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外院校交流的日益密切,海外教育信息大量涌入国内,而以勤奋智慧著称的中国学生更是吸引了众多海外高等院校的目光。然而,在机遇不断增多的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2012年,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名校录取率的降低,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信息时代,家长有了更多自主了解留学信息的机会,但是大量的院校信息和招生政策,难免让人眼花缭乱不易识别。对权威留学信息及知识的匮乏,一直是学生和家长最困扰的问题。
为此,本报特别咨询了天津市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嘉杰先生,让他为家长和学生讲讲在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和避免的问题。
谨慎选择低价位中介
王副会长指出,有的中介机构开出的中介费比同行低很多,这些中介机构的目的是想先把客户套住,其实最初的报价往往并不包括所有的项目。因此,家长和学生在进行前期咨询时,一定要清楚地了解中介机构的资历和背景,避免在后期出现附加消费,造成吃亏上当。
避免弄虚作假导致拒签
少数留学服务机构也可能存在违规运营、编造假材料的情况。在校GPA成绩、语言成绩、推荐信、银行存款证明……只要是留学申请过程中所需要的,而学生又不能满足条件的地方,对于某些机构来说都不是问题。只要学生交了钱签了约,这些机构都可以帮学生“搞定”。途径很简单,就是造假。
如果消费者提供的材料明显不符合签证国的要求,不良中介机构就会拍着胸脯说“没事”,或者欲擒故纵地最后答应“帮忙”,其实就是帮着做假材料。如果被拒签,中介费照收或部分照收。一旦侥幸通过,那么所有的风险都已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仔细核实避免偷换概念
某些不良中介打着国外优秀院校的幌子,为语言培训或技术培训机构输送生源,而且信誓旦旦地承诺,这些培训机构的证书都是优秀院校承认的,只要在这些培训机构学习满两年,取得证书后就“有机会”进入优秀高等学府深造,但这些中介不敢明目张胆地说“肯定能进入某某优秀院校”,而是用“有机会”这个字眼。事实上,“有机会”和“一定能上”差距甚远。例如,少数不规范的留学服务机构谎称为学生办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热门国家的留学,但其实只是把学生推荐到当地的一些培训机构,学习非学历的教育。
有些机构承诺学生在某私立学校学习满两年,取得证书后就“确保”进入知名的高等学府,拿到国际承认的大学毕业证书。但事实上,正规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都需层层考核,并非读完语言学校就能直接进入高等学府。
拒绝签订不公平合同
某些不良中介在签订中介合同时,利用消费者对留学申请过程不熟悉的特点,并不按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提供规范的合同文本,而是自拟合同文本,同时在里面加入一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条款或模棱两可的词句。消费者在签订合同前,最好请教专业人士了解合同条款是否规范,避免后期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专家支招
教育部门提醒市民,根据《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留学中介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算正规。
一、要有法人资格,即要考察其有没有营业执照。
二、看有无分支机构、固定办公场所,考察其规模如何。
三、看中介机构是否与国外教育机构、学校建立了直接联系。
四、看中介机构是否有已在当地教育部门备案、按顺序编号的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协议书,并注意协议书中双方的权利、义务规定得是否合理,有无关于退费的规定等。
五、看中介机构有无专业水平较高的咨询人员,对国家留学政策是否熟悉,对国外的教育、文化情况等是否了解,有无从事教育服务工作的经历等。
六、看中介服务费的收取标准,这些收费是否同其提供的服务相吻合,是否是明码标价。正规的中介机构一般不一次性收费,而是根据程序,分阶段收费,且都有办理不成功退费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