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林斯卡学院 (Karolinska Institute),又名卡罗琳学院、卡罗琳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曾名皇家卡罗琳学院(“卡罗琳”是为了纪念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军队),是瑞典著名的医学院,建立于1810年,在瑞典国内仅晚于乌普萨拉大学和隆德大学。学校位于瑞典北部的斯德哥尔摩(瑞典首都,也是全国第一大城市)郊外的索尔纳市,地处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交汇处。卡罗林斯卡学院是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单一医学院之一,也是世界前十的顶尖医学院,承担了全国43%的医药类学术研究,并拥有一个附属的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 (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同时,学院有一个诺贝尔委员会而闻名于世,每年负责评审和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精英教育
崇尚精英教育是欧洲传统的教育理念。特别在对博士生的培养上,卡罗林斯卡学院以令人惊叹和感动的责任感扮演了一个“父母”的角色。每一个被卡罗林斯卡学院接收的博士生,无须通过勤工俭学来维持生存,每人每年可获得来自导师的30万瑞典克郎的学费和生活费。这样的制度足以确保博士生衣食无忧,全力以赴投入学习与科研。
微生物和肿瘤生物中心副教授胡立夫是一位移民瑞典17年的华人。他说,他每年向有关教育基金会申请获取的科研经费大约有100万克郎,其中有38.5万克郎要上交给卡罗林斯卡学院,余下部分要“全包”3位博士生的开支,日子过得紧巴巴。因为根据瑞典高额的税收制度,他得为每位博士生付出超过24万克郎的费用,他们每人每年才能净得12万克郎。虽然瑞典有着全世界最完备的福利制度,但卡罗林斯卡学院对教员和学生近乎严酷的要求,是他持续勤奋工作的动力,几乎每晚都要工作到12点。
独特的风景每隔几天,都会在卡罗林斯卡学院的校园里上演——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自动停下脚步,向冉冉升起的一面或者数面校旗行注目礼。清点校旗的数目,便可得知,当天又有几名博士生获得了博士学位。
那是神圣而庄严的一刻。每个卡罗林斯卡学院的博士生都以此为荣。或是天堂,或是地狱。一位在卡罗林斯卡学院呆了两年的留学生说:“对有真才实学的学子,卡罗林斯卡学院是天堂;对想混一张文凭的人,卡罗林斯卡学院是地狱。”
与某些西方国家的大学不同的是,卡罗林斯卡学院并非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在教学方面一向以严谨著称。因此,卡罗林斯卡学院的学生都有强大的自学能力。
科研创新
学院每年在世界顶级医疗刊物上发表论文超过4000篇,在干细胞、神经细胞、流行病学与肿瘤研究等领域走在国际前沿。研究血管增生的瑞典籍华人曹义海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过,他比较前者与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科研水平,觉得不能简单地以排名先后来评判,而是在不同领域各有千秋。他认为,在卡罗林斯卡学院,创新思想的火花可能是被保护和激发得最完美的,同时可以向社会借助“合力”。
例如,由卡罗林斯卡学院班格特教授领导发起的一项旨在研究脑部疾病的计划——“Swedish Brain Power”项目共汇集了73个研究团体的积极参与,包括来自从脑成像到遗传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乃至商业人士,预算高达1亿瑞典克朗,协力攻克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病。
脑科学可以说是瑞典的强项,这个领域内六分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瑞典人,新项目旨在巩固瑞典神经学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中国留学生
研究生中很多是留学生,尤以中国留学生为最。2011年卡罗林斯卡学院共有125名中国博士生毕业,95%去了美国和加拿大;12年有半数去了美国和加拿大,另外半数回中国效力。成立于1810年的卡罗林斯卡学院堪称历史悠久,目前有1300名高级研究员和教员,300名客座教授,5500名本科生,250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它在科系分布方面有独到之处:分设的25个系中,除了传统的外科、儿科、内科等系外,还有社会医学、神经心理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等与时代结合紧密的科系。每个系有10至20名教授。
卡罗林斯卡学院顺应时代调整自身的的重点学科发展战略,着重于:临床流行病、组织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化、干细胞生物学、细菌生物学、医学统计、医学教学法、细胞生物、apop-tosis、细胞分化调节、细胞治疗等。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卡罗林斯卡学院就与中国建立了联系,1986年与中国正式开展合作项目。卡罗林斯卡学院与中山大学开展了肿瘤方面的合作研究,并将与北京大学进行免疫方面的研究合作,同时将在四川大学建立研究所,双方进行人员和课程方面的交流。
课程设置
[医学院]-外科和临床外科;试验外科;解剖学;社会医学;免疫医学;生理学;儿科;内科;眼耳喉鼻科;病理学;精神病学;神经心理学;放射医学;药理学;生物化学;麻醉学;医学物理和化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公共卫生和健康;微生物学;酶化学;遗传和基因等。
[牙科学院]-口腔病理学;牙科放射学;口腔微生物学;矫形牙科;牙科修补;口腔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