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二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南理工开幕,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会上指出,国内部分高校的教育俨然成了高中的翻版——专门应试,部分本二本三高校已经沦为了“考研基地”。
大一进校就被告知要考研
据介绍,由于就业困难,部分本二本三高校的学生一进大学,就被学校告知,考研是唯一出路。当然,学校对他们的考研是相当支持。学校不仅为准备考研的学生开设单独的教室,还配备了英语、政治方面的老师,专门辅导他们。对于考研学生的本科教程,学生在很多方面都“网开一面”。考试能打高分的绝不会打低分,能不上的课老师也绝不会点名。就连需要自己动手的毕业设计,老师也是把思路、数据、范本都给了他们,学生照抄一遍就行。熊丙奇介绍,不少高校因为不管其他功课,只是专门应试研究生的考生太多,而被称为“考研基地”。特别是一些本三院校,有的冷门专业的考研率达到80%以上。
“考研基地”学校不受欢迎
不好好打基础学专业知识、不好好参加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单靠背书、做题就能考上研究生?高校专家介绍,目前研究生考试制度的设计确实拦不住“应试大军”。熊丙奇介绍,考研主要拼的就是初试时的英语和政治。尽管现在考研也要看复试成绩,但是复试在考研总分中所占比例只有30%左右,而且很多复试还是考试。如果在初试成绩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总分就一定不会低。
据介绍,有的理科考生在研究生考试中,初试成绩高、复试成绩也高,但是连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也不具备。有的工科学生大学4年连实验室都没进过,研究生期间连个最基本的实验都做不起来,导师手上的科研项目他们根本没办法参与。“‘考研基地’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背书、做题,这种学生绝对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熊丙奇介绍,正因为此,一些研究生招生单位把“考研基地”的学生列入了“黑名单”,碰上这些学校的考生就会格外抵触。
中国高等教育缺乏个性
“部分本二本三高校沦为‘考研基地’,这和目前研究生考试制度的设计有关,但其根源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没个性。”熊丙奇说,从985到211,到普通本科,再到高职高专,中国的高校全都把科研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不管是讲师还是教授,全部变成了“学术民工”,功夫全都用在了怎么写论文、怎么拿项目上,根本没有心思好好教学生。“985、211高校的学生还可以扛着学校的牌子找工作,还可以利用保研(一般985、211高校的学生每年有超过30%的保研名额),普通本二、本三高校的学生只能考研。”熊丙奇认为,高校只有打破“千校一面”的现状,才能保证其教育质量,才能培养出真正有个性的学生,“考研基地”这样的怪胎也才能消失。
“第二届创新中国论坛”近日在南理工开幕
发布时间:201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