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学科建设概况

发布时间:2017-07-15 编辑:张莉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学科建设的相关内容,供大家阅读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现已拥有一支研究力量较雄厚、研究方向有特色、研究梯队较合理、教学科研成果较突出的学术团队。注重基础理论,关注现实问题,借鉴中外思想,从理论反思和实践反思的结合上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科研,是本学科始终自觉遵循的宗旨。本学科现拥有教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人。目前本学科下设3个方向: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以何中华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主要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作出重新解释,在“重读马克思”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是在哲学观的层面上研究并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的实际运思方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视角对元哲学问题作出可能的阐释。

  2、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以刘陆鹏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以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方法论原则,从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出发,在实践反思中深化并拓展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认识,特别注重制度与发展及其关系的哲学思考,注重现代性问题、全球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3、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以姜涌教授、商愈教授为主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对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诸如民主、自由、正义等作出系统的梳理,以丰富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领会。这既是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挑战的迫切要求。

  中国哲学

  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学科是目前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唯一的中国哲学博士点、硕士点建设单位,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经过多年的学科积淀,现以中国哲学博士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为依托,立足于本学科发展的实际,积极开拓进取,已取得明显成效。本学科的易学哲学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学科优势明显,并依托原有教育部重点基地,建立起985二期工程“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基地平台。刘大钧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本方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梯队有林忠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玉建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尚信副教授等。而儒家哲学与道家、道教哲学的研究,在学术界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以颜炳罡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的先秦儒学与哲学及其现代价值的研究,现代新儒家以及近现代中国哲学的研究;以丁原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代表的黄老道家、道教哲学的研究;以王新春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的易学与汉唐经学哲学、易学与宋明理学关系的研究;以苗润田教授为带头人的明清实学思潮,儒家哲学原理,儒家伦理思想的研究等,都取得了学术界公认的成果,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沈顺福副教授的儒家伦理哲学研究,在学术界也崭露头角。

  为改善本学科条件,自2002年以来,我们还运用教育部基地经费、985工程项目经费等,先后投入280余万元,用于资助本学科师资人员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重要学术会议、聘请海内外学者讲学等。通过以上建设,使本学科的支撑条件达到了一定高度,为本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梯队建设及研究生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还聘任海内外著名学者成中英、杜维明、吴怡、黄庆萱、黄俊杰、汤一介等教授为学科点兼职教授,定期为博士生开课;聘请汤一介教授、蒙培元教授为本博士点兼职导师,招收博士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

  外国哲学

  本学科具有力量强大的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以傅有德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德贵教授(博士生导师)为首的犹太哲学和阿拉伯哲学方向,以刘杰教授(博士生导师)为首并以Chokr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善波教授(博士生导师)和黄启祥副教授为骨干的英美哲学方向,以及以傅永军教授(博士生导师)为首并以李章印副教授、王晋生副教授和陈治国讲师为骨干的欧洲大陆哲学方向。这三个重点研究方向都与海内外学术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经常的学术交流。一方面聘请海外著名学者来我院讲学,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术带头人也不断到海外大学讲学,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同时多次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境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并与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国内著名高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

  在学生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重视质量,加强外语授课和双语授课。完成了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方案的改革,不仅使得教学紧跟学术的发展,而且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固有的理论功底扎实、厚重的特色,进一步提高了所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水平,同时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和985工程一、二期创新基地,高质量地规范和完善了所拥有的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为精英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舞台。

  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目前山东省唯一的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建设单位。现已形成学术造诣深厚、科研成果突出,研究视野独特,梯队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近年来出版数十部学术著作,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文史哲》、《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等许多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

  以马来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技与社会研究、科学社会学研究,以王善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并以马士龄副教授、荣立武讲师为骨干的科学哲学、科学与宗教、科学逻辑研究,以李章印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学诠释学与技术哲学研究,都取得了学术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高奇副教授的科学思想史研究,李毅嘉副教授的科学与政治学研究、现代物理学哲学问题研究,耿爱英副教授的认知哲学研究也都形成了各自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积极参与国内重要的学术会议,并到海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同时邀请国内一些著名的学者前来讲学,在交流中提升学术水平。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注重基础理论和英语原著的研习,同时也关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为改善本学科条件,本学科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和985工程一、二期创新基地为依托,运用985工程项目经费等购买充足的中外文图书资料,为本学科师生的研究和学习提供资料保障和有利条件。

  宗教学

  本学科自2001年以来招收硕士研究生,并在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博士点上招收比较宗教或宗教哲学方向的博士生,2006年开始招收宗教学专业博士生。2005年本学科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宗教学方面的重点研究基地(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同时也成为“985”工程二期的学科建设平台。本中心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巴伊兰大学、香港汉语基督教研究所、美国波士顿大学犹太研究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大部分博士生和部分硕士生都有机会到上述机构学习一年或半年。迄今,本中心培养的研究生总数已达65人。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学术界公认的显著成绩。尤其是以傅有德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包括艾理克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内的犹太教研究,以刘新利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文郁教授(博士生导师)为首的基督教研究,以陈坚教授为带头人的佛教研究,以牛建科教授为带头人的日本神道教研究,在学术界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宗教学研究需要充足的图书资料做保障,本学科除了利用基地和“985”工程的科研经费购买中外文图书外,我们还通过各种渠道募集图书资料。几年来,香港的亚古珥基金会、美国波士顿希伯来学院、波士顿大学、布兰代斯大学、德州大学、香港汉语基督教研究所、挪威信义宗神学院、美国退休教授Marvin Tokeyar、Mel Stewart 等单位和个人向我中心赠书4000多种,以及部分外文期刊、光盘、录像带。在我们的藏书中,有国内罕见的德文版《路德全集》、英文版多卷本《犹太百科全书》、多卷本《塔木德》、《圣经词典》、《道藏》、《大藏经》等。另外,我们还定购了120 种中外文期刊。迄今,一个犹太文化以及各大宗教研究的资料与信息服务中心已初见规模。

  社会学

  山东大学社会学专业是我国社会学专业恢复以后教育部第一批批准组建的社会学专业之一,筹建于1983年。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已经建立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研究梯队,并拥有了一批学术水平高、年富力强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社会学系和社会工作系,计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获博士学位者8人,在读博士学位者4人,占教师人数的60%。此外,还聘请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在学术界拥有较大影响的海内外学者担任荣誉(客座、特聘、顾问)教授。其中聘请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教授作为我校关键岗特聘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目前本学科下设5个方向:

  1. 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研究。以林聚任教授、王忠武教授、李善峰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发展社会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问题,探讨有关中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重大现实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并出版多部个人专著,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2. 社区与城市研究。以高鉴国教授和李芹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社区与城市理论、社区发展和城市化以及城市社区的组织结构,从宏观与微观角度研究社区与城市社会关系,探讨社区与城市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性,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3. 社会心理研究。以马广海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程胜利副教授为主力,致力于研究方社会心理学理论、方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的社会心理现象,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4. 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研究。以韩锋教授、葛忠明副教授、泥安儒副教授、杨善民副教授为主力,致力于研究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为相关部门的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理论支持,发表了有相当影响的学术论文。

  5. 社会性别研究。以林聚任教授、庄平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致力于研究社会性别理论,分析性别的社会分层,运用社会性别概念研究妇女在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地位状况。在性别分层研究发表了相当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专业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社会保障学科现已发展成为拥有较强的研究力量、合理的研究梯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成果较突出的学术团队。本学科注重在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实问题,研究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理论视角和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本学科现拥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博士在读的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人。目前本学科下设3个方向:

  1.社会福利理论与制度。以高鉴国教授为带头人、程胜利、葛忠明副教授为学术骨干,主要研究福利思潮与理论研究的方法论、福利思潮与理论的历史脉络、国内外福利思潮与理论流派,以及社会福利制度模式、制度转型和制度设计。取得了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成果,近五年来共出版专著6部、译著5部、发表各类研究论文60余篇。

  2.老年社会保障。以泥安儒、任丽新副教授为研究主力,以现代社会保障理论为指导,面向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社会现实,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年社会保障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老年经济保障、医疗保障、老年社会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开展了多项有深度的研究,取得了在国内有相当影响的研究成果。

  3.残疾人社会保障。主要研究残疾人保障基本理论、价值理念、制度体系和工作模式,跟踪国内外残疾人保障事业发展的状况、趋势与新进展;着重探讨残疾人士心理、教育、就业、家庭、康复与服务等各方面的需要以及相应社会政策设计问题。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