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法学理论学科简介

发布时间:2017-07-14 编辑:张莉

  为了促进考生们对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法学理论学科的认识,小编搜集整理了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法学理论学科简介,供大家阅读了解。

  一、学科的历史与现状

  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科创建于1952年,是国内第一批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之一,是北京地区之外的第一个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点。2000年,以法学理论学科为基础成立的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获教育部批准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国内法学理论领域唯一的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法学理论学科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被纳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和法学院于2003年被人事部批准成为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本学科联合政治学理论、法律经济学等学科正在申报并有望成为“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本学科培养出一批在学术界声誉卓著的法学家,现任我校党委书记张文显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原国家法官学院院长、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郑成良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学科也培养出一批在实务界成绩突出的社会精英,如荣获“全国十大杰出律师”称号的王俊峰律师。本学科培养出来的一批优秀年轻学者执教于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名牌高校,担负着所在高校法学理论教学和科研的重任。

  本学科已经形成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富有合作精神、实力雄厚的学术团队。本学科共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8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共10人;已获硕士学位、正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11人;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获得者2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2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有张文显教授、邓正来教授、姚建宗教授、马新福教授、霍存福教授、崔卓兰教授、赵新华教授、徐卫东教授等。其中,张文显教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法学学科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执委、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科组委员(召集人)等重要学术职务。邓正来教授是海内外著名学者。据南京大学主办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近三年邓正来教授的专著、译著、论文被引用次数总计942篇次,引用率在法学界排名第一。本学科现有教师绝大部分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一批3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本学科已形成了法理学、西方法哲学、法律社会学、法律文化学、法律经济学、人权理论与人权法、比较法学、部门法哲学、立法学、司法学等10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前五个研究方向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在国内具有明显的学术特色和优势:(1)法理学。学术带头人为张文显教授、姚建宗教授。本方向近20年多来一直居于国内学术发展的最前沿,始终是我国法学理论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提出并论证了许多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理论观点。(2)西方法哲学。学术带头人为邓正来教授。本方向是国内高校同类研究方向中起步较早、影响最大的两个单位之一,在推动国内法学界对本领域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3)法律社会学。学术带头人为马新福教授。本方向在国内起步较早,并以理论法社会学研究和法律发展研究为基本特色。(4)法律文化学。学术带头人为霍存福教授。本方向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为重点,并引入文化学、语言学、符号学和社会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实现了从单纯的历史研究范式向综合的多维视角研究范式的转换。(5)法律经济学。学术带头人为张文显教授、徐卫东教授。本方向在国内发展较早,在法律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现代企业制度的法理研究走在国内前列。

  二、科学研究情况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本学科点通过承担和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法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近五年内,本学科教师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项,获得科研经费502万元。其中,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项,即“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法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司法部重点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4项。

  近五年内,本学科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264篇,其中在CSSCI检索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5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性信息期刊转载、摘要68篇。在商务印书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教材、著作、译著55部。其中,代表性的教材有:国家“九五”、“十五”规划教材《法理学》、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全国党校系统教材《法理学》、司法部规划教材《法理学》、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教材《法学概论》等。代表性著作有:《法哲学范畴研究》、《规则·秩序·无知》、《法律之内的正义》、《权力场》、《法治的生态环境》、《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代表性的译著有:《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文集》、《法律史解释》、《法理学》、《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近三年,本学科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

  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在法学基本范畴、法哲学研究范式、现代法律精神、权利与义务、西方法哲学、法律社会学等已经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同时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前沿,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诸如新型权利研究,法律全球化研究、政治文明与法治研究、司法改革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知识经济与法律发展研究、部门法哲学研究等。以部门法哲学研究为例,我们在法学界较早提出部门法哲学研究计划。三年来,我们和部门法学者联合开展了部门法哲学(即部门法中的哲学和方法)研究,包括财产法中的哲学问题、中的哲学问题、知识产权法中的哲学问题、侵权法中的哲学问题、刑法中的哲学问题、程序法中的哲学问题、国际法中的哲学问题等。

  三、研究生培养情况

  本学科点从2001年起实施人才培养的“511工程”,即在5年之内培养100名硕士研究生和100名博士研究生,其中10%的硕士生和10%的博士生以其创新的学术意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开放的研究视野、严谨的学术品格而在10年之内成为中国法学理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围绕这一目标,我们积极进行研究生教学改革,推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化,探索研究生教学新形式,开发创新型课程,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张文显教授等四人完成的“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加强制度建设。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指导小组依照国家以及学校的有关规定,参照其他学校的相关经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事项》、《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事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体例》、《关于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的若干规定》、《吉大金杜法理学研究生奖学金章程》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

  2、探索教学新形式。我们积极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形式,创造了“生活中的法理论坛”、“法学理论博士前沿论坛”、“小南湖读书小组”等融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教学形式。从2002年12月份开始,我们策划并举办“生活中的法理论坛”。论坛的宗旨是“由生活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视生活”。目前已经成功组织了32次生活中的法理论坛。从2000年级博士生开始,我们每年组织博士研究生开展“法学理论博士前沿论坛”。论坛完全国际学术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每个论题由校内外著名学者或学术带头人主持,由一名博士生担任主报告人,一名博士生担任主评论人,之后与会师生自由发言。论坛的宗旨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时代气质、创新精神、论辩能力、写作技巧、并善于交流的法学理论人才。从2003级博士生开始,我们每年在一年级博士生中成立小南湖读书小组,由邓正来教授指导博士生读书。读书小组的基本活动为共同研读经典和重要的著作,并就相关主题展开讨论。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大大地激发了研究生读书、讨论和研究的热情,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这些教学活动的成果已经或即将整理出版,已经出版的成果有《法学理论前沿论坛》(一卷)、《法学理论前沿论坛》(二卷)。

  3、开发创新型课程。目前,我们已经成功推出部门法哲学、原典精读两门在国内具有首创意义的创新型课程。部门法哲学课程是由张文显教授倡议设立,主要以法律硕士和高年级本科生为对象的新课程。该课程的宗旨在于消解法哲学与部门法学的人为障碍,消除法哲学与部门法学互相脱节的现象,推动法哲学与部门法学的密切结合。原典精读课程是由邓正来教授创设和主讲,以阅读和翻译英文原版著作为主要内容的新课程。授课方式是由主讲人带领同学们对照英文著作逐字逐句翻译和阅读,力求通过翻译达到准确把握经典著作的目的。这两门新课程深受广大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学的喜爱,许多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来听课。

  4、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在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同时,注重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三年,本专业共招收88名硕士研究生和112名博士研究生,包括日本、越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生,有44名硕士研究生和29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其中,有2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并被推荐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候选论文。近三年,本专业研究生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2003年,有4名博士生的论文入选全国首届博士生论坛,3名博士生在论坛上报告论文,受到组委会的高度评价。

  四、教学科研条件

  法学理论学科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为依托,利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以及学校提供的建设经费和条件,积极改善法学理论学科的教学科研条件,已经形成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环境。

  1、拥有独立的科研用房。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拥有670平方米的科研和办公用房,包括八个研究所、图书馆、网站工作室、《法制与社会发展》编辑部、研究生微机房、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

  2、拥有独立的学术期刊。从2004年起,原由法学院和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改为理论法学刊物,由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独立承办。

  3、拥有独立的图书馆。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利用教育部、学校的图书资料经费每年订购110余种中外学术期刊,购置2万册左右图书,已经建立了一个具有较大规模、并且定期更新的理论法学专门图书馆。同时,自行开发建设了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图书网(https://elb.legaltheory.com.cn),收录了中心图书馆所有图书资料,实现了图书查询、借阅和管理的网络化。

  4、开发建设学科专业网站。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创办的学科网站“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https://www.legaltheory.com.cn)”经过几次的改版和技术改造,在版式设计、栏目安排、内容更新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国内法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网站。

  5、购买世界著名法律数据库。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与美国LexisNexis服务商签订协议,购买了世界上著名的法律数据库LexisNexis。中心的任何一部联网的计算机都能浏览、检索和下载该数据库(https://www.lexisnexis.com)的全部内容。

  6、开发建立 “文献检索中心” (https://www.jrc.edu.cn)。通过该检索中心,可以方便地检索1978年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全文或目录。目前,中心正在加紧搜集、整理和录入1900年以来的理论法学研究文献,建立“1900年以来中国理论法学研究文献数据库”,预计三年后可以完成这一宏大工程。

  7、利用各种学术活动的视频资料,建立了“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视频网” (https://vod.legaltheory.com.cn)。国内外学人可通过视频网远程观看学术活动的视频资料,了解中心学术活动。

  8、开设个人学术网站“正来学堂”(https://dzl.legaltheory.com.cn)。该网站由邓正来教授主持,融教学和研讨于一体,目前已成为法学领域点击率最高、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个人学术网站。

  9、编辑出版《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该丛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每年8-10卷,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快捷、丰富的信息资源。

  10、设立研究生奖学金。由社会捐助,中心设立了法理学研究生奖学金。该奖学金分奖励项目和研究项目两类,每年评选一次,有力地调动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发表科研成果的积极性。

  11、设有研究生微机房。研究生微机房配有20多台可以上网的先进电脑。微机房免费向研究生开放,并且免费上网,极大地便利了研究生上网查询资料,了解信息。

  12、实行研究生助管、助研制度。中心面向研究生招聘学术助理、刊物编辑、网站编辑、信息采集员、图书管理员,使研究生既能得到学术上和管理上的锻炼,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13、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中心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凡能够撰写优秀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者,由中心支付参加会议的全部费用。

  14、举办当代法学名家讲座和海外学者讲座。从2001年至今,已经举办45场当代法学名家讲座,孙国华、李步云、江平、郭道晖、李龙、公丕祥、朱苏力、周旺生等国内法学名家应邀到吉林大学做讲座。当代法学名家讲座已经成为国内法学界的知名品牌。已经举办20场海外学者讲座,牛津大学哈里斯教授、德国明斯特大学的格罗斯菲尔德教授、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莫菲教授等10多位海外著名学者应邀来吉林大学讲学。

  15、举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近几年,中心单独或合作举办的大型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有:北欧-中国国际人权法学术研讨会( 2001.08)、中国法治之路与法律职业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2002.07)、司法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 2003.08)、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学学术研讨会(2004.01)、政治文明与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06)、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2004.07)。

  16、国际学术交流频繁。近三年,本学科教师等多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会议、学术访问,特别是一批年轻教师曾多次出国从事研究或参加会议。例如,孙世彦副教授先后应邀到瑞典伦德大学瓦伦堡人权和人道法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人权研究所做项目研究或访问学者,黄文艺副教授先后参加了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第21届世界大会(瑞典)、中国—欧盟人权对话讨论会(意大利)、第五届东亚法哲学大会(日本)。

  五、国内所处的地位

  与国内兄弟院校的相同学科比较,本学科在相当多的方面处于领先水平。这主要体现:

  1、在科学研究上,本学科在法学基本范畴、现代法律精神、权利义务理论、现代西方法哲学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在研究生专业水平上,根据《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评估,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连续三年在国内同类研究生专业中排名第一。

  3、在教材建设方面,张文显教授主持编写多部国家级或全国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法理学教材,这些教材被全国法律院校普遍采用。

  4、在论著引用率上,邓正来教授近三年的论著引用率在法学界排名第一,张文显教授近三年的论著引用率也在法学界位居前列。

  5、在科研项目上,本学科是唯一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的学科点,并连续三个“五年计划”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法学部分)的调研、咨询和课题指南设计。

  6、在教学成果上,本学科点承担的“法理学”课程被确定为首届国家精品课程,姚建宗教授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7、在教学科研条件上,本学科拥有全国最好的教学科研设施和条件。

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法学理论学科简介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