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5考研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2017-03-03 编辑:bin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发布了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为帮助各位考生,YJBYS考研网第一时间发布了该信息,以供各位考生参考。

  我校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首批试点单位,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将2015年招生工作相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掌握坚实的现代农业基础理论和宽广的农业产业专门知识,熟悉一定的人文社会和经济管理方面知识,具备扎实的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能力,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专门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能支撑与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职业化人才。

  二、学习年限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得超过4年)。

  三、招生领域与规模

  招生领域:植物保护、作物、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信息化

  招生规模:约40名(专业招生规模以国家下达计划为准)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领域开设了“大学生村官MAE硕士班”,招生规模约占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领域招生计划的50%。

  四、学费与奖助体系

  (一)学费:

  根据《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精神,我校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具体收费标准按照《湖南省物价局、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我省研究生收费管理的通知》(湘价教【2013】110号)有关规定执行。

  (二)奖助体系:

  我校按照国家和湖南省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有关意见,构建以国家奖学金、特别生源奖、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岗位津贴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生奖助体系,第一志愿报考并录取至我校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的全日制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生,在两年基本学习年限内可获得的奖助学金将达到40000—48000元,部分特别优秀的研究生甚至可达到68000元以上。

  1.国家奖学金

  按照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根据国家和湖南省下达的奖励名额进行评选,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0元。

  2.特别生源奖

  凡第一志愿报考并录取至我校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的全日制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生和全日制本科往届毕业生考生,分别一次性奖励12000元/人和6000元/人。

  调剂录取至我校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的“985”“211”院校全日制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生,一次性奖励12000元/人,其它院校全日制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生,一次性奖励5000元/人。

  3.学业奖学金

  学校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在两年基本学习年限内分两次评定,每学年评审一次,设三个等级。一等奖学金10000元/人,覆盖面为10%;二等奖学金8000元/人,覆盖面为30%;三等奖学金6000元/人,覆盖面为60%。

  4.国家助学金

  向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中国籍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发放,每生每年6000元。

  5.协同创新中心助研津贴

  我校湖南省“农田杂草防控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设立助研岗位,根据研究生参与科研的实际情况给予800-2000元/月的助研津贴。考取作物专业领域和植物保护专业领域的研究生均可申请该协同创新中心设立的助研岗位。

  6.三助岗位津贴

  学校根据需要设立助教、助管、助研岗位,并根据助教、助管、助研岗位性质的不同给予200-400元/月的岗位津贴。

  7.研究生培养补助

  学校向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提供4000元/人的研究生个人培养费,用于研究生开展科研实践工作。

  8.实践补助

  在联合培养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践,联合培养单位视学生参与工作情况发放一定生活工作津贴。

  9.复试补助

  凡来我校参加复试的考生免收复试费;对外校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的考生报销一趟从考生就读学校至我校的往返车费(飞机票、火车软卧票和长途的士票除外)。

  10.绿色通道

  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开设绿色通道,确保每一位研究生顺利入学。

  11.科研成果奖励

  以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本人为第一署名人或导师为第一署名人、研究生为第二署名人获得的各类科研成果按《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规定的有关标准的50%进行奖励。例如在最新公布的SCI、SSCI、EI核心版来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2000元,被SCI、SSCI收录后再增加奖励3000元;在最新公布的CSSCI和CSCD核心版来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分别奖励3000元和2000元;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后奖励 5000元/项;软件著作权授权奖励5000元/项。

  五、培养模式

  (一)培养模式

  为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我校设计和实施了“三双、四模块、七学段”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建立学校与农业管理部门、涉农企业协同培养运行机制,在招生、培养、学位论文指导、学位授予等各个方面实现共同管理,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使学校与行业企业真正成为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共同主体。目前,学校已和湖南省植保植检站、湖南海利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长沙慧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湖南万家丰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振农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新化县委组织部等8个单位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

  二是校企“双导多师”联合培养。建立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的“双导师”制,成立“1+1+N”导师组,由1个校内导师、1个校外导师和多个实践指导教师组成,指导与负责招生、培养、实践、论文、就业等方面的工作。如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贺蓓同学,校内导师为周发明,校外导师为胡绍华,实践指导教师有袁小清、杨文莲、胡绍华。采取“双教师”教学模式,成立“1+X+Y”课程组,由校内专职教师任课程负责人,多个校内专职教师和多个校外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组开展教学活动。目前,学校已聘任校内导师24名,校外导师24名,校外兼职教师40余名。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