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各专业在全国排名
学校代码及名称 | 本一级学科 |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 学科在全国排名 |
10285苏州大学 | 机械工程 | 66 | 65 |
10285 | 光学工程 | 78 | 10 |
1028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72 | 33 |
10285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68 | 41 |
1028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68 | 46 |
10285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82 | 3 |
10285 | 软件工程 | 72 | 23 |
10285 | 工商管理 | 69 | 42 |
10285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67 | 16 |
10285 | 统计学 | 70 | 32 |
10285 | 化学 | 74 | 20 |
10285 | 数学 | 74 | 20 |
10285 | 世界史 | 68 | 32 |
10285 | 中国史 | 72 | 22 |
10285 | 外国语言文学 | 75 | 17 |
10285 | 中国语言文学 | 78 | 15 |
10285 | 体育学 | 75 | 9 |
10285苏州大学 | 心理学 | 68 | 17 |
10285 | 教育学 | 70 | 20 |
10285 | 社会学 | 66 | 27 |
10285 | 政治学 | 76 | 11 |
10285 | 法学 | 74 | 17 |
10285 | 应用经济学 | 69 | 36 |
10285 | 哲学 | 72 | 21 |
10285 | 基础医学 | 76 | 13 |
10285 | 临床医学 | 71 | 28 |
10285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74 | 13 |
10285 | 药学 | 72 | 17 |
10285 | 护理学 | 72 | 17 |
10285 | 艺术学理论 | 68 | 18 |
10285 | 美术学 | 69 | 27 |
10285 | 设计学 | 77 | 9 |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认定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之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堂,1900年创办),开西式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并入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40余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燠、郑辟疆、杨铁樑、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3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4个学院(部),各类在校生五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5993人,硕士生13118人,博士生1749人,留学生2192人。学校现设134个本科专业;4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9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5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截止目前,我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7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基本科学指标)前1%学科。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校牵头的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2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目前,全校教职工5263人,其中两院院士6人、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2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2453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