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17-08-24 编辑:bin

  中国古代文学以培养通晓中国文学与文化,人文素质高,研究能力强,发展全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现有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六朝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中国诗歌与诗学四个研究方向。在先秦两汉诸子和史传文学、魏晋唐宋诗歌与诗学、明清小说、佛教与文学关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学科成员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名校的博士为主体。学科带头人为刘怀荣教授,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3人(博士后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队伍精干,年龄、学科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

  学科教师近年来主持各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国务院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各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教育部2007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各1项。教学成绩突出,曾获得过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有1人被评为2004年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1人入选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近年来,学科先后出版专著20余部,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0余篇。标志性成果有《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2007)、《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2007)、《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2006)、《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2007)等,前两种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学科成员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山东省社科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山东省高校一等奖2项,青岛市社科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多项。

  挂靠文学院的山东省“十一五”强化重点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有多方面的合作,为学科的国际性交流及与国内学术界的联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科成员来源广泛,多为名家弟子;多名教师曾在美国、韩国、新加坡及香港的大学从事教学、研究或学习,与国内外学术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

  学科毕业生有多人考取国内重点院校的博士生,有些正在国外学习。其他同学就业状况良好,多在高校、报社、出版社、电视台、政府机关、企业等行业和部门工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如下三个研究方向:

  一、唐宋诗词与诗学研究

  本学科在1990年前后,即开始了中国诗学的发生学研究。近年来,自觉追求诗歌、歌诗、诗学与文学思想的综合研究,重视不同艺术门类及不同文体的相互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学科带头人刘怀荣主持完成《赋比兴与中国诗学体系研究》、在研主持《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2006-2008)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了《中国古典诗学原型研究》、《中国诗学论稿》、《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二十世纪以来先秦至唐代诗歌研究》、《唐宋元诗词曲名篇解读》等专著,在《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了一批系列论文。还与人合作出版了《中国古代歌诗研究—— 从<诗经>到元曲的歌诗艺术生产史》、《忠烈人格》、《唐代文人心态史》、《历代文人心态史》(丛书,八种170余万字)等专著。代表性的成果还有冯国荣的《中国诗学研究》、《中国诗歌发生论》、《中国诗歌发展走向窥探》,王凯的《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赵建章《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以及翟景运《晚唐骈文研究》等。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本方向是我们从198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的重点之一。对中国大文学史、大文学理论的探讨以及大文学专题研究,构成了本方向鲜明的学术特点。赵明教授曾出版过《先秦大文学史》、《两汉大文学史》、《文化视域中的先秦文学》、《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道家文化及其艺术精神》、《老庄论集》等系列专著,开创了本学科重视大文学研究的传统,他于2006年出版的《大文学史论》则对中国大文学研究进行了深层的理论思考。学科带头人张树国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宗教伦理与上古祭歌形态研究》,在研主持有教育部规划项目《汉唐郊庙歌辞研究》(2006-2008)等。本方向的代表性成果有张树国的《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信义的追求》、《左传与春秋贵族文化》,王凯的《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王今晖的《魏晋五言诗研究》等及在《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的一批系列论文。

  三、元明清文学研究

  本方向成果主要集中在小说戏曲研究,宗教与文学关系研究、文献整理研究等三个方面。孙开东、范嘉晨、王今晖、刘怀荣等主持完成了《佛教与明清小说研究》、《<溪集>整理研究》、《<小亨集>整理研究》及《<崂山志>整理研究》等省厅级课题。代表性成果有王海燕的《林黛玉研究》、范嘉晨的《元代包公戏评注》、赵伟的《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研究》、郑菡的《李卓吾小说戏曲评点研究》、孙开东的《<三国演义>传播研究》、周潇的《明代山东作家研究》等。此外,本方向成员在《聊斋志异》研究、佛教与明代文学研究、明代山东作家研究等方面发表的一批系列论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通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践,把研究生培养成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厚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学习年限

  三年,在职硕士研究生可酌情延长一年。

  三、研究方向

  1.先秦至南北朝文学研究

  2.唐宋诗词与诗学研究

  3.元明清文学研究

  四、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公共选修课、学位选修课等。硕士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修完32-38学分。

  (一)课程设置见教学计划表。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