、电影理论与欣赏等公选课10余门。目前(2011年7月份前)全系在校本科生144人,硕士研究生14人。
  汉语言文学系教学设施齐全,教学方法技巧丰富先进,建设有新闻传媒实验室和语言语音实验室(筹)两个,拥有东营日报社等实践教学基地5个,能够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贯重视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方面努力的探索自己的目标定位、特色定位。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借鉴国内同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思路和经验,参考教育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初步拟定的专业建设规范,结合社会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明确了办学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突出、巩固、强化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能力突出的富有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本着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升教学的理念,教学与科研并重,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凝练、突出、强化特色,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兼顾社会效益,将本专业建设成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在省内高校有较大影响力、在国内同类高校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专业。依据学校的目标定位、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复合型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满足学校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需要,企业和地域文化发展的需要,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对自己专业的特色定位和专业发展规划在两个层面展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根据学校的“石油特色”,面向石油石化企业,在科研上向企业文化倾斜,尤其是对石油石化企业的企业文化研究;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科研上向地域文化倾斜,特别是“齐鲁文化研究”,尤其是“齐文化”研究: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将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特色体现。人才培养方面:面向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培养具有优秀品格的专业人才;结合学校办学战略与方针,培养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石油精神”的专业人才;面向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设置,在满足前两点“人”的锻造的基础上,加大业务型、能力拓展型课程所占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侧重以下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企事业单位中的文字处理工作能力、媒体出版机构采写编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由此确定在“高品格、厚基础、强理论”的“树人”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即“育才”的两个方向:文秘方向、新闻方向,达到“重实践、强能力”的目标。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我系将坚持“固守本色,突出特色”的思路,“固守本色”是我们在学校和其他专业相比我们的特色所在、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突出特色”是在和兄弟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特色是专业生存发展的空间。
  我专业在校学生积极活跃在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尤其在宣传方面,我系学生成绩卓著。我系毕业的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已毕业的三届本科学生中有36人考取研究生,分布在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学府,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中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及南京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三年来本科学生就业率维持在80%左右,10届达到87%,和全国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相比,名列前茅。
  汉语言文学系一贯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至2010年的四年间,我系教师共公开发表论文48篇,其中国家级2篇,核心30篇;参编教材2部,出版专著2部。承担科研项目省部级项目5项,参研国家级项目1项,地市级项目十余项。多项成果获得青岛市、东营市、学校等奖励。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