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分析学简介

发布时间:2017-11-25 编辑:

  药物分析学是药学一级学科中6个二级学科之一。我校一直重视药物分析学科的建设,在几代教师的努力下,该学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直位居全国先进行列。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了我国药物分析专业的首批硕士和博士。1996年本学科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多年来,本学科共培养毕业博士17名,硕士56名,毕业研究生遍布海内外,许多已成为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的学术骨干,其中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称号。现有在读博士生20余名,在读硕士生60余名。本学科点学术力量雄厚,包括分析化学教研室、药物分析教研室、分析测试中心、药物分析研究室和药物代谢实验室。在39名教师中,现有教授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5名。有博士学位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共12名,具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学术梯队。罗旭教授和孙毓庆教授是我国药物分析领域著名的老一代专家,仍在指导博士生和著书立说。目前主要学术带头人中,李发美教授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英国伦敦大学从事过博士后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现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及中国地区责任编辑,被评为沈阳市优秀教师;钟大放教授联邦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后在德国药师中心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称号,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毕开顺教授是在国内毕业的首名药物分析学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过博士后研究,曾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奖和陈香梅教育基金奖,现为副校长,药学学报编委;李好枝教授曾留学日本,从事体内药物分析研究,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评为沈阳市优秀教师,长期担任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

  现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1)药物色谱和波谱分析;(2)计算药物分析;(3)体内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每个研究方向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有在SCI收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有专著出版。在全国药物分析博士点中,我们完成和正在承担的国家科研课题最多,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许多研究项目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996年以来,出版了学术著作《医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化学统计学》、《现代色谱法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收载的论文20余篇。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同行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得本学科始终能追踪各研究方向的发展前沿。本学科点参加三个重点实验室并负责药学博士后流动站药物分析实验室的工作,可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验室面积600余平方米。拥有超导核磁共振仪、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波谱分析仪器,科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15台,气相色谱仪3台,毛细管电泳仪3台等色谱分析仪器,这些仪器主要为1994年以后进口,总价值1000余万元。此外,还有配置8台高效液相色谱仪、8台气相色谱仪和8台紫外分光光度计的研究生教学实验室。已经形成了每年招收博士生10名,硕士生25名的人才培养规模。根据学科建设规划,我们将于一年内购置600 MHz核磁共振仪和元素分析仪,以满足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对科研仪器的需求,并将加强生物技术药物分析研究,加强药物分析学科对新药研究各领域的渗透,迎接新世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挑战。

  研究方向名称:药物色谱和波谱分析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包括:用于药品质量控制的高效、准确、快速分析测定方法的研究,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等药物体内过程研究的灵敏、特效的体内药物分析新方法研究,用于中药和生物药物的微量活性成分的筛选、分离和结构确证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所涉及的技术包括现代色谱分离分析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核磁共振、红外、紫外等波谱技术、质谱以及色谱-波谱(质谱)联用技术等。本研究方向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药薄层扫描三维谱研究”、“薄层色谱溶剂系统最优化方法研究”、国家科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医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10余项课题。正在进行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平衡条件下测定药物-蛋白结合作用的新方法研究”、“黄精中19种新体皂苷对心脑血管作用的研究”(合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项目“中药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的研究”等。本研究方向1996年以来共发表相关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载期刊论文8篇,主编学术著作2部、参编1部,主编全国规划教材3部,参编3部。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各相关学科对药物分析学科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全面保证、控制和研究提高药品质量,研究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过程,新剂型、新给药系统的不断出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以及生物技术药物的兴起,这些都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另一方面,当代色谱、波谱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如近20年来出现了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色谱与质谱、波谱的联用技术、超导核磁共振技术和各种色谱新技术,这些都为本研究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药物色谱和波谱分析这一研究方向的特色就是密切关注世界药学发展新趋势和分析技术的新进展,不断研究和开发现代色谱和波谱分析技术和方法,切实解决与药品质量控制和提高、与药学事业发展相关的分析技术和方法问题。本方向所研究课题均属药物分析学科的前沿课题和实用性课题。随着色谱和波谱技术的日益发展,随着药学各相关学科和我国医药产业的不断强大,现代色谱和波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研究方向对促进药物分析学科和我国医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向名称:计算药物分析计算药物分析方向是药物分析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中药化学质量的模式识别,该研究内容的特点是运用模糊数学、药理学、生药学、分析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组成一个系统方法,将中药的化学分析数据与药理学研究结果进行相关处理,确定药效物质基础,建立中药质量控制的新方法,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奠定基础;本方向的另一研究内容是化学统计学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它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或产生、描述、分析、综合和解释以获得新化学知识或信息的方法。本研究方向的“中药化学模式识别的研究”、“固体制剂含量均匀度计量型检查方案的研究”、“应用复方制剂组分分光光度测定的统计模拟方法研究”、“中药质量的化学模式识别研究”和“黄芪药效物质基础与其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等五项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本方向所建立的模式识别方法先后应用于冠心苏合丸、六神丸、人参、贝母、板蓝根、淫羊、杜仲、积雪草、茯苓、龙胆、牛膝、黄芩、厚朴、熊胆和黄芪等化学质量的评价上,获得成功,所建立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在复方中药的优化和开发研究中“抗病毒复方中药开发研究”和“中药吴茱萸汤精制胶囊的开发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资助;用伪蒙特卡洛方法建立的“制剂含量均匀度计量型检查新方案”的效率居世界领先地位,被中国药典采用。本研究方向的各种课题均属前沿领域,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中起着示范作用,定将为中药走向世界、服务于全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研究方向名称:体内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规律的科学,药物代谢探讨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在体内以不同规模发生的生物转化,药物动力学的核心是阐明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基础性研究的突破,往往带来新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进展。在这些研究工作中,首先遇到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体内微量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分离、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涉及药物代谢过程的选择性与分子识别规律,如研究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代谢的位点选择性与立体选择性、药物与葡萄糖苷酸的结合代谢反应、氨基寡糖类药物的结构与代谢产物、罗红霉素代谢的位点选择性与立体选择性等;另一主要研究内容是体内微量元素分析。研究方法和特色包括:用于生物样品中微量药物和代谢产物定性、定量分析的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用于药物对映体选择性分析的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药物代谢模型的微生物转化法,包合物荧光法测定体内微量元素等。本研究方向自1996年以来,共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其中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3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3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含SCI收载期刊论文5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3篇,国内核心期刊药学学报论文8篇。此外,参编学术著作3部。发展前景:近年来,生命科学的探索受到极大的重视并将深刻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作为生物医学的重要分支,药学科学的发展也反映了这一动向。其显著特点是:药学科学从以往以物质为中心转移到与生命科学的结合上来。这将深刻影响药物研制、临床实验及使用和机制探讨等各个阶段的工作。本研究方向将在这一重要转折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目前我们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创新药物相关的药物代谢与动力学基础理论和新方法研究”将有力地推动本学科在我校的发展。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