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现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研究生双导师制

发布时间:2017-11-26 编辑:


  近几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主流,而在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如何保证教育质量也成为了人们愈加关心的问题。有人甚至提出了“流水线式”人才培养困局的说法。
  对此,河南大学的办法便是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和研究生双导师制。

  让本科生尝到学术甜头
  这个暑假,刚念完大一的河南大学学生李兴旺在该校的免疫学实验室尝到了学术甜头。
  “每天早上7点半去实验室,晚上9点回宿舍,整个暑假在家只呆了一周。”提起那段生活,李兴旺表示,留校能学到好多本科阶段学不到的知识,还能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为什么一个刚读大一的学生就可以自己做实验?原来,他还有一个共同“留守”、每天都可以给其技术指导的导师。
  李兴旺的导师叫齐义军,是该校免疫学实验室的副教授。“导师对我帮助特别大,暑假做实验的时候,只要打一个电话,导师就会在3分钟之内到达实验室,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谈起自己的导师,李兴旺不时表露出感激之情。

  而对于自己的爱徒,齐义军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李兴旺动手能力特别强,他和两个同学在暑假一块做了一个名为《PCR检测食管癌血清标志物》的小课题,效果很好。”
  据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凌介绍,河大医学院从2005年开始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探索,每名导师负责同一年级5名至7名学生,为学生提供特色化指导,所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均要担任学生导师。
  “与研究生导师不同的是,这些导师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还要在生活、思想品德等方面给予特别关怀和指导。”王凌说,“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在河南大学率先进行本科生导师制探索的医学院党委书记张天祥表示,每一届的新生入学后都会选择自己的导师,在这些导师的指导下,医学院的考研率在河南大学已经连续三年第一。

  给研究生开辟另一个天地
  “老师,您认为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在一次课堂上,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代史专业的研究生郑伟斌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闻黎明老师发问。
  这是发生在今年4月份的一幕。听名师授课,向名师请教……在河南大学,研究生经常会有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等学术机构的学者深入交流的机会。
  这一切,都缘于河南大学从2005年以来逐步完善的研究生双导师制。
  早在2005年1月,河南大学就分别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以下简称“两院”)签订了《联合建设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合作的协议》,6年中,学校先后选送了100余名研究生到“两院”学习。

  2011年3月,河南大学与“两院”决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43位专家学者被聘为河大研究生导师,全程参与该校研究生的培养。
  “开阔研究生的视野,使其掌握学术最前沿的信息。”这是郑伟斌对双导师制的评价。他告诉记者,受聘于历史文化学院的校外导师,一般授课时间为两到四周。在这两到四周中,为保证校外导师的正常授课,历史文化学院会暂停本院所开课程,由校外导师授课结束后再进行补课。
  作为受聘河大的研究生导师,闻黎明在今年4月份专门来到河大授课。在讲课中,他采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培养研究生的办法,引入学生讨论和老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授课前,闻黎明会给研究生安排作业,同学们需要认真地进行准备,然后就相关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最后由闻黎明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点评。“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更掌握了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都为以后开展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伟斌说。
  而这只是河南大学实行研究生双导师制的一个缩影。

  根据河南大学与“两院”签订的协议,双方按照合作培养、双重管理、资源共享的模式,共同做好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河大将推荐优秀本科生、硕士生、青年教师到“两院”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或做高级访问学者,并接收“两院”推荐的考生调剂到该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此外,协议还规定,河大和“两院”将共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资源,互相开放有关网络系统、文献资源和实验室,并互相选送研究生参加各自举办的研究生寒暑期学术研讨班、校园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看来,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河南大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他表示,河大将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两院”的协同创新和务实合作,为学校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广阔平台。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