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等专业就业前景堪忧

发布时间:2017-07-07 编辑:颖瑜

  “高考结束了,有些家长来咨询要不要让孩子报考新闻及传媒专业。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我建议如果孩子确实是亲生的,就尽量不要。”近日,一则关于高考填报志愿的“冷”段子在微信圈里热传,也被改编成医学、法律等专业的不同版本。一些家长哈哈一笑的同时询问:难道新闻传媒、法律、医学专业这些原本的热门专业,真的都变成“冷门”了吗?高考专业究竟该如何选择?下面请随小编看看究竟!

  曾经的“大热门”专业为何被预警?

  麦可思研究院日前发布《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6年本科就业前景堪忧的“红牌”专业包括: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绿牌”专业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审计学、广告学、车辆工程。

  所谓“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与之相反,各项综合满意度较高,需求增长,则为“绿牌”专业。

  高考前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发布“专业预警”“专业负面清单”,严格控制高校招生计划。上海市教委6月发布消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0个上海市高校本科专业因重复设置相对较多、连续多年招生录取率和毕业生签约情况不太理想等因素,被列入2016年度预警专业。

  这些曾经的热门专业为何被预警?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这与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迅速扩张、就业率却持续下行有关。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记者在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查询到,全国目前共有584所高校开设此专业,而该专业的就业率却未能保持“高能”状态,全国就业率区间2013年为85%-90%,2015年则为75%-80%。

  热门专业因何变“冷”?

  吉林大学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赵俊芳表示,我国在高校专业设置方面是从国家和社会长远需求出发,所谓的冷或热专业都是相对的,一些专业过热可能存在盲目性,而冷的专业也并不完全意味着专业本身出现了问题。

  热门专业因何变“冷”?专家认为,这与社会需求变化、高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等有关系。

  社会需求发生变化。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每年都是艺考的大热门,“百里挑一”的现象很常见。全国目前共有201所高校开设此专业,毕业生规模达14000-16000人。近年来,相关专业毕业生增多,同时登上荧屏的主持人日益多元,并不局限于专业院校科班出身,各级电视台、广播台需求持续下降。

  热门专业盲目扩张。记者梳理发现,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频频登上预警榜单,与这些专业近年来的迅速扩张不无关系。比如,目前全国共有623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毕业生规模达75000-80000人。虽然招生规模上去了,但这些原来的热门专业就业率却一直上不去。

  此外,专业人士介绍,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原专业基础上对专业进行了调整和细分,分流了社会需求,也部分地导致原有的热门专业热度有所减退,如近年来热门的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专业等,分流了不少艺术类、新闻学专业人才。

  “冷”“热”专业转换,选择不应“跟风”

  面对专业“冷”“热”变换,学生究竟该如何选择?

  专家建议,理性分析冷热,不要过分跟风;专业、院校有侧重,职业规划要长远。同时,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大学生选择专业一定要跟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不要跟风。”一些高校教师和就业辅导员建议。

  辽宁大学副教授姜海峰建议,考生选专业时应考虑到长远的职业规划,如果希望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可以首选应用性专业;如果考生有攻读硕士乃至博士学位的意愿,不妨首选基础性专业。

  武汉市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星说,据统计有近六成的大学生就业并未和专业对口。“除了专业机构,如建筑设计院这样的单位,其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并不看重,他们更看重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如工作态度、责任心、道德品质、诚信程度等,还有一些企业看中院校的名气。”

  一些用人单位则表示,相比于专业,同样看重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武汉楚天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李小华说,除了专业以外,企业还看重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比如说待人接物、就业的稳定性、对自己的定位。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