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系概况

发布时间:2017-07-04 编辑:张莉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于1994年11月成立,其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中山大学化学系,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系概况,欢迎阅读查看。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培养化学创新人才;坚持教学与科研、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理念,推进学院科学和谐发展。学院师生秉承严谨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争创一流学院,为实现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组织架构

  学院设有四个系(化学系、应用化学系、高分子与材料科学系、化工系)、八个所(无机化学与材料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科学研究所、高分子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环境化学研究所)和五个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绿色化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微萃取与分离技术研究中心、石化产品与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材料与绿色建筑研发中心)。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员工196人,专任教师129人。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51人,高级讲师1人,讲师22人,博士生导师52人。

  师资队伍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6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等。

  学科影响力

  据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2014年9月的数据显示,中山大学化学学科论文总引用数进入ESI数据库全球前1‰(排名第96)。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中山大学化学学科与武汉大学化学学科排名并列第10。

  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九十年的积淀与发展,中山大学化学学科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苏锵、江元生、梁栋材、陈小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等,他们奋斗在祖国的各行各业,许多已成为业界精英,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院以来,学院共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获提名奖,有6位研究生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共有10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本科生获国家级奖项36项。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1420人,硕士生388人,博士生340人。

  学科建设成绩

  学院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与北美、欧洲和香港等地的高校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现设有6个本科专业,有4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已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

  学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现有“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无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化学”为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和“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新型聚合物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和“环境与能源化学”2个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精细石油化工技术”广东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与诺贝尔奖获得者Jean-Marie Lehn教授共同建立了国际合作科研机构“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

  科研成果

  建院以来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科学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0项。现有研究团队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个。科研经费连年提高。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