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名人创业故事大全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人创业故事大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名人创业故事1
桑德斯上校退休后拥有的所有财产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饭店。饭店虽小,但颇具特色,与众不同。可最受欢迎的、也是客人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他发明烹制的香酥可口的炸鸡,仅此就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多年来,他的客人一直对他烹制的炸鸡赞赏有加。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高速公路改道别处,饭店的生意突然间也一落千丈,最后只好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上校决定向其他饭店出售他制作炸鸡的配方,以换取微薄的回报。
在推销的过程中,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的配方,并且还不时地嘲笑他。一个人在任何年龄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更何况到了退休的年龄还被人嘲笑,这就更令人难以接受了。而这恰恰发生在了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并且接连不断地被人拒绝,可见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没有找到买主之前,他开着车走遍了全国,吃住都在车上,就在被别人拒绝了1009次后,才有人终于同意采纳他的想法,购买他的配方。从此后他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载入了商业史册。这就是肯德基的由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的肯德基店前树立一尊他的塑像,以此作为肯德基的形象品牌。俗话说:“神枪手是一枪一枪打出来的!”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或者认为自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两者都是阻碍大多数人勇于改变的关键原因。如果你能够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不放并坚持不懈,那么很快你就会超过大多数人。记住,是你掌握着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一心想达到一个目标,就一定会有办法取得成功。
名人创业故事2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在2008年6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620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91000人。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Gat es II,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已故的母亲,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的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 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Paul Allen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
名人创业故事3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名人创业故事4
1977年,我第一次参与了美国Junior Achievement(JA)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学生将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办一个学生公司,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生产和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学习商业运行的方式,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它所带来的效益。
参加这个课程,将由学生担任员工并推选一个总裁,由总裁来设定公司名称、产品的推出,以及目标客户。当年,我被推选为主管市场的副总裁,负责销售。
当时每个周末,工厂里都集中了很多学生在做雕花。在负责推广的过程中,我建议让学生家长来购买,虽然他们其实并不需要。最后,公司虽然有盈利,但是这些产品几乎是在内部消化了。 有了这次的切身参与,15岁的我忽然意识到,真正好的产品,其实不是求人去买的,而是必须要有市场需求,真正好的产品是有人来拉住你的手,来恳求你,而我们的企业不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要央求亲属给面子购买,显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不过,这已经充分奠定了下一次成功的基础。
1979年年中,我已经对建立公司的整个程序了如指掌,我第一次像模像样地撰写了公司的财务报告,不但包括《收入报告》(statement of earning)、《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还有《清算报告》(liquidation report),我第一次知道了公司的运转需要现金流的顺畅,我们知道批发商对于付账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他们需要30天才给我们结账。我也第一次知道,当我们把商品销售到田纳西州以外的公司时,田纳西州的税率是不适用的。在写财务报告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个股东得到64.90美元的回报,这个结果创造了我们高中有史以来最高回报率的公司。让我更自豪的是这个公司经过评比,得到了1978年全美Junior Achievement的第一名,成为了那一年的“Company of the Year”(年度最杰出公司)。
这次小小的成功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金钱的收获,而且是收获一种“我可以成功的”信念。
名人创业故事5
作为明星圈里最会做生意的人,任泉旗下的产业包括餐饮、影视制作、美容等。2014年7月,他与黄晓明、李冰冰一起联合成立的风险投资机构Star VC,目前已经投资了多家创新型企业。2015年10月,黄渤和章子怡作为新股东加盟Star VC。
毕业快20年以后,任泉还是偶尔会想起大学时经常做的一个梦。在上海霓虹汇聚的夜色中,外面做完兼职回学校时,坐在公交车上看着形形色色的路人,任泉总会想,“什么时候我能赚到一百万?赚到一百万后我做什么呢?”
这个最初看起来很天真的梦想,在他大四那年便靠开餐厅和演戏得以实现。自此,任泉彻底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从明星到创业者再到投资人,每一个角色不算顶级成功,但也风生水起,收获不小。
只是,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数个像当年的任泉一样奔波在创业路上的年轻人,跌跌撞撞。
“我想用资本的桥梁去做更多的事情,希望能对这些年轻人产生影响。投资带给我的精神和收益的回报,是做演员给予不了的。”在接受专访时,任泉如是说。
作为明星圈里最会做生意的人,任泉旗下的产业包括餐饮、影视制作、美容等。2014年7月,他与黄晓明、李冰冰一起联合成立的风险投资机构Star VC,目前已经投资了多家创新型企业,比如秒拍、韩都衣舍、小咖秀、明星衣橱、融360等。如今,财加已经正式在香港上市,融360也计划在国内上市。
危机感催生创业
1995年,任泉通过参演都市剧《一路等候》出道。但是,他并没有像其他演员一样在这条道上单独走下去。
1997年任泉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带着强烈的危机感和商业意识,他在学校附近开了第一家蜀地辣子鱼餐厅,理念是薄利多销。
“当时菜单都是我自己定的,我的出发点就是,我能消费得起多少钱的菜,就卖多少钱。因为自己当时刚大学毕业,也没成名。那时土豆好像只要几毛钱一斤,半个土豆就可以炒一盘土豆丝,算上辣椒和油成本也就1元,要价6元也不算贵,利润还是很高的。”任泉向记者盘算起第一次创业的经历。
在他看来,没戏演的日子就等同于失业。虽然那家餐厅一开始只有八张桌子,规模很小。但是,他坚持认为投资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理念,一种意识。它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做多大。
值得庆幸的是,这家餐厅第三个月试营业结束后就开始盈利。2000年,任泉又凭借主演的古装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中公孙策一角迅速走红,这也是任泉演员生涯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角色。
他渐渐发现,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做好两件事情。“很多时间都用在演戏上,餐厅也一直是小规模运作,没有特别大的发展。我意识到这样下去肯定不行。”
危机意识又一次袭来。对于外界认为的明星赚钱几乎零成本,台上十分钟便能获得数十万上百万回报的说法,任泉直呼冤枉。“演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片场过的,非常辛苦和枯燥,你们看到出席的那些光鲜亮丽的活动只是很少数。如果单论赚钱,做演员肯定不如创业或投资。”
事实上,在创业风口上,受到鼓动的并不只是普通大众,还包括一些知名演艺人士。他们凭借自身较强的资金实力及名人效应,已不再满足于仅靠商演及代言等渠道收入,纷纷开始谋划创业经商。
但是,也并非每个明星都能轻易成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以及对市场判断不足,以失败收场的明星不在少数。演员聂远曾开过一家名为“黔菜研究馆”的餐厅,经营仅一年就倒闭。田亮和叶一茜的夫妻饭店“靓厨”开业不到二十天即被迫歇业。李亚鹏投资的房地产项目控股权也中途易手。
这一点,任泉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创业并非想象那么简单,也不是说你是一个明星,就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我选择餐饮切入创业,是因为门槛较低,如果跳出了自己熟悉的范围,风险也会大大增加。另外,最重要的`是专注、专心。”
渐渐地,任泉从2006年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他在餐饮领域越做越大,旗下品牌包括“蜀地原生态火锅”、“蜀地传说”、“蜀地时代”等,门店也从一家扩张到了几十家。这期间,他还入股了华谊兄弟,投资成立了影视文化传媒公司。
在更多的作品中,任泉都是以出品人、制片人身份出现,不再是作为演员。他把更多的视角都集中在了项目本身的运营和资本运作当中。2011年5月,任泉还报名读了长江商学院的EMBA班。
每一次选择任泉都有明确的目标。“我投资过股票、餐饮、影视,但小打小闹做了这么多年都没形成太大规模,我觉得有必要系统学习一下专业的商业知识。”
据悉,2006年入股华谊是他回报最高的一笔投资。投资200多万元,却拿回3000多万元。
明星合伙人
有了一定的创业经验和资金积累后,任泉开始把目光转向投资领域。
2013年,任泉和李冰冰、黄晓明一起成立热辣集团,创办连锁餐饮企业“热辣壹号”,原来的单店模式开始向量化、标准化转型。热辣壹号的中心在成都,但可以做到全国所有店里面的产品和设计风格全部一致。
2014年7月10日,任泉和李冰冰、黄晓明联手共同创立风投公司StarVC。任泉与李冰冰、黄晓明已经有长达15年的交情。李冰冰是任泉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同班同学,两人之间的关系被网友戏谑地称为“有一种友谊叫李冰冰和任泉”。
正是基于这种合伙人的信任,让Star VC有了成立的基础。虽然被外界质疑为不够专业,甚至带有玩票性质,Star VC上线第一天还是收到了1000多个投资项目。据任泉透露,Star VC第一期的资金规模大概是8000万元,预计一年投资不超过10个项目。投资方式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后期的PE,甚至是IPO的投资。
15年10月,黄渤和章子怡作为新股东加盟Star VC。对于股东之间的能力和分工,任泉有自己的打算。“我们几个有不同的分工,黄晓明和黄渤他们有一些比较好的想法,我可以作为总经理去执行。但是,很多时候他们也会提一些不太靠谱的,这些我会直接拒绝掉。”
了解到,Star VC的投资方向锁定在时尚、科技和快消领域。任泉认为,当理性的科技与感性的时尚相结合,会催生全新的生活态度、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他坦言,明星创业不能简单把粉丝变成一个赚钱的工具,变成未来投资的一个衡量价值的标准。而是要把Star VC的理念传达给粉丝,通过粉丝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分享投资的产品和企业。“我们几个人加起来有1.6亿粉丝,一开始的时候,人家可能会因为你是名人给你一些资源,开一个绿色通道,但是这个肯定不能长久。就像很多明星的投资就是买买上市公司原始股票,这还是个人行为,对社会没有产生太大影响。老实说,我现在压力很大,因为我知道这几个合伙人赚钱都很不容易,我必须要给他们带来好的收益和回报。”
目前,StarVC已经投资了韩都衣舍、小咖秀、秒拍、融360、坚果等。
其中,不乏独角兽公司。这一点让任泉颇为自信。“秒拍是一个短视频互联平台,后来我们又开发了小咖秀。它们都是年轻人向朋友展示自己的互动应用,非常受欢迎。韩都衣舍是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装;明星衣橱是一个教你简单穿衣的互动社区,这里你可以找到更多的时尚搭配。同时这也是一个互动社群,也是社群经济的另一种延伸。”
融360是一家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比价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业务范围从单纯的信贷产品搜索发展为横跨信贷、信用卡、理财的金融产品全搜索,并正准备在国内上市。
为了提高专业性,StarVC也组建了专业的投资团队。他认为,目前传统行业都在与互联网的融合当中,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后续会寻找更多“互联网+”的机遇。
有投资圈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明星投资人的专业度可能还需要积累和提高,但是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其实任泉、章子怡这些明星你可以把他理解成现象级的IP,他自己是一个品牌,围绕这个品牌可以有很多的想象空间,至于投资的决策还是要依赖背后的团队。”
对此,融360CEO叶大清也有类似的看法。“任泉是在第四轮投资我们,他能依靠个人影响力帮助我们的产品进行传播。金融业务一向给人高冷的感觉,甚至是小众的事,现在和娱乐结合以后,会变得更接地气,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
望创业者少走弯路
尽管自己是一个对创业有着天然热情的人,任泉还是对眼下这种全民创业的热潮感到不可思议。
去年一年,Star VC收到了3000多份商业计划书,这其中近99%在任泉看来都是不靠谱的。一般情况下,任泉每个星期都会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快速去听项目分享会,基本都是泼冷水,很少有获得赞赏。
去年年底,有一名创业者通过关系找到任泉,希望能获得投资。按照他的计划,准备在线下全国各地商场布点,教消费者如何搭配、选购衣服鞋帽,兼营形象指导的业务,线上则开发形象指导的APP应用进行O2O互动。
任泉问他,你需要多少资金?对方回答一百万元足够。任泉直接拒绝了他。“你连自己的项目定位都没有弄清楚,这最少需要上亿的资金,还要很多商场线下资源才可以,不是一百万能解决的。”
任泉很清楚,一百万元不多,但是投出去就等于打了水漂。“我大学毕业创业是因为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支配,实在不行,要是亏本了我还可以去演戏赚钱。但是现在的创业者太盲目了,特别着急,其实创业是需要积累和阅历的,光靠凭空想象是不行的。应该更多想着怎么样在产业链上创新,而不是挤在一个领域搞恶性竞争。”
他迫切希望,用资本搭建的桥梁去做很多事情,对年轻人产生影响。
2015年12月3日,蚂蚁金服和StarVC达成战略合作,开启“AS计划”,通过蚂蚁金服商学院这个教育平台,双方今年将合力开拓年轻人成长的市场,合作“阵地”主要为大学校园,并希望能将更多的线上线下的资源做更多的结合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
它将焦点放在更多的年轻人身上,希望年轻人能跳出毕业后进入国企等思维定式,发挥更多的创造力来实现不同的人生价值。
蚂蚁金服品牌与公众沟通部资深总监陈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一期计划已经成型,Star VC的五位股东黄晓明、李冰冰、任泉、章子怡、黄渤都将通过不同的形式加入到这一计划当中。“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去告诉年轻人,不能盲目创业,成功的是少数。年轻人像一只蚂蚁,一只的能量太小,如果是一群的话,可以撼动一头大象。”
任泉的想法也很简单,要直接告诉身边的年轻人,你这样创业是不行的。“毕竟我有十多年创业经验了,我可以分享给他们,没有必要去走弯路。”
看来,在投资人这条路上,任泉还会一直走下去。“我觉得我在做投资的时候很兴奋,你现在再让我演戏,不会让我有那么强的兴奋感,但是换一个身份,让我听人家讲一个小时的项目,我会聚精会神,我身上会充满着热情,也希望自己可以去帮到更多的年轻人。”
名人创业故事6
说起宗庆后,就一定要提到非常可乐这个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产品。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世界各大饮料品牌均在逐鹿中国市场。碳酸饮料市场是软饮料市场中比重最大的,但却始终被二乐(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占据,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8大饮料厂有7家被挤跨了,留下了水淹七军的屈辱史。宗庆后因此决定在饮料界扛起挑战国际大品牌的民族工业这面大旗。
在接触众多的经销人员之后,宗庆后发现了二乐市场操作的两大缺陷:一方面,二乐的决策过分依赖数据模型分析,流程漫长,不可能完全覆盖广阔的农村,而且二乐进入中国20年来也一直没有想过要进入农村市场;另一方面,二乐对高额利润的无止境追逐使其经销队伍缺乏向心力。随着二乐市场地位的稳固,二乐逐步转向了重视大城市终端的深度分销模式,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压得越来越小。
宗庆后再次感觉到了机会。
1998年,根据国人的口味,娃哈哈对原浆配方进行了一千多次的改进,终于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正式向二乐挑战:非常系列将双脚扎根于广大农村,紧紧抓住二乐在广大农村认知度相对较低的状况,以低价格切入;同时非常系列给经销商留足了利润空间,很快摆上了经销商柜台的显眼位置。
正是牢牢抓住二乐的缺陷做文章,非常可乐很快异军突起。2002年娃哈哈非常系列碳酸饮料产销量达到62万吨,约占全国碳酸饮料市场12%的份额,在单项产品上已逼近百事可乐在中国的销量。虽然在城市和发达地区二乐仍具有绝对优势,但广大农村市场几乎已被非常可乐控制,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粉碎了洋可乐不可战胜的神话。
更令人感到振奋的是,2004年,娃哈哈的非常可乐飘洋过海,打到了可口可乐的老家美国。2007年时,非常可乐的销售量达到了百亿瓶。
名人创业故事7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赚到第一笔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
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香港的“土地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
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名人创业故事8
有一位出色的出版商,为脱手滞销的书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这就是把这本书拿给总统阅读,并且不厌其烦地去征询总统的意见。总统有一大堆政务要忙,哪里有时间读他的书,更别说意见了。为了搪塞他,总统只好说这本书不错。出版社如获大赦,急急忙忙做起广告来。
广告威力十足:现有总统喜欢的书出售。紧接着,这些书被抢购一空。过了不久,这个出版商再次积压了另一本书,他又拿到总统面前。感觉上了一次当的总统,这一次想不被利用便说:“这本书糟糕透了。”
出版商脑袋一转,又做起了广告:“现有总统不喜欢的书出售。”
人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又将出版商的书抢购一空。
到了第三次的时候,总统吸取前两次的教训,对出版商的书不置可否。这一次,他以为出版商没辙了,结果,出版商再一次热热闹闹地打起广告:“目前有连总统都不好下结论的书卖,欲购从速啊。”当然,结果可想而知。
出版商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恰到好处地借助名人的招牌售书,最终收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但利用名人效应时要特别注意:要尊重名人,不能招致名人的反感与厌恶,切忌与名人争权夺利;细致策划、认真组织、瞅准时机,力求产生预期的效应。当然,能与名人交往是最好的方式。
一位哲人说过:“名人,是一项重要的资产!”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于是,招揽名人便成为各个公司和企业的主要竞争战略之一。
名人创业故事9
他有一句格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对李兆基而言,他坚信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至于说做大生意,最重要的是计算精确。生意额大,牵涉的本钱和盈利大,一出一入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是很重要的。
香港富豪李兆基眼光敏锐,他很早就认为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全力以赴进军地产业,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今年初公布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李兆基名列第37位,估计财产有110亿美元,约为858亿港元。
李兆基1928年出生于广东省顺德。自幼在家乡私塾受教育,其父在广州开设银庄。30年代的广东顺德,虽是珠江三角洲的鱼米之乡,但工业生产还相当落后。李兆基的父亲尽管精于生意,那时他也只不过在当地开个“铺头”而已。小小的李兆基,常常去父亲的“铺头”吃饭,自幼对做生意就不陌生。
李兆基在顺德的私垫上学,小学毕业的时候,父亲已在广州开了一家银庄,他便到银庄学做生意了,父亲是老板,儿子拣点清闲活干干就行了。可李兆基偏不,他从底层干起,干些打杂的活。
带着一千元到香港闯天下
起初,他被银庄的钞票迷住了。看着各种各样,大捆小捆的钞票出出进进。他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赚上几捆钞票呢?渐渐地,他业务上也入行了,兜里也装进了一些钞票。可不知为什么吃饭没有钞票不行,但这些钞票今天可以买到一斤米,过两天就连一两米也买不到了。就在他开始懂得怎样赚钞票的时候,他又似乎觉得光赚钞票没用。他开始厌恶钞票了,为什么?他说不清楚,可他又离不开钞票。
1948年,银庄开不下去了。李兆基跟随父亲来到香港。又是一个新天地。靠什么生活呢?有人说他来香港时,腰间只装了1000元,也有说他带了一笔可观的积蓄。为了生活只得设法赚钱。银庄的经历使他最熟悉兑换业务,于是,他便到文咸东街泗利金号等几间金铺“挂单”,开始买卖外汇和黄金(资讯,行情)。当时澳门有黄金专营权利,李兆基便与何贤等在澳门有一定势力的人合作,在黄金买卖中大展拳脚,终于掘得了第一桶金。
“三剑侠”借势合作进军地产
1958年,香港商界三位能人“誓师结义”,他们是李兆基、郭得胜、冯景禧。他们同另外5位股东,组成“永业企业公司”,首先买入沙田酒店,红红火火地经营起来。
到了1963年,“三剑侠”索性“甩掉”其他股东,三人合作组建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新”字是取自冯景禧的新禧公司,“鸿”字是取自郭得胜的鸿昌合记,“基”字是取自李兆基的名字。新鸿基初期的规模很小,只有十多名职员,注册资本港币500万元,实付资本300万元(每人投资100万元)。在当时的香港商界,三人都不过是中等的商人。
“三剑侠”经过5年的合作,积累了地产经验,有了新公司,更是雄心勃勃,誓与其他地产公司一较高低。别人开发地产多集中在商业和工业用地,即使兴建住宅楼宇,也多往大型屋村或豪华住区发展。但新鸿基却看准了中小型住宅楼宇,这正适应了工商业的急剧发展及青年一代组建家庭的特点,因此,新鸿基的地产事业一日千里。
1972年李兆基辞去新鸿基总经理一职,只留任副主席。三剑分家,李兆基获得大约价值5000万元的地盘和物业。
1973年3月,香港股票大崩溃,地产也陷入低谷,李兆基瞅准行情,立即将赚来的钱抛出,趁旧楼价格和土地价格大跌,迅速进行收购。实物总比钞票令他更放心。
创建恒基兆业独自展翅
1975年,李兆基终于开创了自己的王国——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开办之初,还是一家未上市的私人公司,股本15亿港元,李兆基任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恒基兆业公司一成立,李兆基即以物业换取永泰建业公司1900万新股方式,掌握了永泰42.9%股权,成为股东而入住永泰董事局,使永泰迅速脱胎换骨。至1979年度,永泰市值已跃至9亿港元,扩大了20多倍,成为了一只中型地产股,拥有26个地盘,总楼面积260多万平方英尺。从物色、收购、发展到时机掌握永泰的过程,体现了李兆基独到的眼光、才智和魄力。
1981年6月,李兆基抓住股市牛市和地产高潮的大好时机,一举将恒基兆业地产公司上市集得资金10亿港元,充实了资金实力,从而在紧接而来的股市、地产低潮中平稳地度过了不景气一关。
1988年,恒基兆业集团再次改组,恒基地产收购了永泰建业。并将永泰建业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而在此之前,永泰曾购入28%香港小轮股权和26%中华煤气股权,此次改组同时又宣布发行约12亿新股,实力更显雄厚。
按1988年底市值计算,已有36亿港元之多的市价,堪称大型上市公司,与恒基地产并列为恒基兆业集团的两大公司,成为李兆基的左膀右臂。15年前永泰市值只有4千万港元,而今的恒基发展,市值竟达40多亿港元。
【名人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的名人创业故事09-30
名人创业励志故事09-04
精选名人创业小故事05-02
名人们的创业故事10-31
经典名人创业励志故事09-07
名人的创业故事及话语10-23
企业名人创业故事11-04
名人李开复的创业故事10-24
名人创业案例故事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