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4中国SAT白皮书》中给出一组数据,中国学生SAT总分平均分为1385分,标准差为345。按照美国大学录取的分数线(经验值)1800分,此次参与统计的中国学生中有14.54%符合要求,而按照美国优质大学的录取标准2000分(经验值)以上,此次参与统计的中国学生仅有4.13%符合要求。
其中,中国学生阅读部分平均分仅386分,低于美国学生115分,在最高区间700-800分的学生仅有1.4%,其中长篇阅读仍是中国学生的最薄弱环节。而中国学生SAT最擅长的数学部分表现也不够优秀,仅比美国学生平均分高出89分。此次参与统计的学生在写作部分的表现略优于阅读部分,但也差强人意,与国内重视语法教学的程度仍不成正比。达到SAT阅读基准分的中国学生仅20%,可见加强批判性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数据还显示,CB难度为2-3的这10个知识点中,除了两个写作部分的语法知识点中国学生的正确率在35%以上,其余8个来自阅读部分的知识点中国学生的正确率都不足30%。换句话说,这10个知识点对于美国学生来说是比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更容易的,在特定维度上,中国考生的成功率甚至只有全球水平的一半,比如“语境词汇”类别等,这部分正是中国学生学习SAT的短板。CB难度级别较高,而对于中国学生难度系数较低的前10个知识点不出意外均来自于数学部分,在特定维度上,中国考生的成功率甚至超过全球水平的一半,比如“数学基础”和“测量”等,对于美国学生比较难的数学问题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在《中国学生SAT易错真题TOP100》中,阅读部分错题也占到86%。可见,几乎所有需要一定文化背景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阅读题目,都是中国学生普遍的弱点。其中,长篇阅读仍是中国学生的最薄弱环节。
SAT是以复杂英语为载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准确度的测评。今后的SAT考试阅读文章,将在经典作品中摘选。回归经典其实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复杂英语的阅读能力。因此,新版SAT更强调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能力。
中美高等教育存在巨大差异,中国教育的优势在与数理知识掌握的扎实稳健,逻辑清晰,劣势在于批判思维的训练,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学术文字能力的构筑。例如,美国高中写作多开放性题目,篇幅在600-2000字不等,并和英文阅读相联系,文体通常为议论文,主要考核结构和逻辑的紧密性,其中不少“论据”需引用自名家名篇,这也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记叙文主要考察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学生写作时,可以自己组织结构,自由发挥,不过多强调语法。这样,就有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而国内高中的英文写作题目基本上是做语法训练,命题者规定好范围、甚至内容,比如邮件和请假条,学生只要表述无误即可,篇幅要求也教短,着重考察的能力为语法和基本逻辑。
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与母语环境、文化背景、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等都有复杂的关联。传统的东方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更为讲求和谐、秩序,重视权威,较少的要求学生反思、辩论和挑战。学生过于习惯“在教科书中寻找正确答案”“用非黑即白的二元思考方式面对实际问题”“用逻辑、排比、比喻等文学修辞方式替代严密的逻辑推理与批判思考”。这种文化氛围与教育体制本身是不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的。
从SAT的整体考试情况来看,批判性阅读是中国学生难以逾越的障碍,批判性思维能力扩展在SAT备考中彰显着重要价值。批判性阅读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扩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达到质变,并非可以投机取巧、一蹴而就,如果希望在阅读部分取得高分就要把新SAT当成全新的语言来学习,需要打消对纯英文阅读的恐惧,花更长的时间养成阅读英文小说、报纸杂志的习惯,并要了解美国深层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等背景。SAT是一个面向全球的考试,对于全球考生来说,中国考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对于中国学生的SAT教学也应该有其“个性化”的考量和设计。总之,想取得SAT高分还是要靠扎扎实实的提升批判性阅读能力。建立英文阅读习惯,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早。阅读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核心方法之一,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补充文化背景和人文知识,一举多得。语言再重要,也只是工具,不要为了工具放弃了能力,最终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