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发布时间:2017-04-29 编辑:bin

  1923年,南开大学经济学科创立,1931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从1935 年起开始培养经济学研究生,至1950 年共招收13 届60 多名研究生,培养了一大批海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高级管理人才。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恢复重建。近九十载风雨兼程,秉承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经济学院承传学术传统精髓,锐意进取创新,以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学科为依托,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通过优化、综合、交叉、延伸,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经济科学研究创新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基地、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库。

  学院现有建筑面积20000 平方米,包括教学楼、实验中心和办公楼。南开大学图书馆经济学分馆设在经济学院楼群内,拥有中外文藏书20余万册。

  截至2012年10月,经济学院有教职员工2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8人,教授(研究员)74人,副教授87人,讲师35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90%。学院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经济学科主任、秘书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获得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

  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68人, 其中本科生1956人, 科学硕士707人、专业硕士261人、博士研究生544人。经济学院学科专业门类较为齐全,是拥有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教学和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科研单位。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金融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史、国际贸易等6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院设有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工程6 个本科专业和经济、管理、法学复合型人才试点班。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保险系、金融工程、精算学、城市经济学等18个学科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均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经济学门类的16 个二级学科。目前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保险学等14个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2 个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博士后226人,在站33人。凭借严谨、自由、开放和服务于社会的学术氛围及在中国经济学发展上的独到建树,经济学院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近十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211工程”、“985 工程”的项目建设,全院教师和研究人员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近200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奖励120项, 出版的学术著作、教科书和研究报告370部,论文1600余篇。学院的教学手段、学术研究、资料搜集、数据分析、对外交流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学院的国家经济学教学基地建设名列前茅,目前已有7 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经济试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实验室”。

  经济学院在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取得了优卓成绩。学院创立了中加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生的“南开—约克模式”;与北美精算学会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一个得到国际认可的精算师考试中心;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诸多国家的著名高校和知名学术机构都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受国务院委托举办过26 期中加联合培训中国对外开放领导干部班;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与国际名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与美国、新西兰等国家一些高校进行学生交流互换、双学位培养等合作项目。近年来学院多次举办百人以上高规模国际会议,派出70 余人次教师出国访问和学习进修,每年接受30 余名外藉专家、教授来院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学院已实现从“经济学院的国际化”向“国际化的经济学院”的跨越,并向着“跻身国际一流经济学院之列”的目标坚实迈进。

  以 “知中国,服务中国”为理念,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师资优势、平台优势,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与品质,为国家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献智献策。学院与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为其提供业务培训、项目咨询、课题研究、区域发展规划等项目。同时,学院面向社会开展了多门类多层次的教育教学班,如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班和在职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等,为提高经济管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推动天津市经济社会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