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历史追溯到公元1906年设立的山东高等农林学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52 年三强合并成立山东农学院,设农学系;2000年12月12日在原农学系的基础上组建为农学院。
农学院现有植物科学与信息系、植物遗传育种系、种子科学与工程系和作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一个农学实验站以及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所、小麦研究所、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所、花生研究所、种子质量研究测试中心、玉米研究中心、棉花研究室、药用植物研究室等8 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现有教职员工76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16人),本科生1146人,研究生245人。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多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全院教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勇于实践,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被山东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授予“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先进集体”、“山东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先进集体”和 “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 年被山东省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7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近年来,学院将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利用生物技术、信息科学提升、改造传统优势学科,围绕建设研究型学院,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把学院建成全国高校同类院系中一流的学院而努力奋斗。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55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 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教授33人,副教授 12人。教师中有28人次被授予国家或省级荣誉称号,其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4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2人,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人,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科及平台建设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生物学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学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本科专业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学院为依托还建有“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黄淮海转基因小麦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山东泰安分中心”、“农业部谷物品质检验监督检测中心”。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学科、作物生理生态实验室分别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实验室,“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实验室”为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学院拥有作物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生态、种子科学与工程、作物产品品质改良与检验、植物资源学6个二级博士点和学位授权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遗传学3个硕士点;设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4个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学院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教研规律,科学地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创立了“三段培养”、“三结合”教学新体制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农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校友,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凝练了浓厚的农学文化,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取硕士研究生近 50%,硕士毕业生考博率达60%以上。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专业技术人才。5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本科生7000多人,专科生900多人,研究生 600多人,博士后出站30多人。往届毕业生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厅局级以上干部40余人,其中省部级干部4名。
科研及教学成果
近20年先后承担国家863、973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科研课题400多项,获省部级各类成果奖80多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主编与参编全国统一教材20多部,出版专著或教材70余部,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200篇。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奖3 项,中华农业英才奖1项,国家专利10多项,培育出通过审定的农作物优良品种50多个。20年来进行了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和科技开发面积达10亿亩以上,共增产粮食300多亿公斤,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
学院加强国际交流,先后选送50多人次到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研究;30多人次赴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考察、合作研究或访问交流;先后有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的专家来我院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与国内外30多个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或合作关系,使我院的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学术水平全面提高。
学院通过建立年轻教师基层联系点制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全面提高实践技能,每年都有200多人次的专家教授深入农业一线,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科技咨询,为“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