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系概况

发布时间:2017-07-18 编辑:张莉

  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好的了解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小编搜集整理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相关系概况,欢迎前来阅读查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为原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创立于1927年,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学科的发源地。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建筑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8年随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建筑系,2003年组建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院下设三个系和四个研究所,即建筑系、城乡规划系、风景园林系、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建筑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美术与设计研究所、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教授、童寯教授和刘敦桢教授曾长期在此任教和主持工作。八十余年来,建筑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三千余名建筑类高级人才,其中院士8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0名。建筑学院是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历届主任挂靠单位。

  学科建设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学科实力和水平,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持续重点建设的学科。2001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建筑历史与理论”双双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建筑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至2011年,学院已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均获江苏省优势学科支持。在2012年国家一级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位列全国第二,城乡规划学位列全国第三。

  学院的学科建设拥有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东南大学合作的GIS中心和VR实验室、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国家专业实验室等共享平台。此外,学院还拥有大型建筑环境舱动态研究平台、建筑遗产信息采集实验平台、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数字化平台、建筑遗产关键材料性能退化研究平台等开放实验平台。近年来,学院构建了“地域性建筑创作和城市设计”、“城镇建筑遗产保护”、“冬冷夏热地区建筑技术集成”和“建筑运算与应用”等科技创新研究平台。2015年,获国家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新建“当代城乡环境整合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本学院具有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如下:

  1)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学科实力雄厚,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建筑学科和建筑教育基地,在老、中、青几代人的共同奋斗下,学科人才辈出,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教学成果。一批中青年知名学者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建筑历史理论、遗产保护、城镇空间发展、城市更新、风景园林设计、数字技术应用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并产生全国性的学术影响。

  2)传统优势继续保持,学科方向不断拓展,研究成绩斐然

  依托学科传统优势,关注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国家重大设计工程项目、科技部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及省部科技攻关等,显著拓展了学科领域,学科整体实力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3)参与国家和省市地方政府重大科技攻关和规划设计项目并取得显著成绩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南京中山陵音乐台、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南京梅园周恩来纪念馆、福建武夷山庄、河南博物院等一大批建筑获得国内外声誉。近年国际竞标中标的国家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中国国学中心,主持完成的汶川灾后重建系列工程和人民日报社总部大楼等,为中国建筑文化和技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等机构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学科共建格局。

  师资队伍

  建筑学院现拥有4名院士、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名博士生导师。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人入选江苏省人才培养计划,4 人获中国建筑教育奖。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29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52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78%,超过70%的教师具有国外攻读学位、学习进修和科研合作的经历,已形成一支以院士领衔、以长江学者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结构合理、视野开阔、团结和谐、勇于探索的学科队伍。

  此外,学院还拥有校外企业导师 94人。

  建筑系简介

  创立于1927年的东南大学建筑系,先后隶属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发源地。作为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历届主任挂靠单位,建筑学院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其发展持续引领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并产生较大国际影响。建筑学科建置近90年来,培养出6位院士、10位全国设计大师以及30余名高校建筑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以及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MIT建筑系主任张永和、2012年度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茨克奖获得者王澍等著名学者。

  建筑学科作为建筑学院三个学科之首,目前拥有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1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获得者6人。学科现为东南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最近一次(2012年)国家一级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建筑学科名列全国第二。

  作为建筑学科主体组成,建筑系长期致力教学改革,多次组织全国建筑教育评估标准、教改方向的研究制定及协助住建部、教育部制定相关规范和措施,对全国(含港台)诸建筑院校产生引领作用。教材建设成果显著,多次重版的《建筑制图》、《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系列教材等对国内高校建筑教学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特色专业各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奖5篇。

  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建筑系积极开拓国际合作形式与内容,连续开设海外学位班,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出版双语著作,年均近百位国(境)外专家学者开设讲座、联合教学及参与教学,惠及国际师生、业界专才。

  为回应社会需求,建筑系始终关注创新性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一大批建筑作品获得国家荣誉和国际声誉,近年国际竞标中标的国家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中国国学中心,主持完成的汶川灾后重建系列工程和人民日报社大楼等,在文化和技术创新方面彰显功力。近十年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含重点项目2项和国家杰青1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课题5项,国际合作4项,凸显基础研究强大实力。

  城市规划系简介

  学科发展:长期以来,东南大学城乡贵规划学科继承杨廷宝、齐康、吴明伟等老一辈学者的优秀学术传统,形成基于建筑学背景的城市物质空间规划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特色优势,获得国家专指委、评估委专家以及业界同行的一致好评,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2011年城乡规划成为一级学科后,本专业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不断的创新,始终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2014-2017),2012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3(32所高校参评),综合实力在本省稳居第1。在学科调整背景下,规划系成功申报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成功申报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城乡规划学)和江苏省优势学科二期建设项目(城乡规划学)。其中省优势学科二期建设项目自2014年度开始,为期四年,获得共计1000万元的建设资助,为创新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专业建设:继承传统积淀,依托学科优势,东南大学城规划专业具有领先全国的办学实力。拥有一支大师领衔、知名教授担纲、多学科人才支撑的一流师资队伍,师生比超过1:9;建设了包含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精品课程“详细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前沿等系列全英文课;主编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的教材,其中《城市设计》是我国第一本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教学要求编写的相关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和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入选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城乡规划与设计》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拥有CAAD国家实验室、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建设的建筑遗产、文化资源保护GIS中心等直接向专业开放的高端实验平台;建设了12家包括中国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全国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国际规划专业领航者麻省理工学院以及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在低碳生态大学联盟的框架下和美国能源基金会、国外内多所知名大学开展常态化联合教学活动。聘请美国城市设计设计专业泰斗宾夕法尼亚大大学资深教授乔纳森·巴奈特教授,德国城乡规划界权威多特蒙德工业大学克劳兹·昆兹曼教授等国际一流专家学者来校开课。

  科研实践:2010年以来,本学科梯队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项、青年基金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凭借强大的专业实力,本专业积极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在全国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项,获得国家级工程设计奖项8项,省部级工程设计奖项35项。其中蓬莱市立体空间形态与景观风貌特色规划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南京总体城市设计、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南京浦口中心城区概念性城市设计、苏州市虎丘周边地区城市设计、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城市设计、武汉市主城区东西山系景观轴线(蛇山—九峰森林公园)城市设计等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主编《江苏省历史街区保护导则》、《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站区规划与建设导则》、《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等地方规范,编制了我国第一部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承担了上海世博会规划国际竞赛、南京青奥村地区规划设计、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等一大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规划设计项目。

  景观学系简介

  东南大学景观学学科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刘敦桢先生与童寯先生开创的江南古典园林研究,继而由齐康教授、潘谷西教授和杜顺宝教授等推陈出新,拓展了学科范畴,形成了包含景观学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景观学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景观学工程与技术及游憩与景观建筑设计等学科方向。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学科梯队由5位教授、10位副教授及5位讲师组成。东南大学景观学学科带头人成玉宁教授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保部景观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景观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景观学学会理事,中国景观学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景观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土木学会景观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园林》杂志编委。

  自1986年起,景观学学科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全国率先开展景观学(工学)本科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2004年,景观学系成立,开始独立招收景观建筑学硕士、博士研究生,2007年景观学本科(工学5年制)恢复招生。2012年东南大学景观学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14年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序列(培育学科),是国家首批景观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首次景观学一级学科评估名列全国第二。

  东南大学景观学学科坚持系统化建设学科平台,重点围绕景园规划设计、园林历史与遗产保护、景观学建筑以及数字景观等打造景观学学科特色,针对景观学学科自律性,在强化学科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学科创新发展平台,推进景观学科学的不断进步。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简介

  研究所以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为主体,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领导下开展工作。该学科是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为前辈刘敦桢、童寯、杨廷宝等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所创立。刘、童两位先生致力于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成就斐然。杨先生在遗产保护和建筑设计方面贡献卓越。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潘谷西、郭湖生、刘先觉、刘叙杰教授领导下,学科获得丰硕成果并在国内保持领先水平,同时发展承前启后,形成多元和稳定的攻坚方向,即目前研究所的4个方向: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理论、建筑遗产保护。目前在任有4位教授、 5位副教授、4位讲师。

  研究所致力于本科基础理论教学、跨学科设计教学、本科遗产保护专业教学、海外学院留学生教学、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还培养过古建筑专业人才近50人。“中国建筑史”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网络优势资源课程,在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培养有大量研究生,包括来自瑞典、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及港澳台地区多位留学生,其教学严谨和学术思想开放,具有广泛的国际国内影响。

  研究所也是我国及国外认可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科学研究的重要高地。科研成果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等多项殊荣。日前,学科正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究等项目,还在一些重要的建筑设计、遗产保护工程、城市设计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方面,担负重任。

  研究所将依托“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建设,进一步拓展工作范畴,尤其在亚洲建筑及其历史研究、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前沿研究领域,传承发展、开拓创新。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