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研究生专业名称相似,但所学内容相差很多;一些专业名称相同,但在各个大学的研究领域其实各有侧重,甚至截然不同……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下面为考生们解读一些容易混淆的专业,希望大家在报考研究生时,对这些容易混淆的专业要多加了解,认真分辨。
法律硕士vs法学硕士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是两个方向有较大不同的专业。法学硕士的教育属于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法律硕士则属于专业学位教育的范畴,其教育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中的“法律”是指职业领域,它是指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是培养高层次的法律实践专门人才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两者的区别在于:
1.报考招生条件不同。我国的法律研究生阶段教育包括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两种。报考法学硕士的考生必须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学历,不限本科专业,但不招收同等学历的非本科生。法律硕士属于专业硕士,报考法律硕士的从2000年起,不再允许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含同等学力)报考,而只招收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的非法律专业毕业生。对于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鼓励报考法学硕士研究生。这项措施大大降低了考试的竞争压力。从2009年起,法学本科毕业生也可报考法律硕士。
2.考试试题不同。法学硕士专业课试题倾向于理论化试题,以主观题为主。而法律硕士起源为英美,遵循美国法律人才培养原则,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所以法律硕士是由本科为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考录,题目倾向于实务。
3.培养方式不相同:①每个法学硕士有一个导师,在读期间能得到导师的全面辅导,深入学习法律理论知识。因此,法学硕士专业划分较细,研究领域一般只有一个方向,对其他方向基本不涉及,培养方向主要是学术研究、科研教学,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养高级理论型学术法律人才。②法律硕士不分专业,在入学时一般选定一个方向进行学习。实行“双导师”制,既校内导师教授法学理论,校外导师教授法律实务,法律硕士培养方式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主要是学习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法律监督部门以及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等法律实务部门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如律师、法官、检察官和企业法律顾问等。
新闻学vs传播学
新闻学和传播学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在不少地方是相通的。新闻学侧重于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实践层面,具体到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采制和运作;而传播学研究范围广泛,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文化研究等紧密结合,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传播活动,以及研究传播活动主体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1.研究范围不同。新闻学主要以传统的报业为主,评论是重点。学习内容包括理论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史,实践方面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学有理论新闻学、中外新闻史、应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摄影、编辑出版等专业分支。传播学除了报纸外,还涉及电视广播、电影甚至多媒体等几乎所有媒体的所有内容,此外广告、公关、民意测验等也在其包容之下。传播学学习的内容既有专业课程方面的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也有广告、新闻、影视、营销、对外交流等内容。传播学包括传播法学、传播理论研究、媒介发展研究、跨文化交际、广告学、艺术传播等分支。
2.就业方向不同。新闻学多在传统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单位就业,另外还可以在出版社、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工作,也有人考到教师资格证,到学校里当老师。传播学可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广告公司、媒介研究公司、政府部门等就业,选择范围更加广泛。
3.考研复习要点不同。新闻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核心理念是公正客观平衡,培养的记者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其核心课程是采访和写作,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多借鉴;传播学是社会科学,是商业社会下的产物,培养学者或者学者型记者,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与传统的人文学科拉开距离,而多靠近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并且要多看欧美原著。
行政管理vs公共事业管理
如果把整个管理学比喻成一棵大树,公共管理就是树上的一条枝,而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则是公共管理这条枝上的两个分枝。行政管理侧重为政府输送专门的管理人才,主要是指政府的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则注重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专业人才,主要对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各种社会管理等公共事业的管理。
1.报考条件不同。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的报考对象是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属于学术型硕士;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硕士(MPA)的报考对象,限定为有4年或4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的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所以应届生不能报考。此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硕士要考数学,一般为数学四。而报考行政管理专业一般不考数学,个别学校特殊要求例外。
2.就业前景的不同。行政管理的毕业生不仅可以从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部门,也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致有两类:一是在公共部门从事行政和人事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在咨询公司,为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及其他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咨询。
3.培养方式不同。①行政管理致力于培养系统掌握行政管理、政府监控、公共政策、城市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共组织的实际工作,也可以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②公共事业管理(MPA)针对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参与式研讨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力培养和训练MPA研究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MPA研究生总揽全局、宏观决策、处理复杂问题、依法行政、专业化管理、逻辑理解等能力的训练。注重与政府部门相关部门及专业研究机构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vs统计学
相同点
都必须涉及对数学的进一步学习,且对数学逻辑分析、计算能力要求比较高
不同点
1.习内容
数学与应用数学:所学数学内容较为精深,涵盖面广,对人的逻辑思维是一个较大挑战。该专业一般有三个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它有三个大的考研方向:纯数学、计算机和经济。选定了一个方向后便要有针对性地掌握该方向的必备知识
统计学:主要针对数学领域中与统计计算有关的各门课程深入学习,同时也必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该专业不仅重理论,也重实践操作能力。考研时根据不同学校的偏向,有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之分
2.就业状况
数学与应用数学:纯数学方向一般是从事研究、教学工作;计算机方向则可从事软件设计、开发、维护、网络建设等内容;经济方向则可在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中从事统计、计算、分析性质的工作
统计学:如果倾向于社会经济统计,通常可在政府、海关、电信、银行金融、保险核算等部门从事统计、概率分析、风险研究等工作,也会涉及计算机应用的部分内容;而如果倾向于数理,凭借积累的数学能力还可以考精算师
应用化学vs材料化学
相同点
依托的主干学科是化学,都是新兴的高科技学科
不同点
1.学习内容
应用化学:注重研究化学成果如何转化为现实产品,偏重于应用,因此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考生还必须重视动手能力,对化学仪器设备的用途及化学实验必须细心而且感兴趣。研究生阶段对学生化学实验的操作有更高要求。
材料化学:注重研究材料及其使用过程所涉及的化学原理与技术,目的在于探究微观内容。该专业对于理论知识考查较多,学习范围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新兴复合材料等。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将对化学原理与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对各种化学材料有更深了解
2.就业状况
应用化学:毕业生可在各类涉及化学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就业,例如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等,主要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和管理等。
材料化学:可在涉及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半导体或复合材料的单位从事制备、加工、开发利用等工作,但目前比较对口的,主要还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大型钢铁制造公司
物理学vs应用物理学
相同点
都是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入探究,要么是全面深入,要么致力于某一方面的研究
不同点
1.学习内容
物理学:比较侧重理论研究,所学内容涵盖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并有较大深化。至于研究生阶段,物理知识则会更加难,同时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数学能力
应用物理学:比较注重在理论基础及实验成果基础上实现向现实技术的转化,对个人的数学基础和实验能力考验较高,也要求具有科学探索的精神
2.就业状况
物理学:在各种相关单位从事科研、技术、教学和相关的管理工作,这些单位可以是航空航天、冶金、铁道,也可以是计量部门、科研单位、工厂实验室等
应用物理学:主要从事于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工作,可选择的行业有工业、交通、邮电、金融、商业等,就业流向以企业单位居多
管理科学vs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相同点
既包含文科性质的内容如管理学、经济学,又要掌握理科内容如计算机技术等
不同点
1.学习内容
管理科学:偏重对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除传授管理领域知识外,着重于培养数学思维、计算机思维在管理方面的分析、决策和实施,研究生阶段将对数学、经济领域的内容进行深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偏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除了管理领域、经济领域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计算机的各种理论、编程知识,包括相关数学知识。考研方向大致两个:一为文科方向,实现对文献、信息等的管理;二为工科方向,偏重计算机应用
2.就业状况
管理科学:主要从事对经济或数据的计算机化管理,即通过计算机实现对上述两方面的分析、决策和实施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可从事各类信息的计算机化管理工作,也可以为企事业单位做系统方面的设计、开发、运营和维护工作
除此之外,还应及时关注报考院校网站,及时搜集相关专业的报考热度、就业前景等资料,对所考专业的应用领域、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就业方向等进行充分了解。最好查看各高校公布的招生简章,或与高校研招办直接联系,充分了解其内涵,切忌简单地从专业名称上望“名”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