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近七成硕士觉得自己“大材小用”

发布时间:2017-04-18 编辑:1027

  上海大学昨天发布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披露,2013年该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薪水:研究生平均为5474元/月,本科生为4117元/月。但在就业满意度上,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硕士研究生表示,对就业现状不甚满意。

  根据上大就业质量报告给出的解释,“大材小用”可能是令部分研究生感到“不满意”的一个原因。和我国研究生扩招相应,部分行业和企业在招聘时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学历高消费”的现象。

  但也有专家表示,“学历高消费”并不是说明研究生培养得太多。现在的情况可能刚好相反:即使企业招聘门槛提高到硕士乃至博士学历,很多专业人才还是“一将难求”—这才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值得反思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已经过剩

  从一系列调研数据看,一些指标正在给研究生培养预警。如针对上大2012届硕士毕业生的调查问卷显示,目前其教育程度满足工作岗位要求的比例为 99%;其中,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教育程度超过工作岗位要求的比例高达67%。而同届博士毕业生中,认为教育程度超过工作岗位的比例仅28%。

  作为相关联的一则数据,报告还披露,上大2012届硕士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标注“硕士”教育程度的比例为32%,而工作岗位标注“本科”教育程度的比例为62%。

  “很多研究生在挤占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岗位,且67%的研究生在工作后认为自己大材小用,这可能就是研究生对工作现状不满意的原因。”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分析,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学历高消费”,正无可避免地发生在上大研究生身上,而其背后因果关系复杂。

  上大就业质量报告认为,某种程度上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已经过剩。

  研究生成不了“专才”,因高校培养人才太匆匆

  但记者了解到,关于目前我国研究生规模是过剩还是不足的问题,教育界内分歧不小。

  “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先进制造业企业把招聘门槛从本科生提高到研究生,但还是很无奈—本科生不好用,研究生也不好用。”同济大学教务处处长李晔教授认为,出现在招聘市场上的这一现象证明,不少高校没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研究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符合社会和企业期待的研究生,现在根本不是过剩,而是太少。

  在李晔看来,一名符合企业需求的研究生学历人才,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但反观如今的大学培养模式,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

  “现在大量高校推行本科生通识教育,专业课还没怎么上就匆忙毕业了;很多专业硕士一共只读2年,一年上专业课,第二年就要忙着写论文毕业了,根本没有时间去企业实践。”一位执教于沪上一所工科院校的教授直言。

  李晔介绍,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加大探索本-硕贯通培养,辟出一段完整的长学制,让学生既有时间打基础,也有时间务实。在他看来,像医学生的这种培养模式,今后应该在更多的专业领域推行。

调查显示:近七成硕士觉得自己“大材小用”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