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见到简,是上个月在复旦的校园里,这时距离我们上一次在波士顿见面已经过了整整五个月。有意思的是,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的我,这还是第一次走进复旦。而在美国长大的简却已在这里度过了近一个学期,俨然把这儿当成了第二个家。
我们约在光华楼前见面。我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一点,不一会儿便看到简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地从远处赶了过来。她穿着简单的绿色外套和带点民族风的黑底白花裙子,皮肤晒得黝黑,一眼看去竟像个豪爽的藏族姑娘。她看到我,老远就咧开嘴冲我笑。骑到我面前,她干脆地跳下车,冲过来给了我一个美国式的热情拥抱。
花时间自己去探索
我们边走边聊。她的中文比起在波士顿时流利了不少,口音少了生硬,说话时的神态也自如多了。她说她喜欢跟中国同学聊天,往往是对方说英语而她用中文回答,双方的口语都得到了锻炼,可谓一举两得。
说到课业,她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太简单”的评价。作为交流生,她的课表上只有三门课:中文、中国宗教、文化与社会,全部由复旦的老师用英文讲授。在波士顿大学就读医学预科的她,之前的课表一直被大量高难度的理科课程所占据,如今的这三门课对本来就略通中国文化的她而言自然是“小菜一碟”。我笑问她会不会因课程简单而觉得无聊,她耸耸肩说不会:“我觉得这样才能给我更多的时间自己去探索中国的文化。我来这儿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更多的是为了了解文化。”听她这么一说,我真有点惭愧于自己狭隘的想法了。
走了大约二十分钟,我们到了她的宿舍。在这片名为同和的国际留学生住宿区里,聚集了在复旦就读的世界各地的留学生。简和两位来自阿根廷的女孩同住,她们的宿舍位于二楼,宽敞的房子里有三间卧室和一个大大的客厅,冰箱彩电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台DVD播放机。沙发前的茶几上摊了不少影碟,我随手翻了翻,有好莱坞新出的大片,也有像《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经典的中国电影。简说她很喜欢中国电影,而且“已经能基本听懂了”,言语间满是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