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毕加索

时间:2022-09-27 14:42:59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名人故事:毕加索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名人故事:毕加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故事:毕加索 篇1

  一、始终充满好奇心的毕加索

  毕加索去世的时候是91岁。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一般说来,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蓬勃,从不满足。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愿冒失败的风险。而毕加索90岁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运用他的艺术材料展现他的艺术风格。

  大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年岁的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着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因而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不同风格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面对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他追求着一种权力,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他一生始终抱着对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轻时一样。

  二、毕加索的画——格尔尼卡

  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面对痛彻心扉的人间惨剧,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反应,格尔尼卡被法西斯空军轰炸,就是给了艺术家们一道无声的考题。有没有慈悲的情怀,就是能不能触动心灵创作的前提。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消息传来,毕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尔尼卡被轰炸为题材,依他所想来为西班牙馆作画,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彻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艺术的创作者,是必须悟透艺术真谛的。就像中国漫画家丰子恺所说的: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

  《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曾发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国军人来此参观,毕加索发给他们每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名军官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三、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

  音乐家鲁宾斯坦经常到好友画家毕加索的画室看他画画。一次,鲁宾斯坦在好几个月内看到毕加索不断地在画同样的东西。背景是阳台的铁栏杆,近景是一张桌子、一瓶葡萄酒、一把吉他。

  当毕加索画了将近五十幅同样的作品后,鲁宾斯坦不耐烦地问:“每天都描绘同样的静物,难道你不厌倦吗?"

  毕加索反问道:“你不觉得自己在说废话?难道你不知道,每一分钟都是不同的我,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每天虽然看同一瓶酒,但我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个性,看到不同的酒瓶,不一样的桌子,不同的世界里的不同的生命!在我的眼睛里,这一切都是不同的。”从此以后,鲁宾斯坦在重复弹一首歌时,皆可弹出不同的韵味。

  名人故事:毕加索 篇2

  一次有画家拿画来给毕加索看,那是一些素描。毕加索开始一张张地看它们,近看,远看,必要时就戴上眼镜看细部。那样子仿佛他过去从来没见过什么是素描似的。他的眼睛从未离开过它们,他把一切置之度外,完全沉浸在他在看的东西上,这样出格的好奇心,这样专注的能力,让每个见到的人都很吃惊。

  毕加索说:“人们通常没法集中注意力,因此会错过很多东西。而集中注意力,是塞尚成为塞尚的原因。当塞尚在一棵树跟前时,他会非常入神地看他眼前的东西。他盯着它,活像一个狩猎者盯着自己的猎物……通常一个画家就是这样子。”毕加索能这么评价塞尚,是因为他一样知道怎么集中注意力。

  一天某青年来找毕加索,带来一张塞尚的画,要请毕加索鉴定。毕加索仔细地看了画之后告诉他,这是张不错的风景画,但不是塞尚的真迹。青年坚持说,这画是从塞尚画室中得到的,所以不可能不是真迹。毕加索开始生气了:“你可以一千次是对的,你也可以给我提供一千个证据,但这依然不是塞尚的真迹。”

  青年走后,毕加索还在唠叨这事:“好像我不知道谁是塞尚!他是我的,我唯一的大师!你们难道不知道我看过他的画?我花过很多年研究它们。塞尚!他对于我们是父亲一般的人物,他是我们的保护者般的人物。”

  毕加索对塞尚作品的仔细观看,让他对其作品熟悉到这种程度:住在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斯坦因一直遗憾她和弟弟分家时,有一幅塞尚的苹果静物没有留下来。毕加索听到了对她说:“不必遗憾,我来画一张给你。”1914年的圣诞节,毕加索带给她一幅静物画,完全是塞尚那幅作品的精确复制。凡是毕加索看过的画,他都会过目不忘,因为他看得出奇的专注。

  名人故事:毕加索 篇3

  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画家,他的绘画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据说,他曾将自己的一幅绘画草稿丢进废纸篓里,然后被佣人倒进了外面的垃圾桶里。最后,这张皱巴巴的绘画草稿被一个流浪汉捡到了。这个流浪汉将这张皱巴巴的草稿画卖了,从此,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

  晚年的毕加索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专心作画,很少外出参加活动,更是拒绝媒体的任何采访。

  在他居住的不远处,有一所小学。学校里,有一个绘画课外兴趣学习小组。许多小学生下午放学后,就会来到绿荫荫的草坪处学画画。小学生们画素描、画静物、画人像,都非常认真、仔细。

  每当到了这个时候,毕加索就会不声不响地来到这些孩子们中间,弯下腰,看孩子们画画。毕加索看得非常认真、仔细,他的眼睛常常放出兴奋的光芒。孩子们谁也不知道,这个干瘪、枯瘦的老头是谁,不过,孩子们发现每天这个老头都会来看他们画画,感到很新奇,于是,他们画得更加认真、仔细了。

  看完孩子们画画,毕加索回到家,马上在画室里开始作画。不过,在他的画作中,不经意间,还留有着刚刚看过那些孩子画画的痕迹。晚年的毕加索,他的许多绘画作品都是反映小朋友的生活。他的一幅《拿烟斗的小男孩》竟被拍卖到5000万美元,创下纪录。

  小学生凯特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他看到毕加索每天都来看他们画画,感到很有趣。于是,他就将自己身边的一个小凳子搬给毕加索坐。毕加索爱怜地抚摸着凯特的头,然后坐在凯特身边看他画画。

  就这样一来二去,俩人成了好朋友。凯特常常将他画的画送给毕加索,毕加索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仿佛如获至宝。凯特看到毕加索这么喜欢画画,就对毕加索说:“老爷爷,您这么喜欢画画,那么我教您吧?”

  毕加索听了,高兴地回答道:“那太好啦,谢谢您收下我这个小学生,我真的很幸福。”

  小凯特听了,脸上露出幸福和自豪的神色。

  一天,凯特妈妈来学校接凯特回家。小凯特欢快地跑到妈妈身边,他指着一旁的毕加索,对妈妈说:“妈妈,这个老爷爷也喜欢画画,我已经收下他当我的学生了。”

  凯特妈妈的脸一下红了,她对毕加索说:“老先生,您千万别见怪,小孩子不懂事,他自己还没画出成绩来,哪能收您当学生呢?”

  毕加索却认真地说道:“不,小凯特很有绘画天赋,他能收下我当他的学生,我感到很荣幸。”

  不久后,学校为小凯特他们的绘画作品举办了画展,画展吸引了许多家长和附近居民来观看,毕加索也来了。他在孩子们的画展前流连忘返,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

  当地报社记者比尔伯里也来了。他在小朋友的画展上,惊讶地发现大名鼎鼎的画家毕加索也来到现场观看,只见他还不时地在自己的速写本上记录着什么。比尔伯里感到十分不可思议,于是,就走上前去问毕加索:“毕加索先生,这些小学生举办的画展,您怎么也来看呀?”

  毕加索不无感慨地说道:“这些小学生真是绘画的天才啊!当我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但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才学会画得像他们一样!”

  毕加索的一番话,让比尔伯里沉思良久。过了好一会儿,比尔伯里又疑惑地问道:“好多画家活着的时候,画是卖不到钱的,只有死了以后才可以卖很多钱。您的画为什么能卖出这么大的价钱?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毕加索听了,不加思索地回答:“终生向儿童学习,这就是我成功的秘诀!”

  毕加索的一番话,给比尔伯里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思考。随后,比尔伯里在法国《费加罗报》上撰文,题目是《终生向儿童学习:毕加索成功的秘诀》。

  比尔伯里在文章中最后写道:“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未泯的心,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善、发现生活中的真。毕加索成功的秘诀,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金子般的童心。让我们心怀感动,并充满深深的敬畏。”

  名人故事:毕加索 篇4

  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画家,在世界画坛享有崇高的声誉。

  晚年的毕加索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专心作画。他很少外出参加活动,更拒绝媒体的任何采访。

  在他住所的不远处,有一所小学的学生们经常到这里来学画画。小学生们画风景、静物和肖像,画得非常认真、仔细。每当这个时候,毕加索就会不声不响地来到这些孩子们中间,弯下腰,看孩子们画画。孩子们谁也不知道这个枯瘦的老头是谁,不过,孩子们发现这个老头每天都来看他们画画,好奇的同时,画得也更认真、更仔细了。

  看完孩子们的画,毕加索就会马上回家在画室里开始作画。

  小学生凯特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他看到毕加索每天都来看他们画画,感到很有趣。于是,他就将自己身边的一个小凳子搬给毕加索坐。就这样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好朋友。凯特见毕加索这么喜欢看大家画画,便将自己的画作送给了毕加索,毕加索拿着画,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如获至宝。凯特见毕加索这么高兴,便说:“老爷爷,您这么喜欢画画,那么我教您吧。”毕加索一听,更高兴了:“那太好啦,谢谢您收下我这个学生,我真的很幸福。”

  一天放学时,凯特的妈妈来学校接他回家。小凯特欢快地跑到妈妈身边,指着一旁的毕加索说:“妈妈,这个老爷爷也喜欢画画,我已经收下他当我的学生了。”凯特妈妈的脸一下子红了,她对毕加索说:“老先生,您千万别见怪,小孩子不懂事,他自己还没画出成绩来,哪能收您当学生呢?”毕加索却认真地说道:“不,小凯特画得很好,他很有绘画天赋,他能收下我当他的学生,我感到很荣幸。”

  学校为小凯特他们举办了画展。画展吸引了许多家长和附近居民来观看,毕加索也来了。一位名叫比尔伯里的记者在观众群里发现了毕加索,感到十分不可思议,走上前去问他:“毕加索先生,这是为小学生举办的画展,您怎么也来啦?”

  毕加索不无感慨地说道:“这些小学生真是绘画的天才啊!当我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但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才学会画得像他们一样!”

  毕加索的一番话,让比尔伯里沉思良久。过了好一会儿,比尔伯里又疑惑地问道:“您的成就这么大,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毕加索听了,不假思索地回答:“终生向儿童学习,这就是我成功的秘诀!”

  名人故事:毕加索 篇5

  毕加索出生于1881年,卒于1973年。作为一个画家,他画风多变,数量充沛,在20世纪旁出无人。

  1904年,他才二十出头,只身来到艺术之都巴黎。年轻的他发脚不齐,头发油亮可鉴。他很严肃,但微微翘起的嘴角更多的是笑意。他的眼神里蓄满生命的汁水,他还是一株青绿的嫩芽,未经风雨,整装待发,对人世有好奇,对人生有自信。

  到了1917年,毕加索已过而立之年,他已经开始探索立体主义,并小有成就,举办过一两次画展。他端正地坐在蒙有窗帘的室内,衣冠楚楚,发线泾渭分明,梳理得妥妥帖帖。他的标志性的大鼻子闪闪发亮,盘踞在脸中央,象征着他试图融入社会人生却不很顺利。每一个人都需要调整适应,才能与社会人生相安无事,天才绝世如毕加索也不例外。他的嘴唇因爱情更加柔软多情,嘴巴略张,似乎有表达的.冲动,也好像还有动摇——因为他对未来有了期许,而未来并不确定。十多年前,他不会动摇,因为任何可能都是未来,反而无所谓。他的眼神是一潭绿阴覆盖之下的水面,轻微地慌张摇动,思索,探寻,也等待安慰与鼓励。

  最后一张肖像摄于他的晚年,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的。他老了,秃了头,额头和面颊上有深深的皱纹,但他从未如此迷人过。他的眼睛陷得更深,但强烈聚光,直视人心。他已看得太多。他的嘴角较壮年有些许干瘪,但坚定地抿住。他已表达太多。如今的他不轻易发言,因为他太熟悉社会,一说,就是至理名言。即使是他的大鼻子,也因个性鲜明的目光和嘴角,突兀的轮廓神奇地改善了。他的脸是和谐的。

  他想做的已经做了,他的心是平和的。他甚至恢复了儿时的顽皮,他说:“你们期望我告诉你们什么是艺术。如果我知道,我将据为己有。”

  ——这多像每一位凡夫俗子的人生演义啊。年轻时自信快乐,中年妥协而获得成就,晚年则可从心所欲,东方的孔子几千年前就曾总结过的人生规律。即使为毕加索,也不过是这样的人生轨迹,想来让人心灰意懒,又不免在阳光里伸个懒腰,不管怎样生活,都很好,都很好。

  名人故事:毕加索 篇6

  毕加索的艺术人生无比辉煌,他在92岁辞世时,留下了近4万幅画作、数幢豪宅和巨额现金。据测算,其遗产总值达到了395亿元人民币。同样是画家,为什么凡·高等人终生贫困潦倒,毕加索却如此富有?原来,毕加索不仅是一位绘画天才,也是一位营销天才。

  毕加索每次出售他的画之前,都会先办画展,然后召集大批熟识的画商来听他讲“故事”,讲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讲和作品相关的故事。

  一幅画想要卖得好,先要画得好。可假如仅仅只是一幅画,恐怕没人愿意为它付出高价。因为人们更感兴趣的是这幅画背后的故事。有了这个兴趣,故事就值钱了,故事里的画也就值钱了。这是一种产品“货币化”的过程,很多人不明就里,毕加索却深谙此道。如今,价格昂贵的产品无不具有生动的品牌故事,而且这些品牌故事每天还在被标新立异地演绎着。

  毕加索还很有品牌意识。在他出名之后,即使购买很小件的生活用品也喜欢用支票付款。因为他认为,店主与其拿着支票去银行兑换那么小额的一点儿现金,倒不如将这张有着毕加索亲笔签名的支票当作艺术品收藏起来,至少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纪念品,说不定以后还能升值。而支票不兑换,毕加索就相当于没花钱。于是,为了不花钱也能购物,毕加索就经常用支票结账,这其实相当于现在的名人“刷脸”。而“刷脸”越频繁,其知名度自然越高,其作品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

  此外,毕加索深谙品牌溢价的盈利模式。法国波尔多有一座著名酒庄以出产高级葡萄酒享誉世界,自1945年以来,庄主每年都会邀请绘画大师为其设计酒标,这些绘画大师中就有毕加索。然而毕加索并没要酒庄付他设计费,而是接收了一批葡萄酒作为稿酬。毕加索认为,这批酒贴上了自己设计的酒标之后,其价值必定会飙升——事实的确如此,这一年的酒质一般,却拍出了7万英镑的天价,全在于其酒标。可见毕加索是一个有远见的理财高手。

  与穷困潦倒的凡·高不同,毕加索玩转了社交商业。毕加索的全名翻译成汉字长达98字,连他自己也未必记得住。这来自他家乡的风俗:毕加索家乡的人在起名时,除了会把祖先的名字加进去外,还爱把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亲友的名字加进去,其真实目的是想拉近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在他们看来,构建靠得住的人际关系无比重要。毕加索一生顺遂,与他生来就具备良好的社交天赋和商业头脑不无关系。毕竟,会画画的人不少,能把每幅画卖出去的人却不多。

  正因为毕加索不是那种一辈子只会默默作画的画家,而是会讲故事的营销达人,所以他与一般画家的际遇有着天壤之别。毕加索曾说:“我画的不是事物的表象,而是不能用肉眼看出的本质。”从经济角度来看,毕加索确实看透了艺术营销的本质: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吸引顾客、扩展产品价值。

【名人故事:毕加索】相关文章:

名人故事:毕加索的三幅肖像01-15

关于毕加索的故事12-07

毕加索的厨娘(曼斯介妮)学画的故事05-01

毕加索经典语录09-15

绘画大师--毕加索10-29

经典名人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素材04-12

名人教子的名人故事01-05

画家毕加索励志故事:成功人士的减法人生09-08

经典名人故事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