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中印尼友好合作发展的大势下,作为一名印尼语专业的学生,有幸与其他几名同学一起到印尼留学,实地真切地感受别样印尼。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只在印尼学习和生活了两个月,但是我对印尼的了解正在慢慢深入;而且随着了解的渐渐深入,我对印尼的印象也发生着改变。
怀揣对未来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我与同伴来到了我们留学所在地——泗水(印尼的一个港口城市)。但是当接我们的车慢慢行驶在泗水的道路上时,我的心里不禁涌上一丝丝失落。而当我最终到达居住地时,这种失落感加深了。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更是跻身国际发达城市之列。在来印尼留学前,我在北京学习生活了一年,习惯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所以初到泗水看到简陋低矮的房屋,有些破败的街道,失落感便悄然涌上心头。
但是随着在泗水学习生活的继续,失落感在不经意间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慢慢的适应与满足。
印尼的生活是很悠闲的。不同于北京快节奏的生活,这里的生活节奏是比较舒缓的。或许是习惯了较快节奏的生活,刚到印尼,我做什么事都比较急,每当这时,印尼人都会对我说一声“sabar”(印尼语,耐心的意思)两个月下来,我的生活节奏也渐渐被带得慢了下来。其实对于慢速的生活节奏,我的感受是比较纠结的。一方面,什么事都慢慢来,享受当下的欢乐时光,就好像是“岁月静好,你我慢慢变老”一样。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生活是很惬意的;但是另一方面,生命是短暂的,如果什么事情都慢慢来,我们能在短短的生命岁月里留下些什么呢?仅仅是那些享受生活的愉快记忆吗?所以于我而言,最好是能在慢与快之间找一个适合我的平衡点,既让自己生活得愉快,也不会觉得辜负了年华。当然这是很难的,而我正在进一步摸索中。
印尼的悠闲style在学校的反映就是:课程压力不大,放假较多,氛围轻松和谐。对于从小就在高压的应试教育下成长的我,到印尼学习简直就是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没有烦恼,没有压力,一切都那般美好。就我留学的学校来说,只是周一到周四每天3个小时的课程,其他时间都放假,而且上了一个月课后还会有一个小长假。这对于我们这些在中国长期处于缺假状态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受宠若惊。但是惊着然后便是茫然:这么多假来干嘛?只是玩吗?这也太虚度了吧。在我看来,印尼的教育政策过松,而中国的教育政策过紧,我认为两国在教育方面应该互补一下,“劳逸结合”才是最好的状态。中国目前正在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试图给学生们减压,在这过程中,不妨参考借鉴一下印尼的悠闲教育方式;而印尼也可以学学中国,毕竟有压力才有动力,给学生适当的压力,对于教育水平与人才素质的提高也是有好处的。与一个印尼学姐讨论中印尼学校作息时间的场景我依然记忆犹新。我永远忘不了印尼学姐听说中国从初中开始有早晚自习后震惊的表情;在她的思想观念里,下午和晚上都是休息的时间,怎么可能集中精力来学习。对此我不置可否,没有与她争辩什么,不过心里还是觉得,下午的时间用来学习还是应该的,印尼真有些太过悠闲了。
由于以前的下南洋热潮,在印尼是不难看到中国面孔的,他们大部分都是当初下南洋的华人后代。虽然如今的他们已经适应了在印尼的生活,说着一口流利的印尼语,但是每每看到这些与我相近的面孔,我还是觉得很亲切,就像是看到了家人一样。在来印尼之前,我通过微信认识了一个印尼华人,和所有的印尼人一样,她很友善,很热情。我到达泗水的第二个夜晚,她便和男朋友一起来看我,并且对我表示欢迎。对于那时初到印尼心里还有些失望的我,看到这个“华人”姐姐,我心里真的很温暖。不只是华人,所有印尼人民都是很友善的,所以即便是街旁的陌生人,他也会向脚步匆匆的你问好。在我居住的kos门口常常有个胖胖的阿姨坐在那里,我不知道她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她究竟是什么人,但是每次我出门去上课或者干其他事情,她都会叮嘱我路上小心。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是那一刻我和她之间是没有距离的,我真切感受着她的关心。不得不承认,当今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些淡漠的,为了防止被骗,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是在印尼,最真切的感动与温暖恰巧是来自于那些“陌生人”,这些感动与温暖也许只是一句亲切的问候,也许是一次热心的帮助,但是已经足够打动我。虽然轻易相信陌生人是不明智的,但是相互间最基本的善意还是可以有的,印尼人的坦诚善良与友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