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套用在留学上似乎也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成功的留学其结果往往都有相似之处,他们收获了知识、人生价值,甚至是财富,而失败的留学,其原因却是各有不同的。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出国留学四大误区的相关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误区一:盲目攀比心理
“中国人做事喜欢扎堆、从众,但在留学的问题上,这是一个大忌。”目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呈现出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并不是说选择美国不好,而是根据不同的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完全可以有更多样化的选择。比如说,如果以就业为导向,就应该高度关注中国与拉美国家和欧盟的合作。选择小语种国家,包括相对冷门的北欧国家,未来的就业很可能更有优势。如果打算回国发展,还可以考虑合作办学,既培养了国际视野,又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同样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现在有些家长把送孩子出国留学,当成了医治“教育焦虑”的“救命稻草”,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如果孩子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心智发展又不够成熟,“送出去”不是解决办法。对于欠缺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客观地说,出国留学只是完成高等教育的途径之一,不要过高期望这项投资的收益立竿见影,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它一定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机会。”
误区二:名校崇拜情结
每年世界大学的各种排名出炉,总会牵动众多学子和家长的心,怀着“国内普通大学国外读名校”的想法,或是本身条件优秀,非哈佛、剑桥等名校不去的学生不在少数。“名校情结”是准留学生和家长心中挥之不去的美丽梦想。
“大学排行榜只会误导有名校情结的中国学生,美国学生上大学绝不会根据排行榜来选学校。”美国大学虽多,但八成以上都是只有几千人的中等规模,不能跟国内大学规模比,而所谓的大学排名,也只能当做申请时的一个参数,不能痴迷,否则可能会与真正适合自己的好学校失之交臂。
曾有一个女孩高考后没考上国内名校,后来申请去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英国名校。可随之而来的压力也扑面而来,她几乎每天只睡5个小时,第一次考试就挂了两科。最终她难以承受名校学习上的压力,主动转到了别的学校。
“名校本身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名校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以及非常高的淘汰率,许多学生因为不堪重负,往往选择了中途退学,甚至出现了更为极端的行为。需要提醒我们学生的是,选择名校一定要慎重,盲目挤进名校不可取。”
误区三:出国越早越好
近年来,留学生群体“低龄化”,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被留学”。很多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都感慨,出国读大学,来往的都是国际生,和当地学生交往太少,不利于积累人脉。这也是很多家长狠心让孩子早出国的主要缘由,早几年出国,和当地学生、社会交流更多,有利于今后孩子在国外扎根。
对此,小留学生有失败、有成功。但如果未做好留学前的心理准备,孩子不适应,还可能患上心理疾病。
“现在的小留学生都是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大多在父母身边长大,思想、心智和价值观还没完全成熟;在国内上初中或高中,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不少小留学生由于在文化适应上未做好准备,加上学业压力和海外求学的孤独感,心理问题逐步凸显。”建议家长做决定时应先考虑一下孩子是否适应独立生活。
误区四:洋文凭好就业
“出国读个洋文凭好就业”,这是不少家长和学生选择留学的心理。那么,学成归来的就业前景是否如想象一样美好呢?
“现在去招聘会上,你就会发现,海归已经遍地都是了,而他们要想找到好工作,除了有海归的光环外,还得有点真本事才行。”如今在职场,缺乏工作经验、自视过高的海归的就业状况已经不那么乐观了,“海龟”变“海带”只一步之遥。
来自大连市人才服务中心国际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到现在,我市接收的海外留学归国人才中,硕士比例已占到总人数55%,而学士比例只有32%。“留学回国的人越来越多,学士学位的海归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力了,所以,出国读硕士就慢慢多起来。”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