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简介

发布时间:2017-11-26 编辑: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魏猛克、孙工等著名作家曾在此执教,建树起了本学科的学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本学科的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学科共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师中有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2人,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学科带头人凌宇教授是国内著名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湖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本学科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支柱学科之一。200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以本学科为主体成立的现代文学研究中心2005年被批准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本学科立足前沿、发挥优势、整合力量、突出特点,重点建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区域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现当代中外文学比较与跨学科比较、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四个研究方向。在建设中,本学科既紧密结合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又注重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既充分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又努力冲刺国内先进水平,四个研究方向相互补进,融为一体,体现了学科凝炼的当代理念。
  方向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
  这一研究方向具有比较深远的传统,其突出的特色在于着重从区域文化与文学的互动来研究现当代文学创作,以湖湘文化与湖南小说的关系研究为根基,引入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地理学等等人文科学的观念与方法,综合地、整体地、多方位地研究我国各种区域文化对现当代小说的意识内容、审美趣味与风格特征所产生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建设,本方向的学术成就与科研实力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学科带头人凌宇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即以沈从文研究、现代抒情小说研究著称,他的《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传》从湘西地域文化角度解读沈从文,被誉为国内学界从区域文化角度研究现代小说的代表性成就,凌宇从重建楚文化神话体系的角度对湖南当代小说的评论,也对国内学界关于“寻根小说”的研究思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建设期内,凌宇作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湘文化研究基地”的首席专家,主持了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湖湘文化研究”的学术组织工作。凌宇个人完成的相关学术成果有:一,承担了湖南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明清两代凤凰历史文化与民俗研究”的研究,该项目收集了100多幅珍贵的照片资料,用诗意的笔触勾勒了凤凰古城历史文化与乡情民俗的变迁,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对湖南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二,进一步深化了沈从文研究这一优势课题,近年来凌宇参与主持了《沈从文文集》的编选工作。为了满足读者和学术界的需求,凌宇还修订了他的成名作《从边城走向世界》,补充了一些新发现的重要的内容。此外,凌宇还发表了《沈从文的生命观与西方现代心理学》、《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等论文,拓宽了沈从文研究的领域,尤其是《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一文,针对近年来沈从文研究中的一些偏颇的观点,全方位地分析与评估了沈从文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对沈从文研究的深入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带有方向性意义的启示,被国内权威刊物《文学评论》以头条的篇幅发表,在国内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凌宇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研究》已于2007年度获准立项,该项目以融集最新成果和汇集新生力量为目标,力求产生具有广泛影响的更加卓著而深厚的沈从文研究成果。由于其精湛的学术造诣和教学科研的丰厚成就。凌宇2007年荣获第二届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奖。
  从事这一方向研究的学术骨干田中阳教授长期从事区域文化与当代文学的研究,在建设期内,他的专著《湖湘文化精神与20世纪湖南文学》由于对湖湘文化精神与湖南现当代文学的关系作了全面细致的梳理与论证,而获得湖南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出版的《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从上海、北京两种市民文化联系比较的角度研究现当代文学,将研究的视野从乡村区域性拓展到了城市区域性,开辟了本学科区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李运教授是国内当前比较活跃、有较大影响的当代文学批评家,他长期致力于从文化思潮角度研究当代小说,建设期内在《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当代文学评论30余篇,出版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旅程》、《裂变中的守成与冲突》等专著2部。汤晨光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老舍,建设期内他所发表的有关老舍的系列论文以及专著《老舍与现代中国》精心梳理论析了北京文化与老舍小说创作的关系,观点新颖,时有创获,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周仁政教授的专著《京派文学与现代文化》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区域性文学,专著《沈从文与巫楚文化》将沈从文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推向深入。这些中青年术骨干的研究成果,显示出这一研究方向在建设期间已形成较为雄厚的研究实力,以及在现当代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的特色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学术承传与发展趋势。该方向学术骨干汤素兰教授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出版过短篇童话集《奶奶和小鬼》、长篇童话《小朵朵和大魔法师》、系列童话《笨狼的故事》,学术专论《童话的诞生》等。现正致力于儿童文学与社会文化现象研究。
  方向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点是: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与综合,不仅仅在思潮与流派的层面上研究思潮与流派,而且在较为广阔的中外文化、哲学、历史和学术的背景下来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同时通过对当代文学思潮的密切关注与追踪研究,及时发现与评论形形色色的各种文学倾向,促进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方向有较久的历史传统,经过这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学术队伍,其学术成就与水平处于国内前列。主要学术带头人罗成教授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他的代表作博士学位论文《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及其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上的系列论文,从整体上提升了国内学界对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建设期内,罗成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价值观研究”,这一课题从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传统文化价值观、宗教价值观、人文主义价值观、市民文化价值观以及后现代文化价值观等角度入手,对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作了多方位的考察,标志着罗成已将自己对文学思潮的研究扩展到了当代。罗成自己独立完成的《百年文学与传统文化》一著,从儒、道、释等中国传统文化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入手,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思想资源与历史转型。近年来,罗成陆续发表了《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等论文,针对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现状,结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具体国情,汲取了西方先进文化的有益经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在多元格局中建设和保持主流的地位,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这些论文受到国内文化界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广泛关注。
  这一研究方向的学术骨干杨经建教授主持了《90年代主旋律文学研究》等省级课题,在《文艺报》、《文艺研究》等权威核心刊物发表了论文30余篇,对中国当代主旋律文学、神秘主义文学思潮、伊斯兰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等问题进行了颇有深度的思考。学术骨干吴培显教授主持了“当代新潮文学的内在精神追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等省级社科课题,出版了《诗•史•思的融合与失衡》、《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新探》等著作,对当代新潮文学的思想价值、艺术创新作了细致的精辟的批评,其著作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著作奖,并多次被《新华文摘》与《中国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岳凯华博士已出版专著《回眸十七年:浅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周扬、胡风、何其芳等人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贡献作了总结性的分析,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五四激进主义文化思潮与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关系,将一个传统的话题引向了深入。另外,学科成员周仁政近年来承担了(《现代知识拜物教体与中国新文学的价值走向》等省级课题,他从文化分析入手对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在《文学评论》等重要刊物上发表系列论文,出版了两部专著,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这一研究方向近年还集中力量,陆续出版了两套丛书,即《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丛书》和《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观研究丛书》。这些研究成果显示本研究方向对现当代中国文学思潮流派的研究,范围已经涉及到了主流意识形态、女性主义、神秘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等各种各样文学思潮的研究,研究方向的凝炼既体现出自己传统的聚焦点,又形成了较广泛的学术覆盖面和研究的整体格局。
  方向三:现当代中外文学比较与跨学科比较研究
  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学术界产生影响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谭桂林教授近年来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中国20世纪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的研究,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世纪中西诗学关系研究”、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国现代诗学研究”等项目,20世纪中西诗学关系研究从生命、象征、反讽、女性、语言等主题入手,比较20世纪中西诗学的同异,梳理20世纪中西诗学的影响渊源,是对过去注重个体作家比较和文学思潮渊源比较研究的常规方式的一种突破。依托这两个项目,谭桂林发表了系列的相关论文,其中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西方影响与九叶诗人的新诗现代化构想》、《现代生命诗学的理论内涵与当代发展》分别获得《文学评论》1997—2002年度和2003—2007年度优秀论文奖。王攸欣教授的专著《选择、接受与疏离》比较研究王国维与叔本华、朱光潜与克罗齐之间的关系,这本以影响研究为主的比较文学专著在近年引发了一场有影响的学术争鸣。在争鸣中,王攸欣教授在《文艺研究》等刊物连续发表了《怎样研究朱光潜》等论文,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发。在读博士生龚敏律讲师主持了省社科基金课题“西方反讽诗学与中国现当代小说”、“昆德拉与中国当代文学”等,力图对西方现代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与演变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分析,这些年轻人的成长显示着本研究方向的建设具有良好的梯队结构。
  二,跨学科比较研究:这一研究方向是本学科的优势方向,本方向学术带头人谭桂林长期从事宗教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曾出版《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等专著,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具有较好的影响。建设期内,谭桂林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课题“新时期中国文学的文化母题研究”,出版的专著《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较早地在当代文学批评中提出了“含魅叙事”、都市的性别叙事”、“傻子原型”等命题,并荣获湖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谭桂林出版了《百年文学与宗教》的专著,将宗教文化与文学关系的跨学科比较研究的范围由佛教拓宽到了各种宗教形态。2003年以来,谭桂林又主持了湖南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当代中国文学的宗教文化复兴现象研究》,将这一课题的研究由现代时段延展到了当代时段,出版的《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一书对深受宗教文化影响的当代作家作了比较全面的整体性的研究,特别强调了宗教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构成了本方向宗教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学科比较研究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链。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在于将国别文学比较与跨学科比较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既重视现当代中外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也特别重视现当代中国文学同其他门类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从而为中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野,一个新的坐标体系,也有利于形成一种交叉性、跨学科的研究格局,顺应了近几年来国家文科教育与科研要求文史哲贯通的发展趋势。
  方向四:中国现当代理论与批评研究
  该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批评史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三个领域。在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研究方面,学术带头人赵树勤教授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与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建设期内出版了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著作《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这一著作将文化转型与思潮流变结合起来,对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作了深入的分析,在当代文学评论界产生了一定反响,曾获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优秀著作奖,湖南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她的重要论文《当代女性诗学的理论建构及其发展》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刊物上,该文首次对中国当代的女性主义诗学理论作了整体性的总结与评价,指出了当代中国女性主义诗学的理论资源与中国特色,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摘要或转载。赵树勤还主持了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女性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的研究,将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的成果引入到高校的课堂,对女性文化思想的推广和普及、对高校女生的文化素质的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国女性文化》课程2007年先后获得湖南省和国家精品课程。此外,赵树勤还于2006年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发表了《新时纪生态小说论》、《世界复魅——当代生态小说的美学追求》等系列论文。赵树勤的生态学文学批评研究是当代文学批评中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学术课题,体现了本方向研究的前性。
  吴康教授在80年代未开始译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著作和荣格心理分析著作,并且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我国当代文艺思潮进行比较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建设期内,吴康发表了《新文体与新小说之思》、《胡适文学生存论的语言形式之思》、《论康有为智学之复兴》等论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与近代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爬梳,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近代理论渊源。另外,谭桂林的专著《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王攸欣的《1998—1999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赵树勤的《残雪研究述评》,岳凯华的《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建构——由〈中国新文学大系〉引发的思考》等论文,都从学术史的角度对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些现象与个案作了分析研究,体现了本学科在现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学术史方面的成就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