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 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样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会产生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而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一般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
②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④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在人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是融合在一起的。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以及认识结果的总结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指导。②解释作用。借助科学理论,对纷繁复杂的现象做出系统的说明。③预见作用。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并重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2、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这决定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①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如果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时,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②企图超越阶段,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