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大学已经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这意味着这些高校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即使没有发表论文,也能正常毕业。
对于高校改革而言,这是迟来的一步。硬性要求在校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是高校教育行政化的表现之一。近几年来,高校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为了所谓的大学排名,为了各种重点学科、科研基地的评比,为了拿到更多的硕士点、博士点,不得不动用行政力量,把教师、学生当作论文工具,催赶着他们炮制出大量的“学术论文”,又以“核心期刊”等名目为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惟一标准。
这种不顾学术自身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大量学术垃圾的出现。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只是对研究生进行基本的学科训练,要求他们在两年、三年间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三篇论文,不啻于要求雏鸡下蛋,特别是对人文社科类的研究生来说更是如此。最终发展成以抄袭、造假、交版面费的方式来发表论文,学术水平和学术风气齐头并退,几乎是一种必然。
随着研究生学制从三年改为两年,把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指标已经越来越不现实,所以才有取消这一硬性指标的政策的推行。无论如何,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高校行政部门所能够做的,最好是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而不是让行政力量用硬性指标去干涉学术研究。那么,“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取消之后,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呢?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似乎得引进西方教育“宽进严出”的做法,不是用所谓“核心期刊”论文标准,而是要求学生做好毕业论文,以毕业论文水平的优劣作为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标准。如果能够“宽进严出”,在毕业论文上更加严格地把关,自然能够让研究生有足够的学术责任感去做好论文,并且,他们不用时时担心那把悬在头上的“核心期刊”之剑,有时间、精力去认真做好一篇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