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考研调剂信息

发布时间:2017-03-18 编辑:张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考研调剂信息已在近日公布了,请相关考生及时做好考研调剂工作,下面是小编搜索整理的详细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经研究决定我院2016年拟接收部分硕士调剂生,具体要求如下:

  1)初试成绩符合报考第一志愿的国家分数要求。

  2)考生的本科毕业院校应为“211”或“985”院校(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院校);

  3)本科所学专业及报考专业须为我院接收调剂专业的相同或相近专业。

  4)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可接受的调剂专业为:专业型“材料工程”(085204)和专业型“化学工程”(085216)。

  符合条件的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提交申请,经学院复试领导小组初审确定名单,通过系统向考生发送复试通知,考生在系统中同意复试后方可参加复试。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之规定择优录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我校自1952年逐步建立的地质、资源、环境、地质工程等优势学科的实验岩石学、应用矿物学、矿物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等学科方向的厚重积累,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逐渐交叉、融合、创新,日益发展壮大。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93年的材料科学系,于1999年经过院系调整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开拓进取,逐渐形成了面向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等国家战略需求,以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包括矿物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等)为主要方向的办学理念,展现了在国内外非金属矿物和固废资源材料化利用等领域的优势地位,2015年我院牵头并作为主要成果支撑单位的材料和化学2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为中国地质大学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以及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科点3个、硕士学科点5个、工程硕士授权点2个,本科专业3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建院以来,已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及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在新材料、化工、环保、能源、建材、冶金、国土资源等行业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管理机构等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院现有教职工43人,现任教师队伍100%具有博士学位,2/3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具有高级职称者占88%。有“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名;全国百篇优秀论文获得者1名、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获得者1名;青年地质学家“金锤奖”获得者2名和“银锤奖”获得者1名,“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得者1名,侯德封青年地质学家奖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获得者1名, “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1名,获得“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建设有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

  学院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创新,管理人员素质日益提高,管理工作日趋规范,为学院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院以来,取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近年来,我院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项,有4本教材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1门课程入选北京市精品课程,公开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学院在教学方面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多年来连续被评为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科研方面已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100余项,在研项目110余项,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发表SCI论文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

  结合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近年来对实验室布局进行了规划与调整,建立了由若干个先进材料实验室、材料加工实验室、材料物理性能表征实验室、材料化学实验室、材料设计与模拟计算实验室等组成的材料学教学、科研平台。优化整合了材料学、材料化学等专业实验室,成立了“材料学实验教学中心”,并被评为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牵头建有“矿物岩石材料开发应用国家专业实验室”、“非金属矿物与固废资源材料化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共建“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固体废物处置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北京市“珠宝与矿物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和教学平台。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我们将继续围绕学校“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以矿物材料、陶瓷与耐火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发展壮大有地大特色的材料学科,建设有特色的材料学品牌专业,探索有特色的院系管理新机制,培养有特色的材料学创新型人才,在我国材料科学、资源综合应用、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