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少年的故事

时间:2023-01-17 11:56:43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包拯少年的故事(精选10篇)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包拯少年的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包拯少年的故事(精选10篇)

  包拯少年的故事 篇1

  包拯,字希仁,出生于公元999年,安徽合肥人。北宋仁宗年间中进士,官至枢密副使。他为官期间,为政清廉,力解民困,憎恨奸佞,不畏权贵,执法严峻,贵戚官宦无不惧惮,深为京师百姓称道。京师百姓常言:“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则更加说明了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包拯刚刚生下时,浑身漆黑,两眼放光,甚是吓人。他的父亲包怀以为是个不祥之物,心中很是不快。此时,包怀次子包海也在发愁,对妻子私下说:“好端端的一个二一添作五的产业,现在又要三一三剩一了。”

  其妻言道:“父亲正以为那黑孩子是不祥之兆,你若前去加把火,不就少了一个分家产的吗?”

  包海一听大喜,立即跑去对父亲说:“父亲年近七旬,母亲也过半百,如今又生了这样一个似妖如怪的异儿,倘若传了出去,岂不让人耻笑吗?”

  包怀听后,觉得甚是有理,遂令他抱出扔至荒郊野外。等母亲醒来后,包海竟对她谎称三弟生下后就死掉了。

  然而,包怀的长子包山却为人忠厚,心地善良,不忍看着三弟就此丧生,又将他偷偷地抱回。恰巧他的妻子王氏这时也产下一子,怀中有奶,便让妻子将三弟和他的儿子一起抚养起来。几天后,包山又觉得妻子奶水有限,养两个孩子不够,况且万一露风出去,三弟性命仍然难保,便和妻子商议,把亲儿子寄养他人家中,让妻子只奶三弟一人。

  他的妻子王氏不但心地善良,也是个有识之人。她见三弟皮肤虽然漆黑,但眼明耳大,鼻直口方,五官端正,将来定然聪慧有为,而且又是丈夫的胞弟,便同意了丈夫的意见。为了掩人耳目,她还和三弟母子相称。

  当小包拯长到两岁的时候,王氏教他读书识字,他一学就会,而且记忆力很强,一日学百余字不会忘记,包山夫妻越发高兴。

  光阴如梭,日月如箭,一晃几年过去,小包拯已经六岁了,长得结实聪慧,有识明理,甚得包山夫妻欢喜。

  这一日,正值包拯的母亲寿诞之日,包怀自设家宴,不请外客,只有家人。正在一家人欢天喜地地为老妇人周氏祝寿的时候,包拯突然来到面前,跪倒在地,彬彬有礼地说:“祝祖母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包拯言毕,又连着磕了三个响头,喜得周氏一把将其搂入怀中说:“好个聪明的乖孙儿!”

  不料,周氏话刚说完,竟又两眼发红,伤心地落下泪来,接着泣不成声地说:“你那小三叔如果活着,也应该像你这样大了!”

  包怀和他的次子包海听后,心中发虚,只好低下头来,不敢言语。

  长子包山见时机已到,遂向妻子王氏使了个眼色。王氏会意,立即起身离座,跪在周氏的面前说:“求婆婆恕儿媳胆大之罪,此子便是我那三弟!”

  一句话,惊得众人目瞪口呆,似陷入云雾,摸不着头脑,小包拯也愣在了当场;特别是包怀和他的次子包海,更是吓得脸色都变了。

  只听王氏继续道:“当时,儿媳见婆婆年龄大,怕乳食不足,担不起喂奶孩子的辛苦,故将三弟暗暗抱走,不敢让人知晓,时至今日,见婆婆如此思念三弟,再不忍隐瞒,才以实情相告!”

  小包拯听罢,更是泪流满面,对王氏肃然起敬。

  由于王氏隐去了包拯被弃荒郊的一节,包怀和包海才心中稍安。

  周氏一听,心中大喜,连忙起身,将王氏扶起,拉到身边坐下说:“如此说来,为婆婆的应该首先感谢你对我儿的抚养之恩,贤媳可真是天下第一贤德的人!只是我那可怜的小孙子又身在何处呢?”

  王氏禀道:“婆母放心,只因当初儿媳奶水只够养育三弟一人,故将你孙儿寄养在别人家,如今也和三弟一样大了。”

  周氏听罢,立即命人将其领来,见他和自己的三儿果然一般高低,只是相貌不同罢了,周氏心中越发欢喜。

  那包海夫妇无可奈何,灰溜溜地立在一边,脸上挂着不自然的笑。

  父亲包怀更感自责,想想当初一节,总感到对不起夫人:如今看着活蹦乱跳的叔侄两人,不知是感激,还是惭愧,望着儿媳王氏不知说什么才好,只是不停流泪。

  随后,小包拯认过父母,老夫人为儿子取名三黑,又让包拯改称包山夫妇为兄嫂。

  然而,只有六岁的包拯,却在父母的面前,郑重地走到大嫂跟前,双膝跪地说:“我虽然有了父母,但你仍然是我的‘嫂娘’,你对我的养育之恩,我将永世不忘!”

  后来,包拯和王氏虽然以叔嫂相称,可包拯长大后一直对王氏像母亲一样侍奉,像对母亲一样尊重。

  包拯自从寿诞认母之后,周氏决定让包拯继续留在王氏身边。这是因为,周氏感到他和王氏虽为叔嫂关系,但一直母子相称,情深意厚,不忍让他回到自己身边而冷落了王氏;另一方面,感到包拯在王氏身边几年,如此知书达理,俱为王氏之功,为了使儿子尽快成才,也应该把他留在王氏身边。包山夫妇几年来也深感三弟聪明机警,非一般儿童可比,也是不愿分离,如今听母亲一说,异常高兴,便痛快地答应了。从此,包山夫妇对包拯教导更加尽心。

  有一天,王氏把包拯和儿子包勉一起叫到跟前,想测验一下他们将来的志向,于是问道:

  “你们说说看,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事呢?”

  包勉抢先回答说:“我想继承父亲的家业,把它发扬光大,使包家成为全县第一富豪!”

  包山插话说:“做富豪可以,但必须像你祖父那样,靠劳动致富,而且还要乐善好施、安分守己,切不可做出危害乡亲们的事来。”

  包勉本以为自己的志向肯定能受到父母的夸奖,没想到却引来一通说教,很是扫兴,心中虽然不快,但也只能点头称是。

  王氏见包拯低头不语,便问他说:“三弟将来想做什么事呢?”

  包拯回答:“我要读书做官!”

  包山听三弟这样回答,眼睛一亮,插话问道:“想做什么样的官呢?”

  包拯慷慨回答:“我要做汉朝龚遂、唐朝狄仁杰那样的官,维护正义,除暴安良。”

  包山夫妇听后,更感三弟出语不凡,胸怀大志,甚是满意地相对而笑。

  王氏又进一步说道:“龚遂、狄仁杰的确是受人称颂的清官,可他们有破案的才能,你有吗?”

  这一问,倒引起了包拯的兴致,顺口答道:“破案有什么难的?我可以学呀!只要善于动脑、肯于钻研,没有破不了的案子。”

  王氏听后,灵机一动,然后笑着说:“那好,如今嫂嫂正有一个案子,你能破吗?”

  包拯说:“嫂嫂请讲,有什么破不了的.案子,尽管说来,我帮你破了就是!”

  接着,王氏令家人在村中找来十个年龄不相上下的孩子,拿出十个煮熟的鸡蛋,暗中先让其中的一个孩子吃掉一个,然后对包拯说:“我本来煮了十个鸡蛋,想分给他们每人一个,不想一眼没看到,竟让他们偷吃了一个。你破破这个案子,他们十个人中是谁偷吃了鸡蛋呢?”

  包拯听后,望着站在那里的十个孩童,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于是笑着对嫂嫂说:“请嫂嫂命人端十碗水来。”

  王氏照办了。然后,包拯在每个人面前放上一碗水,让他们每人喝水漱漱口,再吐到碗内。十个孩童也照办了。

  包拯对他们漱过口的水挨个查看,发现第五个碗中有蛋黄和蛋清碎屑出现,也不言语,待全部查看完毕,才当场把第五个孩童叫出说:“我已断定,嫂嫂丢的那个鸡蛋是他吃了。”

  众人听后,无不惊得目瞪口呆。有的说包拯能掐会算,有的说包拯未卜先知,还有的说包拯会相面。

  最后,还是王氏问道:“三弟,给大家说说看,你是怎样破这个案子的?”

  包拯笑道:“事情很简单,因为他刚刚吃过鸡蛋,牙缝中必然留有痕迹,特别是蛋黄,最易沾牙缝,所以用水一漱口,就掉出来了!”

  包山夫妇一听,更加感到包拯的确不是凡人,将来肯定大有作为,从此对他更加爱惜。

  光阴荏苒,一晃数年过去,包拯已是十六岁了,他提笔有文,出口成诗,满腹经纶

  就在这年秋天,包拯一举考中生员,成了秀才;公元1027年,考中进士,授官大理寺评事,从此走上了仕途,开始了他为官清廉、惩恶扬善的一生,最终成为千古传诵的“包青天”。

  包拯少年的故事 篇2

  包公名包拯,是一个人人知晓的大清官。包公的廉洁主要表现在不收贿赂与生活节俭方面。

  包拯是宋朝人,母亲是一位大夫,医术高明,救死扶伤。包公小时候经常听说书,最狠贪官污吏,从小立下壮志,考取一个功名,为百姓申冤,做主。在他的努力下,终于考上了,做了一个县官。自从他当官后,坚持自己做官的原则,不贪赃枉法,不收受贿赂……

  曾有这样的一件事一直在百姓嘴中称赞,也使包拯做了开封府的府尹,惩歼除恶。

  有一个国舅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贪脏枉法,收受贿赂,无恶不作,赌博更是他的最爱。这个贪官被包公知道了,他要为民除害,把国舅抓了起来,押回府第。起初,国舅还很不在乎,可当他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包拯之后,嚣张的气陷马上不见踪影,跪在地上求饶,并邀请包拯到府中一次,说是自首,其实是想贿赂包拯,但包拯并不知道,还是取了一次国舅府,到了国舅府,国舅亲自出来迎接,和蔼可亲,全无平时凶恶的样子。国舅与包公坐在花园的石凳上闲聊,聊包公的琐事。包公感到很纳闷,聊了一会儿,国舅抬出几只箱子,指着箱子说:“这是一点小意思,请你笑纳。”包拯打开奇怪的箱子,全是白花花的`银子。暗想:莫非国舅不是自首,是想贿赂本官,但还不露声色的对国舅说:“小人不明白国舅爷的意思。”国舅爷见包拯揣着明白装糊涂,就直言到:“包大人,只要你放过我,不查下去。”他顿了顿,撇了一眼包拯,继续说道:“这些银子就全归你所有,另外还有酬谢,金银任你选,姑娘任你挑,包夫人我一定让她吃好住好,养的白白胖胖,少了一根汗毛,你找我算帐,荣华富贵永享不尽。你说怎么样?”国舅爷以为包拯一定受不了这种诱惑,满口答应,但包拯的回答让他出乎意料。“国舅,做官只为民,不为财,您说要自首,现在看不是。”说完,包拯大步走出国舅府,回去后秉公处理。

  包公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能拒绝,这不是廉洁是什么呢?

  包拯在生活方面与其他的官员截然不同,也非常清廉。他从不吃大鱼大肉。包拯每月用80%的钱捐给穷苦百姓。

  自己坐的轿子也与别人不同,别的官员的轿子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而包拯他坐的轿子是用麻布遮住,破破烂烂的。而且他平时也经常步行,难得一次坐官轿。

  别的官员除了官服外,还有许多衣服,绫罗绸缎,戴着许多玉器,而他穿的只是粗布麻衣,甚至有时候衣服上补了好几个补丁,袜子穿破了好几次,都舍不得扔掉。

  其他官员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有时吃不完,还回扔掉。而包拯吃的只是清茶淡饭,有时吃剩了,还舍不得扔掉……

  包公的廉洁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包公是古往今来做官的楷模。

  包拯少年的故事 篇3

  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

  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包拯少年的故事 篇4

  宋仁宗年间,包拯在天长县任知县。一天县里的一个农民发现自己的耕牛口里流血,大口喘气。仔细一看原来是牛舌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就跑到县衙门来告状。

  包拯想:一定是这个农民的仇人干的,但是没有证据不能随便抓人。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这个割牛舌的.人自己出来招认。包拯对那个告状的农民说:“没有舌头的牛反正不能存活,你回去把这牛杀了卖钱吧。”

  农民说:“我来县衙告状是为了找到那个割牛舌的人,请大老爷给小民做主,惩治坏人。”

  包拯假装生气地大声说:“一个牛舌,值得什么,也来告状,快出去吧。”

  告状人一看知县生气了不敢再说话,只得忍气吞声地回去把牛杀了卖肉。没过几天,有人来县衙告状,说某人(指前次告状的农民)私宰耕牛(这在当时是违法的行为)。

  包拯一听勃然大怒,厉声喝问道:“你为什么偷偷割掉他的牛舌,又来告他的状呢?”这人大惊失色,他没想到包拯一眼就识破他的诡计,吓得赶快叩头认罪。

  割掉牛舌并不是害人者的目的,加害于人才是他的目的。包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就故意让告状人做出违法的事来,以引诱想加害于他的人暴露出来,最终破了案。

  包拯少年的故事 篇5

  宋仁宗在位时期,在端州城外有个小孩子他的父亲靠卖油炸糍粑来维持生计。有一天小孩帮父亲到街上叫卖,这一天生意特别好,刚过中午就全部卖完了,小孩在回家的路上,感觉有点累,就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休息,不由自主打起吨,等他醒来的时候,小孩子大哭。

  包拯正好路过,就让马汉去问明情况,小孩哭着对包拯说,老爷我卖炸糍粑赚来的铜钱,让人偷了去,我回去爸爸肯定揍我,包拯听了之后,决定帮一帮这个孩子,他想了一会,有了主意,他让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府上说是要审判他。

  一时间包拯审石头的事情传遍大街小巷,第二天百姓争先恐后的来观看,他们要看看包拯这一次会怎样断案,包拯在公堂上正襟危坐,把惊堂木一拍,大声说道,你这石头,小孩在你身上打盹,醒来之后钱就不见了,是不是你偷了,快快从实招来,不然,赏你三十大板。

  包拯连问三声,这石头还是默不作声,包拯说,你这是软的不吃吃硬的咯,来人,给我打!手下就一拥而上,啪啪啪的打了三十大板。包拯说这石头我是审不了了,在座的各位能不能每人给这个孩子一文铜钱,让他和自己的父亲有个交代,包拯在这里谢谢大家了。

  乡亲们平日里受保证照顾,这时候当然愿意帮忙,就一人一文的投到门口那个装满水的桶里,但有一位礽铜钱的`时候,水面上浮起一层油,包拯大吼一声,快把这个了抓起来,他就是偷钱的人。

  这人当然不承认,保证说孩子卖糍粑的前他都数过,没一文钱上都有油印子,现在你的钱也有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投钱的人终于承认。百姓对包拯的敬意又多了一分都说包拯是一位好官。

  包拯少年的故事 篇6

  北宋清官包拯,一生做过四十余个官位,因其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不徇私情、清正廉洁,成为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包拯自己曾写过两首拒礼诗,一时被传为佳话。

  包拯六十大寿时,皇上宋仁宗念其在朝野德高望重,且劳苦功高,要给他做寿。包拯再三推辞不过,只好勉强从命。但他表明:做寿可以,但拒收寿礼。

  生日这天天不亮,想不到皇帝先第一个派太监来送寿礼。太监担心包大人不收礼,自己不好交差,于是附诗一首:

  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

  这个聪明的太监等于把老包公“将”了一军,皇恩浩荡,不收礼是不给皇帝面子,但收了礼又坏了自己的规矩。包公思索良久,宁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了规矩!挥毫题诗,以诗拒礼:

  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太监没办法,只好带着拒礼诗回去复命。

  同在朝廷为官的`张奎是包拯的同乡,两人私交甚密,张奎想,好友大寿,不备寿礼于情于理都讲不过去,于是带着寿礼来到包府,并递上礼单,包拯打开一看,礼单上赋诗一首:

  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殿臣。无话不谈肝胆照,怎能拒礼在府门。

  包拯看后不动声色,提笔在礼单背面写道:

  我们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日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

  写罢,包拯把礼单又递到张奎手里。张奎一看,只好把礼品让家人带了回去。两人相视一笑,步入宴席。

  包拯少年的故事 篇7

  从前,有一个姓周的说书先生,小有名气。周先生有个十来岁的儿子,常跟着父亲走村串乡。

  有一回周先生到一个村庄去说书,遇到几个赖皮刁难:“今天我们不听别的,就想听一段‘关公大战二郎神’,你能不能说?”

  周先生一下怔住了:这关公和二郎神不是一个朝代,他俩见不了面,怎么能打起来?

  周先生的儿子小周见父亲一脸窘相,知道父亲被难住了,马上灵机一动,向在场的人抱拳施礼道:“诸位父老乡亲,你们要听的这个段子,我爹他没有,可是我有,要不就由我来给各位说说怎么样?”

  众人一听喊道:“好!那你就给我们说吧!”

  周先生一听儿子大包大揽,心说:这种没有影儿的书,你也敢说?哎,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想拦也来不及,只得听天由命。

  小周不慌不忙往椅子上一坐,把折扇一展,醒木往桌子上一拍,便说了起来——

  话说有个王家庄,村头盖着关帝庙和二郎庙,关帝庙香火不断,二郎庙却冷冷清清。此时,村里的王员外身染重病,眼看就不行了,他老婆情急之中跑进二郎庙里去烧香许愿。

  二郎神正愁香火不旺,见好不容易有人来光顾,便想露一手以扩大影响,于是他用神目尾随王员外老婆的身影而去,果真见王员外病入膏肓,并且望见酆都城里出来索命的牛头马面正朝王员外家走去。他顿生恻隐之心,于是化作一阵清风,飘落在二鬼面前,现出原形。

  二鬼见了二郎神,倒头便拜。二郎神道:“你们看我薄面,让那王员外多活几日,因为他还有些事没办完。”

  二鬼摇摇头:“这可不行,我俩无法向阎王交差。”

  “这个好办,阎王那里我去说,包你俩无事!”

  二鬼听二郎神这么一说,没办法,便止步不前,找个僻静地方打瞌睡去了。二郎神飘到了王员外家,冲病床上的王员外发了神功,他体内的邪气顿时一扫而光。

  王员外翻了翻身后,慢慢坐了起来。他老婆一见丈夫身体好得这样快,高兴地说:“多亏我在神灵面前给你许愿,不然你就没命了!”说着兴冲冲向好姐妹们报喜去了。

  王员外见老婆出去了,心想:神灵保佑我起死回生,我应该亲自带着重礼去还愿才是。他也没问老婆当初是在哪个庙许的愿,以为只有关老爷才灵验,于是下了床,提着礼品,跑到关帝庙去还愿了。

  关公看到王员外提着厚礼进庙,心想:此人未许过愿,怎么就还愿来了,一定是走错门了,也罢,他既然糊里糊涂送礼,我就糊里糊涂收下吧!

  那边厢,二郎神救了王员外后,就等着对方重礼酬谢呢,却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掐指一算,知道王员外走错门,把礼送到关帝庙去了。他想:不能白白便宜了那红脸汉!于是就急匆匆跑到关帝庙找关公,想要回王员外错送的礼。

  关公见二郎神来到庙里,猜想他准是来讨要王员外错送的礼,于是佯装不知,眼皮也不抬一下。二郎神高声招呼道:“云长兄,刚才王员外错把给我还愿的礼送到你庙里了,你让我拿走吧!”

  关公不认账,正色道:“什么王员外、李员外,给我送礼的人很多,我哪能认得下?再说,给你还愿的礼咋会送到我这里?”

  二郎神把王员外还错愿的事讲了,关公说:“关某不信会有这等事,你除非让王员外自己来说清楚。”

  二郎神说:“我怎么可以去找王员外?岂不是让他耻笑我们神仙斤斤计较?”

  关公说:“那你上门来讨要礼品,就不怕关某耻笑你斤斤计较?”

  二郎神一听就恼了:“好你个关羽,人们都传说你秉性耿直、最讲义气,谁料你也是无功受禄、能捞就捞啊!”

  关公一听二郎神出言不逊,勃然大怒,道:“放肆!你竟敢在关某面前撒野,我的青龙偃月刀好久没有见血了,来来来,我与你大战三百回合!”说着从旁抄起宝刀,向二郎神砍去。

  二郎神也不示弱,袍袖一甩,顿时手里现出三尖两刃刀,挥舞着直刺向关公。二人直打得天昏地暗,战了几百回合都分不出胜负。

  再说王员外还完愿,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到最要好的几个朋友家去报喜:“我在关老爷的庇佑下,身体好了,特邀你们光临鄙舍喝酒庆贺!”

  朋友们相随来到王员外家,王员外的老婆一见他就说:“你个不知死活的,身体刚好一点就四处乱跑,你不要命啦?”王员外说:“有关老爷保佑,我死不了!”

  “什么?关老爷保佑?明明是二郎神保佑!我是在二郎庙里烧香许愿的.!”

  王员外不由叫苦:“糟了,我搞错了,跑到关帝庙还愿了,这可怎么办?”

  朋友们都安慰他说:“没事,敬神神如在,不敬也不怪,神仙们都是高风格,是不会怪罪你的!”

  且说阎罗殿的阎王与判官等着二鬼捉拿王员外归案,等了许久不见回来,一打听,才知道是二郎神唆使二鬼徇私舞弊,不由大怒,另派两鬼直接到王员外家捉拿王员外。

  王员外正殷勤劝酒呢,忽然僵直不动了,随即直挺挺跌倒在地。别人谁也看不到,此时王员外的真魂已经出窍,正随着索命鬼往外走。

  在押解的路上,王员外听得天边杀声震耳,又听二鬼议论说:“也不知什么原因,关公与二郎神打起来了。”王员外顿感疑惑:难道因我还错愿,惹得俩神仙打起来了?莫非二郎神怪我送错礼,就要了我的小命?

  王员外进了阎罗殿,不等阎王问话,就跪倒叩头,说:“小的只是因为还愿走错门,就被拘来,太冤了!那二郎神既然已经救了我,难道就因为我还错愿就让我死?我不服!他二郎神还讲不讲君子施恩不图报!”

  阎王冷笑一声:“你错了,你归本王管辖,二郎神岂能救得了你?你本该进第十七层地狱,但是你无事生非,挑动两位神仙起了矛盾,罪加一等,进十八层去吧!”

  王员外不由长叹:“哎!一时不慎,铸成大错,以至于此,真是时也运也命也!”

  再说凌霄宝殿的玉帝听得一阵阵兵器的撞击声,得知是关公与二郎神打起来了,急忙差人前去传唤。

  二人到了凌霄宝殿,一起朝玉帝叩头,玉帝道:“两位爱卿各有封地,井水不犯河水,因何大动干戈,搅得天昏地暗、宇宙不宁啊?”

  二郎神与关公各自说了缘由。玉帝听了他俩的辩解,心想:我这个御外甥真是不懂事,多大点事就去找关羽,岂不是自讨无趣?关羽也太没风格了,你对王员外无尺寸之功,为什么要接受他的礼呢?既然二郎神上门讨要,给他便也是了,因何斤斤计较,大打出手,真是没有一个让朕省心的。

  怎样给他们一个结论呢?玉帝有些犯难了,便推脱说:“既然两位因人间琐事引起纷争,就应该由那里的法官受理,包公在人间被称之为包青天,你俩就去开封府找他解决吧!”

  小周越讲越带劲,听众也都听呆了,谁也没想到小周会把“关公大战二郎神”说得如此活灵活现,都支棱着耳朵听小周继续讲:

  包公见二郎神与关公相互撕扯着来打官司,吃了一惊,知道此案颇为棘手。该如何应付?他心生一计,对身边衙役耳语一番,然后急忙降阶相迎:“两位上仙驾临,使鄙府蓬荜生辉,不胜荣幸之至。暂不提打官司之事,容本府做东,请两位先用餐,其他事缓后再说如何?”

  俩神仙大战多时,水米未进,早就又饥又渴,听包公这么一说,连连赞道:“怪不得在人间你的威望比我们还高,果然考虑事情就是周全,那就客随主便!”

  包公吩咐衙役:“难得与两位神仙一聚,快把我的那瓶‘神仙倒’取来,让两位神仙喝个痛快!”

  衙役取来了“神仙倒”,包公给俩神仙满上,殷勤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俩神仙便浑身瘫软无力,倒了下去。原来,包公在酒里放了麻药,二人喝了之后失去了神力。包公见麻药已经发作,于是抓紧时机审案。

  包公把惊堂木使劲一拍:“关羽、二郎神,你俩擅离职守,来此为何,从实道来,本堂还你一个公道……”

  两个人各说各有理,争吵不休,并扬言如审案不公,就砸了开封府。包公气得一拍桌子:“呔!你们枉为神仙,因为些许蝇头小利大打出手,把尘世搞得乌烟瘴气,不思改过,还要威胁本官。来人!抬上龙头铡来,把这两个全给我铡了!”

  还没等他们酒醒,就听“咔嚓”“咔嚓”,二人都被铡了。

  讲到这里,小周将扇子一收,醒木一拍:“本书到此结束。”

  众人还意犹未尽呢,却听结束了,于是便挑刺说:“哎哎哎,你讲得不对吧,二郎神是上古时候的人,关公是三国时期的人,而包公是宋朝人,他们都不是一个朝代,包公怎么可以把他俩给铡了呢?”

  小周回答:“你们难道不了解包公?他铁面无情,谁不对就铡谁,还管是哪个朝代!”

  包拯少年的故事 篇8

  包拯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包拯称她为嫂娘。

  包拯考中进士要到外地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同吃,嫂嫂没答应。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鱼的另一面给吃了。

  第二天,嫂嫂问包拯昨天吃的两条鱼那条好吃些。“昨天那条鱼很好吃。”包拯说。嫂嫂一听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给你做了两条,你怎么能说只吃了一条了呢?”包拯见嫂嫂发火了,连声又说:“请嫂娘息怒,我记错了!嫂娘息怒,我记错了,昨天是吃了两条鱼。”

  嫂娘听了,知道包拯孝顺,不惹自己生气,但却严厉地对包拯说:“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给你吃了一条鱼!我一说两条,你为啥不敢坚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脸色就歪曲事实,不敢秉公执法,势必当的是昏官!”

  包拯听了嫂嫂一番话,方知昨天嫂嫂给自己吃鱼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说道:“嫂娘教诲,黑子我铭记在心,永不忘记!”

  后来,包拯为官果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包拯少年的故事 篇9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还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称为 ' 再生父母 ' 。现在仍然在上海地区上演的戏剧《陈州放粮》就是根据这件事编写而成的,并非凭空设想。

  包拯少年的故事 篇10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小时候,读书非常用功,喜欢动脑筋想问题。

  一天早上,姐姐煮了几个鸡蛋,先和妹妹分着吃了一个。然后,姐姐故意对小包拯说:“你常说自己长大后要做一个会审案的人,今天考考你。刚才我煮的鸡蛋少了一个,你说是谁吃了呢?”

  包拯把全家八个人都请到大厅里,围着桌子坐下来。他提来一壶清水,又拿来八只碗。他叫每个人喝一口水,在嘴里漱一下,再吐进碗里。当姐姐漱口时,包拯看见她吐出来的`水里有一点点蛋黄渣。包拯想了想,要其他人继续漱口。最后轮到妹妹漱口了,只见她吐出的水里也有蛋黄渣。包拯走到妹妹身边,笑笑说:“这个蛋是你和姐姐分吃了,对吗?”

  大家称赞小包拯真聪明。

【包拯少年的故事】相关文章:

并不黑的包拯的故事11-24

古代名人故事:包拯的故事11-29

包拯分铜钱的名人故事01-17

包拯分铜钱名人故事08-24

历史名人故事:包拯分铜钱12-11

包拯笑话11-04

包拯的笑话11-06

包拯笑话系列05-05

包拯笑话大全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