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系简介

发布时间:2017-07-11 编辑:张莉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系简介,欢迎阅读查看。

  学院简介

  水利水电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建立的水力发电系、水工结构系和水利土壤改良系,1954年,水力发电系和水工结构系合并为河川系,1958年,水利土壤改良系改名为农田水利工程系,1985年,河川系改名水力发电工程系。1995年,学校机构调整,以水力发电工程系、农田水利工程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等系所为基础组建成立了水利水电工程学院。2009年,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学院更名为水利水电学院,学院设有水利水电工程系和农业水利工程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143人,其中专职教师115人。专职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4人,教授41人,副教授43人。同时,学院还聘请双聘院士3人,兼职博导6人,兼职教授33人。目前,学院有本科生1400余人、硕士生800多人、博士生200余人、在职工程硕士600多人。

  学院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突出贡献奖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3人、第三层次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3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人。

  学院现有水利工程和农业工程2个一级博士点学科,拥有二级博士点学科7个、硕士点学科8个和本科专业3个。博士点学科包括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利水电工程、水灾害与水安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管理、农业水土工程和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等,其中,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均为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中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学科除了上述7个博士点学科以外,还有土壤学学科;学院还招收攻读水利工程领域、农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专业有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同时,学院还设有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地区高效灌排与农业水土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南京市土工合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挂靠我院。本学院也是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建设学院。

  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1万多名毕业生,其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还有10多人担任了省、部级领导干部,更多的人已成为生产、科研和教学第一线的业务骨干,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和管理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已成为国内颇具影响的品牌专业。学院国际合作交流成效显著,为亚、非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留学生。同时,长期聘用外籍老师,经常举办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近年来,学院发挥综合优势,先后承接了三峡、向家坝、龙滩、二滩、锦屏、拉西瓦、溪洛渡、白鹤滩、小湾、小浪底、水布垭、双江口、两河口、南水北调等遍及全国各地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项目,研究经费超3亿元,取得了大量成果,发表论文20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80余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70余项。

  水工结构工程

  水工结构工程(081503)

  学科门类:工学(08) 一级学科:水利工程(0815)

  一、学科总体概况

  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由徐芝纶院士于1952年创建,是我国同类专业中建立最早、培养学生最多的学科。1981年即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水利部重点学科,1997年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设立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成立教育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并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点。现学科带头人为工程院院士吴中如教授,学术顾问有周君亮和陈厚群等双聘院士,学科主体为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高坝及地基的分析理论、安全监控与现代试验技术。高坝建设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基于动静力模型试验、原型监测和理论分析等综合方法对各类高坝与地基的破坏机理和设计准则的研究,静动力响应理论和应用方法。水利工程安全监控指标的理论和方法,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和自动化监测技术等。

  2、水工结构的现代设计计算理论与方法。水工结构不连续非线性问题的分析理论和方法,水工结构可靠度和最优化设计研究, CAD设计软件和复杂结构的并行计算技术等。

  3、高边坡及地下工程。高边坡和地下洞室的失稳机理与判据研究,岩体失稳数值分析方法、物理模型和加固技术研究,岩体工程稳定性预测预报方法等。

  4、大型水闸、船闸及输水结构。大型水工薄壁结构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大型水闸、船闸、渡槽等建筑物的新型结构型式和设计方法,地基参数反分析数学模型研究,复杂地基上结构、水体和基础相互作用分析。

  5、水工混凝土结构及新材料研究。水工混凝土结构的开裂和损伤机理研究、材料的特性与本构模型、开裂和损伤的仿真分析模型、水工结构配筋的新方法;结合室内实验和现场检测,研究钢筋锈蚀的时变过程和材料耐久性与寿命以及新材料研制等。

  三、学科队伍情况

  现有在职教师69人,其中正高职36人,副高职21人,中职12人,计32人拥有博士学位。已形成以院士及年青博士教授为主的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学术力量雄厚,基础扎实,对外学术交流活跃,与国际上有广泛的合作交流。

  四、科研条件与科研成果

  拥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为获取国内外信息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现代通讯设施。本学科发挥综合优势承接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项目遍及全国,如三峡、二滩、小浪底等,总经费逾亿元。科研取得了大量成果,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达7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出版教材和专著40余部,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等多项奖励。

  五、 人才培养

  学科研究方向具有显著特色,代表了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理论应用与人才培养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贡献,领先于高校同行。学科培养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工程建设、工程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第一线,在全国水利水电建设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六、学科发展前景

  本学科的正面临着我国深入开发利用水资源、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以及大量水利水电工程亟待兴建、维护和除险加固的发展机遇。本学科将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全力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承担科研和工程项目,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水工结构专业人才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工程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081502)

  学科门类:工学:(08) 一级学科:水利工程(0815)

  一、学科总体介绍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学科是河海大学最具实力的传统学科,在国内外颇具影响,为国家水利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1981年在国内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成为江苏省首批重点学科,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教育部批准设立 “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与水工结构学科共建教育部水利水电安全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二、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1)水生态及环境。系与水文水资源和环境工程学科交叉衍生而出的国内外新兴热门研究方向,包括水利信息科学、生态水力学、环境水力学、城市防洪与节水工程等。

  (2)工程水力学。面向水利水电建设进行高坝及平原水利枢纽水力学问题研究。

  (3)数值模拟与水信息技术。是热门研究方向,运用数值模拟、数据库、网络信息和遥测遥感(3S)对河流、湖泊及建筑物内的水体流动、污染物输移和水环境演变进行模拟和预测,控制水工建筑物的运行, 为防洪和水环境水生态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4)岩土渗流与控制。与岩石力学学科相渗透,研究地下水在不同介质中的运动规律和相互影响,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研究和工程渗流控制技术研究。

  (5)河流泥沙工程及河流管理。研究河势变化和泥沙运动规律,(1)大中型水利枢纽泥沙问题及防治措施研究;(2)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江河演变的影响及治理对策研究;(3)侵蚀产沙规律及流域治理研究;(4)挟沙水流运动基本规律研究;(5)河流生态管理。

  (6)泥沙输移理论与河流模拟。采用数学模型及物理模型研究泥沙运动基本理论与规律,研究水流泥沙输移规律和河道演变特性。

  (7)现代流体测控技术。结合物理光学、图象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水流测试技术研究、水流智能模拟和水流信息技术。

  (8)高速水流。高速水流掺气、空化、流体诱发振动、高坝大流量泄洪消能研究等。

  三、学科队伍情况

  现有成员32人,包括国家教学名师赵振兴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凌教授,教育部支持的新世纪优秀人才唐洪武教授等。学科梯队中有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10人,高级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6人。

  四、教学与科研

  为全校开设《水力学》本科课程和十余门研究生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学及科学研究实验室总面积逾一万平方米,河流泥沙工程研究中心、渗控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水动力学实验中心、水生态模拟实验中心和高速水流实验中心等拥有大型多功能减压箱及高压止水试验装置、变坡水槽、动态信号分析系统以及PIV粒子成像测速仪等,设备总资产2千余万元。

  计承担“973”、“863”项目专题6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项,参加国际合作科研项目9项,其它省部级科技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 3800万元,约一半为国家和省部级基金等纵向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在中情所检索期刊发表论文近400篇,其中SCI、EI收录77篇,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

  五、人才培养

  学科十分注重梯队建设、人才培养和青年教师培养。学科按计划逐年从国外引进具有较强科研业务能力的专家学者充实学科队伍,同时选送优秀的青年教师赴荷兰Delft 科技大学、香港大学深造及合作科研,或到基层挂职锻炼,使本学科具有较高的研究起点,与国际同类学科保持同步前进,持续以旺盛的活力快速发展。

  六、学科发展前景

  本学科是一个古老的学科,通过与环境、生态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使之具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长江学者计划的实施以及“特聘教授岗位”的设立,加强了本学科的科研力量,丰富了学科发展方向,使本学科具有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教学方面,本学科负责对全校学生开设《水力学》基础课程,同时为研究生开设十多门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本学科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十多名教授、博导工作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使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081504)

  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水利工程(0815)

  一、学科概况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由伍正诚教授于1952年创建,是河海大学最具实力的传统学科之一,为国家的水利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水利水电工程学科1984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被评为水利部重点学科,其水力发电试验中心被评为水利部重点实验室;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与水工结构学科共同成立了教育部水利水电安全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目前拥有一批中、青年教授、博导作为学术方向带头人;陆佑楣、周君亮等双聘院士作为科学研究顾问,一批博士学位的教师为学科主体。

  二、主要研究方向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水利水电工程学科已形成以下5个具有显著特色的研究方向:

  1、水电站(含抽水蓄能电站、潮汐电站)及泵站水力学。

  2、水利水电能源规划与水利经济

  3、水电站及泵站结构

  4、抽水蓄能及新能源开发技术

  5、水利水电工程管理

  三、学科队伍

  本学科目前拥有一批中、青年教授、博导作为学术方向带头人;陆佑楣、周君亮等双聘院士作为科学研究顾问。计有成员32人,近90%的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10人,形成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拥有一批高水平、造诣较深和年轻有为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四、科研条件与科研成果

  学科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交流,水力发电实验中心、水电站和泵站实验室、水电站结构实验室、水动实验室、机械实验室以及振动台实验室等设备先进,堪称一流;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全面参与三峡、溪洛渡、锦屏和向家坝等枢纽工程和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科研工作,参与国家“863”、“948”和“973”、“南水北调”及“西电东送”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总额近5000万元,其中约1/4为国家和部省级基金及纵向项目;获国家教学科研成果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7项;发表中情所检索论文300余篇,其中SCI、 EI收录32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申请专利5项。

  五、人才培养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科在理论应用与人才培养方面为我国水电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学科培养的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全国各地大中型水利水电建设领域,大部分一直工作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第一线。学科十分注重梯队建设及人才培养,逐年从国内外引进具有较强科研业务能力的专家学者充实学科队伍,使本学科具有较高的研究起点,与国际同类学科保持同步前进,持续以旺盛的活力快速发展。

  六、学科发展前景

  通过“十五”期间及“211工程”的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实验条件上了一个新台阶,新建了3000m2的水力发电试验中心,其中新增3套可编程瞬变流流量控制设备和新建1座水力机械多功能模型试验台、改建1座水力机械动态试验台。水力发电试验中心所提供的试验空间、模型水头、模型流量和量测装置使水力发电试验中心的试验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随着我国水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和西部大开发,需要修建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本学科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承担更多的科研和工程项目,为国家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水灾害与水安全

  水灾害与水安全(081523)

  学科门类:工学(08) 一级学科:水利工程(0815)

  一、学科总体概况

  水灾害与水安全属于水利工程一级学科,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为适应新时期可持续和谐发展、服务于水利、环境等工程的新学科。本学科以吴中如院士等作为学科带头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15人,副教授7人。主要研究洪水及泥石流等灾害的形成机理、安全监控、防治技术、风险分析及安全管理与保障等。我校在水灾害的预测与防治、水工程安全综合评价、防灾减灾技术以及水安全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教育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为教学科研平台,广泛开展国内和国际合作交流。先后负责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和国家“973”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或专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承接了长江、黄河、太湖等流域以及三峡、二滩、小浪底等遍及全国重大工程的科研项目几百项,取得了大量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几十项。出版专著12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SCI、EI和ISTP约占20%。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水灾害与水安全学科将面临空前的机遇和发展前景。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水灾害形成机理。

  2、水灾害预测与安全监控。

  3、水灾害防治技术。

  4、水安全评估与风险分析。

  5、水安全管理与保障体系。

  三、学科队伍情况

  本学科学术力量雄厚,基础扎实,目前有以院士及中青年博士教授为主的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对外学术交流活跃,与国际上有广泛的合作交流。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15人,副教授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生占了70.0%以上.

  四、科研条件与科研成果

  1、科研条件

  本学科研究方向特色显著,覆盖了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在理论应用与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高校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在每年获得的科研经费和“211工程”建设资金的资助下,已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以及获取国内外信息的图书资料和现代通讯设施。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教育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为教学科研平台。

  2、科研成果

  负责和参加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苏州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镇江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

  负责和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3项,包括2002CB412707第七专题“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地质工程系统的整体稳定性研究”;G1999043400第四专题"人类活动的生态效应及其对干旱化影响研究"(G1999043404,1999-2004);2001CB309400第四专题"中国水圈环境关键与典型事件时空尺度定量遥感信息系统与应用示范"等。

  负责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项目“重大水工建筑物病害检测、监测及健康诊断”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雷达测雨技术在实时洪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数字水文的应用基础研究"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原杰出青年基金B)(50128908)“岩石多孔介质渗流及塑性力学研究”1项以及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碾压混凝土反问题研究”,中法先进研究计划项目PRAE02-03“固体废弃物填埋非饱和土壤渗流研究--应用于垃圾填埋与防渗体系”;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重点0394)“巨型水电工程安全超高边坡环境岩石力学研究”部省级基金12项以及“小湾拱坝安全监测系统优化设计”等 “九五”、“十五”国家攻关项目6项以及长江、黄河、太湖等流域以及三峡、二滩、小浪底等遍及全国重大工程的科研项目几百项。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三等奖等二十几项。出版专著12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SCI、EI和ISTP约占20%。出版了博士和硕士生的专业教材一部“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专著12部。

  五、人才培养

  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本学科严格要求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大力培养优秀的高级人才,以满足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六、学科发展前景

  水灾害与水安全学科是适应中国21世纪社会与经济发展与建立和谐社会的需求,具有广泛前景的学科。一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安全使用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水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和西部大开发,将修建大量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西部高坝大库、南水北调和大量的病险水工程加固等将需要大批中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加强研究水、旱、生态环境恶化等特大水灾害形成机理,构建水安全评估和保障体系,尤其是水资源安全评估和保障体系,预测水安全风险,并在深入开展水工程安全监控及健康诊断研究的基础上,确保水工程安全高效运行,不但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而且也给水灾害与水安全学科发展提供极好的机遇。本学科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承担更多的科研和工程项目,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年轻学术带头人。

  水利水电建设及工程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管理(081526)

  学科门类:工学(08) 一级学科:水利工程(0815)

  一、学科概况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管理是为了顺应我国水利水电“建管并重,综合整治”的发展趋势而设置的新学科,该学科属于水利工程一级学科,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适应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服务于水利、土木等工程的学科。本学科目前拥有一批中青年教授、博导作为学术方向带头人,陆佑楣等双聘院士作为科学研究顾问,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学科主体。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水利水电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包括:a.水利水电规划。研究如何经济合理地综合治理河流、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和可以获得的效益,以及拟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合适运行方式等。b.水利经济。研究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包括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经济手段(水资源费、水价、电价等)、政策法规措施,综合利用水利枢纽投资费用分摊,水利水电工程的综合评价等。

  2、水利水电系统工程。研究最优化方法、多目标决策、系统分析等优化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和调度中的运用。

  3、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管理。包括建设管理模式,建设期动态跟踪、控制技术,施工新材料、新技术,施工仿真数字化技术,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施工管理专家系统,地基处理和生态造土技术等。

  4、水利水电建设风险分析与管理。包括水利水电建设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风险监控,风险管理决策的理论和方法等。

  5、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评价与生命诊断。考虑结构、稳定、渗流等对工程进行安全评价,考虑安全、工程效益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工程进行生命诊断。

  6、水工建筑物综合整治技术。包括拆坝新技术,大坝拆除后对泥沙的处理方式、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安置等问题;部分功能退役的大坝建筑物的维修保养问题;河势修复和生态修复等。

  7、水利水电工程数字仿真技术。对天然水体、河流、湖泊、水工建筑物中的水体流动、污染物输移和水环境演变现象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 对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测报, 从而达到对水工建筑物的运行进行控制, 为防洪和水环境水生态的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三、学科队伍

  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13人,副教授9人。学科学术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目前已形成以中青年教授、博导为主的高素质的学术队伍。

  四、人才培养

  本学科培养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掌握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管理前沿动态,能熟练应用现代技术理论和先进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手段开展研究工作,具有解决水利水电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较好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工程实践,毕业后能很好地胜任教学、科研或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

  五、学科发展前景

  国外发达国家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建设任务已经完成,水利水电工作重点已转移到工程管理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受“重建轻管”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一直比较薄弱,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现象严重。“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建管并重,综合整治”是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未来我国水利水电工作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工程管理上来。本学科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承担更多的科研和工程项目,为国家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农业水土工程

  河海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是在原农田水利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河海大学的传统学科,经过50年的建设,该学科已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学科紧密结合我国农村水土资源规划、治理和保护需要,将农业、水利、环境有机结合,重点研究农业生产中水、土、作物间的相互关系;农业环境中水、土与溶质运移规律及其控制管理技术与工程等,在节水灌溉与农田排水、农业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泵站工程及灌区现代化和农业水土环境与保护等研究方向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拥有农田自动排水演示系统、时域反射仪、AP气孔计、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带廊道和雨棚的固定式蒸渗仪、变坡土槽自动量测系统等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水利部河海大学节水园区占地约30hm2,集城市节水、生活节水、农业节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一体,具有研究与开发、教学与培训、应用与推广、展示与示范四大功能。本学科具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知名专家,形成了一支以年轻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科研群体。学科队伍来自水利、土壤、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不同领域,多学科交叉、富有朝气,为整个学科群体解决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学科2000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近几年来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为国家培养研究生近百名,为亚洲、非洲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留学生和留学研究生,为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尤其是农村水利水电事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重大基础项目“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重点计划、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及生产科研项目等100余项,主要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是在农业环境及小水电工程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河海大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依托农业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师资力量,融合生物学、环境学、能源学、建筑学、计算机控制与机电等学科,目前主要进行农业水土环境污染机理及防治措施、设施农业栽培条件下作物水肥耦合效应及节水灌溉措施、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及农村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我校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农业水土环境保护:研究农业水土环境污染机理及其防治技术、污染物在土壤-植物-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等。

  2、劣质水灌溉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廉价高效净化劣质灌溉用水及治理污染土、水环境的工艺措施,劣质水灌溉对土水环境及生物因子的生态效应分析等。

  3、设施农业与生物环境控制:研究设施栽培条件下节水灌溉的模式及水肥耦合效应,设施栽培作物节水高产优质的机理等。

  4、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研究农村生物质能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农村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能源基础等。

  本学科目前有教授9人,副教授13人,讲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具有硕士学位23人。拥有农业工程实验中心,环境工程实验中心,水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先后负责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点计划项目、“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项项目、部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及生产委托科研项目40余项,取得了近50项成果,有2项列为“国家科技成果”。在国内外主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出版专著5部。数项科研成果经国家及省部级组织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十余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应用。学科总体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该学科于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并于当年开始招生。该学科培养的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物环境及其工程设施、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工程的研发工作。该学科的毕业生将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