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学校简介

发布时间:2017-08-18 编辑:bin

  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之沃土,汲取泉城人文之灵韵,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谱写了以教书育人、创新发展为主旋律的华美篇章。

  办学历史沿革 山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山东师范学院成立于1950年10月,是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的,系建国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高校之一。 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同时并入。1958年,学校的体育系、艺术系相继分离出去,建成山东体育学院、山东艺术学院。 1970年,学校机关及部分系部迁到聊城办学。1974年,机关及大部分系部迁回济南,同时筹建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即聊城大学的前身)。1981年8 月,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办学层次较高、办学条件较好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成为山东省属高校的排头兵,进入全国师范院校的先进行列。建校60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万多名合格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 37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12000人,长短期外国留学生300多人。

  文化底蕴深厚 齐鲁大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源头,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成长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的山东师范大学,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发展并举,追求科学真理,传承齐鲁文化,培育优秀人才,熔铸了“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形成了“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和“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彰显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现已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和山东人文学术重镇,为全国、山东省的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教兴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办学条件完备 学校分校本部、长清校区两个校区办学。校本部位于风景秀丽的千佛山脚下,环境优美,古朴典雅,学术底蕴丰厚;长清校区湖光山色,气势恢宏,现代气息浓郁。学校总占地面积近4000亩(约258.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6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000余万元。有各类教学实验室78 个。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实验室5个,山东省重点建设实验室5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有校级实习实训基地330个。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4870平方米,藏书366多万册。建有电子文献检索中心、高速宽带校园教育科研网。校园网光缆140千米,信息点30000个。建有多功能体育馆、田径场、足球场等现代化体育设施。学校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都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或示范学校,已成为山东省基础教育的名牌学校。

  学科门类齐全 学校现设有23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相协调、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布局和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育学原理)、22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学校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 (MPA)、艺术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MBA)等12个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山东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农药、医药中间体清洁生产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山东培训中心。设有山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山东省外语培训中心、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等19个省级研究、培训机构。

  师资队伍精良 现有2602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819人,教授、研究员32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5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 833人。设有7个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有1人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4人分别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3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3人入选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82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5人获得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8人获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2人入选第二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15人被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9人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17人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41人次被选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获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人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获首届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学校世界近代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先后有6人当选为全国党代会代表,5人12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4人9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徐至展、郭柏灵、李振岐、王家耀、佟振合等5位院士为学校双聘院士。聘任冯之浚、王蒙、钱中文、杨国、龚昌德、陆大道、顾明远、薛荣久、杜维明、李学勤、庞朴、林崇德、牟钟鉴、周小燕、欧阳中石、张增辉、朱健康等100 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整体办学实力提供了可靠保障。

  科研实力雄厚 学校把科学研究作为促进教学、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工作来抓,取得突出成绩。“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地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700余项,主持承担国家 “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832部,发表学术论文6123篇。高层次获奖成果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200多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3项。1人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1人荣获全国“发明创业奖”。唐波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主持研制的“磷矿粉直接法生产硫基或氯基三元复合肥新工艺”和“重要农药、医药中间体的绿色化工生产技术集成”分别于2001年和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吴义勤教授的长篇论文《难度·长度·速度·限度——关于长篇小说文体问题的思考》于2005 年获鲁迅文学奖。学校主办6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其中核心期刊5种,尤其是与国家科委于1991年共同创办、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英文版),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核学会计算物理学会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农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及山东植物学会、山东地理学会、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等19个省级以上学会挂靠我校。学校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与教育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00多项,与23个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或中试研究基地,与山东省东营市联合建立了中国千亩盐生植物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社科研究管理先进集体,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和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

  交流合作广泛 学校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不断加强。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朝鲜等16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69所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在联合办学、教师和学生互派、文化学术交流、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学校成立了中韩合作国际商学院。近年来,先后举办“植物耐逆基因: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前景”国际研讨会、偏微分方程及数值分析国际会议、国际心理学家委员会第62届学术大会、齐鲁文化国际研讨会、儒家思孟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IEEE医学与教育信息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 在国外合作建设孔子学院2所。作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在校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

  目前,学校正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干事创业,开拓创新,为建设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