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2016年度学位授予仪式在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出席仪式并寄语2016届毕业生。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供大家阅读查看。
据悉,国科大2016年度共授予研究生学位10288人,其中授予5079名毕业生博士学位,授予5209名毕业生硕士学位。此前,该校授予研究生学位最多的是2013年,总计授予10154名研究生学位;去年,该校向9833名研究生授予了学位。
国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是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于2012年6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目前,国科大在学本科生仅664名,在学研究生则高达4.45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0%,研究生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此前,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129397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
学位授予仪式由国科大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长、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主持。国科大副校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郭正堂院士宣读了《中国科学院大学2016年度学位授予决定》。国科大优秀毕业生代表和学位获得者代表共760余人参加了学位授予仪式。
据了解,国科大研究生实行“两段式”培养,在集中教学区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要在中科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研究所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因此,当天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毕业生,有很多是专程从广州、上海、重庆、武汉、合肥、青岛、兰州、长春、天津等京外中科院研究所赶回学校的。
据介绍,国科大办学的核心特色是“科教融合”,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
此前,在7月3日举行的国科大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白春礼院士曾强调,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式质量发展转型,他要求国科大和中科院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进一步强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切实建立起以质量为先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将质量保证作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那么,这一届毕业生的“成色”怎样?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授予学位的毕业生当中,有5046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其中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生田静琦一人被收录24篇;有1775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被EI(工程索引)收录,其中物理电子学博士生漆世锴和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生谭碧涛各自被收录了8篇。发育生物学专业硕士生侍骏超等多人,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发表了论文。
每年的高校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总是备受关注。去年,丁仲礼校长曾用四个“我相信”表达对毕业生的期待和祝福。而今年,他对毕业生提出“五点希望”。
丁仲礼首先希望同学们“永远保持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乐观情绪。”他说,多年来,大家听到很多对社会的负面评价,的确不能否认,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存在着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决不会是我们社会变化的长期趋势,中华民族人心向善的传统并没有改变。”此前两年,丁仲礼都引用李白的诗句为毕业生“壮行”。而在今年的学位授予仪式上,他则用《汉书》中“礼失求诸野”的道理提示大家,要“带着一颗明净、乐观的心走出学校大门。”
丁仲礼曾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说,大学要成为坚守社会良知的阵地。他在寄语2016届毕业生时,表示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他说:“我认为,一个内心深处有正确价值体系的公民,在其为人处事过程中,就会少一分算计,多一分纯粹;少一分迟疑,多一分担当;少一分虚伪,多一分诚实;少一分依附,多一分独立;少一分束缚,多一分自由。”丁仲礼直言,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经历事情的增多,人的价值观并不是都会越变越好。他希望同学们从为人处事各个方面入手,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的优秀文化中去不断吸收营养。
国科大中丹学院是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中国和丹麦两国合作举办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的大胆尝试。今年,中丹学院首次迎来了同时获得中丹两国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来自丹麦的双博士毕业生克劳斯·戴维森(Claus Davidsen)在学位授予仪式上发言。他说,今天是值得庆祝的时刻,庆祝我们从一所富有声望的大学毕业。国科大给我的博士学习生涯增添了巨大的价值,它的崇高声誉打开了中国以及世界的许多大门。我呼吁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共同合作,一起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因为,“我们是明天的专家,全世界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