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有很明显的优势,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日本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大学推荐,欢迎阅读查看。
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专业(ElectricalEngineering简称EE)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日本电气工程专业主干学科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设置有: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基础、电机学,控制理论、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工业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等。高年级可根据社会需要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模块课及选修课。
电子工程是电子和电磁现象和规律的技术运用,它受到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方面的很大影响。按照实际运用的不同要求,到目前为止发展出许多不同的专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电子动力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电信技术、(微)电子学、自动化技术和普通电子工程学,后者的学习内容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上述提及的课程。电子动力技术专业内容是电子动力的产生、传送、分配和运用。课程分为电机制造、电热、高压技术、能源供应、大功率电子学等等。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专业比较:
电气工程学和电子工程学都是研究电气元素——电子的学问,但对于电子的认识方法有所不同。
电气工程学将电子的流动,也就是“电流(电气)”视作能量,研究如何高效的发电、传输电力,以及如何控制、运用电动机。具体的例子有大家所熟知的磁悬浮中的超导电和电子影像处理基础、太阳能发电等,多数研究掌控着未来技术核心。
另一方面,电子工程学也称作“电子学”,将电子视作“传递信息的道具”。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LSI(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电子仪器有关的新材料的开发、虚拟现实、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以及采用半导体激光和光钎的网络技术等活用电子性质的多种研究,这些研究构成是支撑现代先进技术的基础。
专业排名:
1.东京大学
东京大学是日本国立大学,九所帝国大学之一。是日本的最高学术殿堂,毕业生中包括了不少国家领导级的人物。东京大学是日本排名最高的学府,也是世界前50大学之一,每年都有许多学子竞争进入东京大学就读。工学部是东京大学最庞大的学部,含有23个系109个讲座,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工程学科,包括土木、机械、电子、船舶、航空、原子能、资源、金属、材料、应用化学、应用物理、计算等领域的众多学科,还设有一个工程基础系,一个原子能工程研究和综合试验场。
2.京都大学
京都大学是继东京大学之后成立的日本第二所国立大学。1892年,23位国会议员在向国会提出的一个议案中提出,日本仅有一所东京国立大学,缺乏竞争,对办学和学生的培养都不利,建议在当时的西京-京都建一所大学,1897年议案被通过,大学得以诞生,当时定名为京都帝国大学。
3.东京工业大学
东京工业大学是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研究为主的世界一流理工大学之一。在英国泰晤士报教育专刊发表的2009年世界大学排名 (THE - QS World UniversityRankings 2009) 中,东京工业大学的综合排名为世界55位,工程与技术 (Engineering/Technology) 类大学排名世界19位 ,自然科学 (Natural Sciences) 类排名世界48位。
4.大阪大学
大阪大学日本7所著名帝国大学之一,直属文部省领导。
工学部包括应用自然科学(応用化学科目、応用生物工学科目、精密科学科目、応用物理学科目)、応用理工学科(机械工学、生产科学)、电子信息工学、电气电子工学、信息通信工学、环境能源工学科、地球综合工学、船舶海洋工学、社会基盘工学、建筑工学。
5.东北大学
日本东北大学是日本继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之后设立的第三所帝国大学。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国学大师鲁迅、数学家苏步青等均出自此校。能源
工学部最显明的特征是研究生教育十分发达,教学与研究并重,设有17个研究科,227个专业讲座,读博士前期课程658人,后期课程576人,为日本大学中屈指可数的研究生教育机构。学部中有早已闻名的材料强度研究室、抗震结构实验设施、燃烧限界实验室,为地震预防、新材料研制、节约使用燃料和新能源开发的研究提供有利条件。
就业前景:
由于学习电子能源工程学、计算、控制、工程学等各领域知识,涉及范围广泛,毕业生活跃的领域相对多元。还有很多大学设立了方便无得高级资格证的课程,如取得电气主任技师、电气通信主任技师资格等。电气工程师主要从事电气和电子工业、计算机行业、电信业和电子能源供应领域的工作。另外,还可以从事非电子行业,例如机械制造、汽车工业、化学工业、采矿业、冶金工业、交通控制等领域的工作。可以选择做一名独立的自由职业者,或者在公共机构(机关、高校等)中就职。除由于技术开发能力优异从事上述职业的毕业生外,也有许多人为了学习更高层的知识和技术,选择进入研究生院深造。此外,亦有人考上博士课程学习,进入大学研究机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