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晚上22:00,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暑期档大型互动节目《“宝庆尚品“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将播。在本期节目中,外国留学生将来到南京,以报社实习记者的身份,寻访78年前侵华日军进逼南京之时,曾设法救助过中国人的外籍人士的足迹和事迹,并将他们撰写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总导演关正文说,这段历史,特别需要国际化的、有国际人士参与的这种叙事的加入。
历史:战乱中的“诺亚方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937年11月,日军攻陷上海,大举西进,直逼南京。当时的金陵大学董事会董事长杭立武与留下的外侨一起成立南京安全区,供难民避祸。安全区位于南京市西北角,东至中山路,北至山西路,南至汉中路,西至西康路,是一块只有4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区。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鼓楼医院,美、德、英、日大使馆及许多政府机构、高级公寓、私人洋楼都在安全区范围内。到1937年12月16日,难民所已发展为25个,后来居住难民人数达25万。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立于1937年11月19日。在1937年11月29日所列入的成员名单中,共有15名委员,分别来自美、英、德、丹麦4个国家,其中美国人7名,英国人4名,德国人3名,丹麦人1名。这些西方人士在南京的义举以及救助难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详细经历,一度并不为人所知,直到近年来随着学者研究的深入才渐渐浮出水面。
在惨绝人寰的人间浩劫前,西方人士的人道主义精神可歌可泣,至今令中国人民感佩不已。“这期节目我们想要传播的理念和宗旨就是:面对战争、面对法西斯、面对残酷的暴力等等,人类共通的感受是非常一致的。”关正文说,“同时,我们还想传达的选手对于这些当年留在中国的西方人士的感受,这里面也包含了一种对中国的情感以及对中国人的情感。因为今天学汉语的留学生,他们未来的一生也会和中国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那些78年前在中国的这些西方人,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他们树立了一种榜样,那就是跟中国人以及跟中国的关系。”
寻访:感受救援者之无私英勇
外国留学生到达南京的第一站,是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又称江东门纪念馆)。对他们8位而言,这里都是第一次来。
来自新西兰的罗斯文和来自德国的安东雷站在遗骸坑前久久驻足。看着直达屋顶的档案墙,来自挪威的卡美拉眼眶湿润,她说,这些不涉及立场和观点的档案,真实地反映了那段历史。每打开一个文件,让她感觉遇难者的肉体和灵魂好像都被埋在了那里一样……实习记者们迫切想要知道,面对如此严酷的战乱,那些西方人士当时为何会留下来?有的则想了解他们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还有人决定连夜就做好采访提纲。
安东雷要寻访的人是拉贝。在他留下的德文日记中,安东雷看到了一个有条理、有计划、有幽默感的“南京好人”。作为安全区的主席,拉贝不仅要管理难民的饮食、医疗等现实问题,还要和各方沟通谈判。在安全区里,拉贝和其他国际人士共救援了约25万难民。在住宅中,他还保护了600多名难民。对于住在他院子里的难民,即使粮食紧张,他也至少保证每人每天能吃到一顿稀饭。所以,只要拉贝一出门,大家都跪在地上,叫他“活菩萨”。但对拉贝来说,这些跪拜他的中国人,让他“难受得不知如何是好”。
俄罗斯留学生爱文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曾经参加过二战,因此此行颇有些“继承家族传统、追寻祖先精神”的意味。他来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希望了解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事迹。苏军飞行员技术精湛,在1937年11月22日南京首战中即击落日机。爱文发现,在战斗中不幸捐躯的涅日丹诺夫中尉和他几乎是同乡。涅日丹诺夫牺牲时只有24岁,和自己年龄相仿。“在俄罗斯,我们说,英雄必须为人所知。那些在抗战中帮助过中国的外国人,他们也都是中国人民的英雄。” 他单膝跪地,为中苏飞行员献上一束鲜花。
波兰留学生严立行说,二战的时候波兰也发生过很多和南京同样的屠杀事件,所以他想做一个对比:人类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看待战争?这次严立行一直在寻找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马吉用一架16毫米家用摄影机,秘密将日军的暴行拍摄下来。这是迄今唯一留存下来的南京大屠杀影像。
来自美国的于中美此前对魏特琳的了解只有一点点,“只知道魏特琳是一个教授,她做出了很多贡献。”她实地去了中国第二档案馆、拉贝故居找到魏特琳留下来的书信和日记,还有她用生命来守护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老照片,并且拿着这些老照片走进今天南京师范大学,看到当年的100、200和300号楼依然完好,老照片上的场景和现在能够一一对应上。“英雄有不同的种类,我觉得魏特琳是一种不同的英雄。她没有去打仗,她是保护。”
留学生们还访问了92岁的陈桂香和89岁的余昌祥这两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去档案馆查阅史料、寻访南京安全区难民收容所旧址等。据介绍,整个过程总共拍了超过600小时的素材。
“要特别感谢南京方面把所有的相关史料开放给我们,这也正好符合我们的原则:就是不灌输,不直接给结论,要让老外自己去发现,直接去感受,自己独立地完成表达。我们也非常感激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在中国的这些西方人士,他们对中国人民当时所作出的帮助和贡献,其实也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因为这些救助是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是在死亡的威胁非常大的前提下完成的。”关正文说。
感悟:历史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作为实习记者,8名外国留学生需要将自己寻访的内容写成文字,刊登在《现代快报》上。这对于他们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第一次,既紧张,也兴奋,还有些严肃。
严立行最终的文章标题叫《人类历史上的105分钟》,指代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纪录南京大屠杀的影像的长度。他说:马吉从窗户里拍到了这些。我不敢想象,如果马吉被日军发现,他可能就会没命,人类历史上就永远没有那105分钟了。“我们波兰也有过跟南京大屠杀相似的暴行,大部分是二战时发生的——卡廷大屠杀,奥斯威辛集中营。南京大屠杀虽然是在中国发生的,但不只是中国人民遭受的暴行。”
他还写道:在波兰的卡廷大屠杀中,我们没有得到救援,没有来自外国的人去拍摄当时发生过什么。如果当时在现场有马吉这样的人,我们波兰的这段历史有可能得到更有力的证实。文章结尾他说:这105分钟在人类历史上就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这滴水折射出不堪回首的过往,同样折射出了可贵的人性光辉。
来自挪威的卡美拉寻访的是辛德贝格、京特博士。在紧张残酷的战争时期,两人不顾自身危险,不但救助难民,还拍下了当时的照片,让大家知道了当时的南京发生了什么。文章中她这样写道:战争是悲惨的字眼,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忘记它,历史当中的战争是必须要记住的,但我想要强调的是,记住历史不是为了恨,而是为了吸取教训,避免再次发生悲剧,只有承认过去才能往前看。
安东雷在他的文章中说:拉贝先生最初选择留下来时,并不知道自己能成为这么多人眼中的“活菩萨”或英雄。这名普通的德国人,因为内心的勇敢和良知,做了他认为正确的事。结尾他引用了拉贝先生的的一句话——对于战争和一切暴行,我们“可以宽恕,但不可忘却”
看到自己几天来的寻访变成铅字,留学生们都很兴奋。报纸出刊当天,他们来到报刊亭迫不及待地购买了样报,细细品读自己和小伙伴的文章。“没想到自己的文章会刊登在中国的报纸上,这还是第一次。”严立行说。俄罗斯的爱文则特意买了两份报纸准备带回国给父母和祖父母看。
《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由中央电视台和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联合推出,实力文化倾情打造。节目中留学生感同身受,真诚沟通,也给观众提供了重新认识中国的崭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