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故事

时间:2022-11-09 18:00:45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关于三毛的故事

  三毛,本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旅行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毛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三毛的故事

  三毛的故事1

  三毛自学成才

  1948年底,举家迁居台湾。童年的三毛并未立志当一名作家,却喜爱美术,她幻想将来成为一位画家的妻子。

  三毛小时曾读过一本《三毛流浪记》,对她影响很大,从此便沉迷于书海之中了,疯狂地爱上了文学。长大后开始写作,她不署名陈平,而以“三毛”为笔名,作为纪念。读小学、中学时,三毛的文章写得不错。在小学时,她便开始给报刊投稿了,参加学校讲演的稿子都是她亲笔写的。在初中,她还学过写诗。

  三毛早年的人生道路是崎岖坎坷的。就读于台北某女中时,三毛对数学不感兴趣,成绩很差,老师则以此嘲讽她,好强的三毛为不受歧视,发奋用功,终于获得了好成绩。但这位老师却误为“作弊”,竟在她脸上画圈,叫她绕跑道跑,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巨大的创伤。她忍无可忍,只好逃学。她父亲得知此事后,并未责怪她,而是让她休学。

  从13岁到20岁整整7年的时间里,三毛都是在家自学的。她的父亲陈嗣庆是一位律师,母亲终进兰也有很好的文学修养,都耐心教导她。回忆往事,三毛说:“不是妈妈的熏陶,我写不出来这许多文章。”在那段不短的岁月里,三毛用功读书,孜孜不倦。她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看《红楼梦》、《水浒》……,学绘画,弹钢琴,还学会了英、日、法、德文,尤为出色的是西班牙文学。

  20岁那年,三毛的好友鼓励她进大学求知。在得到台湾中国文化学院院长张其昀的允诺后,三毛进该校深造。最初她学的是哲学,两年后转入新闻系。在大学读书时,她的老师读了三毛写过的一篇3万多字的文章后感动得哭了,认为三毛是他的学生中“最有才华”的一位。

  三毛出版过10多本著作,大都是散文集,其中有《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送你一匹马》、《倾城》、《我的宝贝》等。三毛还译有《兰屿之歌》、《娃娃看天下》等书。后者是1000页的西班牙漫画书。为译此书,三毛与丈夫荷西曾历时8个月,每天晚上不看电视,将门锁上,工作到深夜。

  三毛满怀激情地把漫游世界的所见所闻,挥笔成篇。她写的多是真实的事情,自称其作品“几乎全是传记文学式”的。她还说过,“我并不是作家,只是一个生活的记录者。”她的作品自成风格,生活气息浓厚,感情真挚。有人评论她的作品风格是“朴实、自然、坦率、真情”。

  70年代中期,三毛的作品在台湾极为畅销,一度出现过“三毛热”。有人说,三毛在台湾文坛掀起了撒哈拉沙漠的风暴,让喜爱她的读者噙着泪水,带着微笑,注视着她的足迹,从沙漠到海岛,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1986年她还被评为“台湾最畅销书十作家之一”。

  一位台湾作家指出,三毛的文笔清新通俗,具有强烈的个性,这可能是她的作品特别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一位台湾心理学教授分析说,三毛将南美洲描写得那么好,事实上那儿却是战火连天,充满人间的苦闷。现实生活既然有这么多的苦闷、束缚,尤其年轻人,面对着现有制度下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家多么希望在精神上暂时舒放自由一些,逃避到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恨,到处充满爱的世界。这也许是三毛文章受欢迎的原因。

  三毛的作品创作特点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到她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如在《哑奴》中,三毛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活在深重苦难之中毫无人身自由,却又充满了爱和智慧的黑人奴隶形象。

  三毛在文章中对人物和景物进行了大量的白描。她总是写原生态的自然本色,不加以任何人为的雕琢。三毛刻画的人物也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和语言进行白描来再现真实的人物形象的。三毛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表现出人物多方面矛盾统一的性格,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毛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她的文字里总是流露着女性的柔美和细腻。《沙漠中的饭店》是记述她和外国丈夫荷西吃中国菜的乐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没有成为他们和谐生活的障碍,相反却成为这对柴米夫妻快乐的源泉。《结婚记》则记录了她在沙漠中与荷西仓促结婚的戏剧性过程,种种滑稽可笑与庄严的结婚仪式交织在一起。

  三毛的故事2

  1943年三毛在重庆出生,父亲陈嗣庆,是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母亲缪进兰,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在父母二人的影响下,小时候的三毛便生长在一片书香中。三毛南京的家里有一间书房,一面是窗户,其余三面全是书,别的孩子都喜欢在外面玩耍,她只对房里的书籍着迷。

  三毛在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被送去学插花、钢琴、国画,和名家黄君璧学习山水,向邵幼轩学习花鸟,并跟随顾福生学习素描与水彩。

  在《读书只为自己高兴》中,她写到:

  “我喜欢,将读书当作永远的追求,甘心情愿将余生的岁月,交给书本。如果因为看书隐居,而丧失了一般酬答的朋友,同时显得不通人情,失却了礼貌,那也无可奈何,而且不悔。”

  她的敏感聪慧,带着她洞悉生活的灵感,也让她学会深爱着,关于美好的一切。知名漫画家张乐平笔下流浪的孤儿三毛,给了她相应的精神寄托,她便取笔名为“三毛”,愿自己能如孤儿三毛那样,流浪一生,历尽苦难,仍愿坚信人间光明。

  辗转流浪的三毛,变得外放而热情,她细腻丰富,简单却率真的性格,更容易结交朋友。喜欢武侠小说,她能与古龙、金庸无话不谈,喜欢言情小说,琼瑶成了她的闺中密友,喜欢写作,白先勇、贾平凹等等当代作家,都被她收入好友圈。

  今天是三毛离开的第30个年头,在她身后留下的是仍是很多追忆她的读者和亲朋挚友。她的文字旷达而朴实,她的作品潇洒而纯粹。时至今日,由她作词的《橄榄树》还在传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在中国,当提到西班牙的时候,除了足球与斗牛会出现第三个答案,那就是三毛。很多人因为三毛钟情于西班牙,甚至大学选择西班牙语作为专业。谈到三毛,首先让人回味的就是她的爱情故事。三毛和丈夫荷西的传奇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1967年,年仅24岁的三毛孤身前往西班牙马德里文哲学院求学。那年的圣诞节夜晚,她邂逅了英俊潇洒的荷西。头戴一顶法国帽的荷西在三毛居住的公寓楼下向她送出了节日礼物和祝福。两人相识后,荷西便经常约三毛外出散步、聊天。

  一次约会时,荷西认真地看着三毛的眼睛说:“Echo,你再等我六年,我读大学四年,服兵役两年,等六年一过我就娶你,好吗?”那时,荷西尚在念高三。看着这个英俊可爱的小弟弟,三毛笑了,她回答道:“好啊,既然这样,我们就疏远一点,不要常常见面好了。”

  那次分别以后,两人信守承诺,再也没有联系过。1970年,回到中国台湾,受张其昀邀聘在中国文化大学德文系、哲学系任教。1972年,三毛认识了一位德国教师并与之相爱,一年后,她答应了德国教师的求婚,一天他们一起去订制结婚的名片,结果当天晚上,德国教师却心脏病突发猝死,之后三毛伤心欲绝,再度远走西班牙。

  再次回到西班牙以后,她内心的伤痛仍未消失。一天,三毛刚刚回到公寓,就接到朋友的电话,说有急事,请她立马赶过去。三毛放下电话,一路飞驰赶往朋友那里,而她的朋友却神神秘秘地把三毛带进一个房间,让她闭上眼睛,随后就关上门悄悄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房门开了,一对温暖有力的手臂从三毛身后将她环了起来,紧接着,他把她抱起来,开心地打转,等三毛睁开眼睛后,才发现对方是一个长得十分高大、留着满脸胡子的西班牙青年,他正是六年以后的荷西。

  房间的四壁上,挂满了三毛的放大照片,而三毛知道,她从未寄过照片给荷西。那么,这些照片是哪里来的?原来是荷西的一些“偷拍”,想到这个苦恋她的西班牙少年,为她的青春留下那么多美好的记忆,三毛感动得流下眼泪。她在心里暗暗说道:“这一辈子,我只嫁给他!”

  三毛曾说:“人生一世,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二十四小时的叠加,在这样宝贵的光阴里,我必须明白自己的选择。”

  1973年,三毛邀请荷西一起前往西属撒哈拉沙漠。一年后,与荷西在沙漠小镇阿尤恩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真实质朴地讲述婚后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在撒哈拉的见闻。爱情与琐碎、日常与冒险,三毛的文字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三毛与荷西刚到撒哈拉沙漠中的小家时,两个房间比现在的毛坯房还简陋。大的有20平米左右,小的只能放下一张床。“厨房有一个污黄色裂了的水管,还有一个水泥砌的平台。水泥地高低不平,没涂石灰的墙,接缝处裸露着水泥。灯泡上停满了密密麻麻的苍蝇,墙的左角上有个缺口,不断的往里灌风。”

  虽然有些失望,三毛还是认真告诉荷西:“很好,我喜欢,真的,我们慢慢来布置。”

  当天他们就去镇上置办了一些日常用品,回家的路上就地取材,把别人不要的木箱捡回当沙发。桌子铺上白布,放着母亲寄来的细竹廉卷,墙上贴着中国书法,挂着棉纸糊灯罩,还有陶土的茶具,朋友寄来的书籍。给书架涂上了油漆,捡深绿色的大水瓶,插上野地荆棘。把汽水瓶用油漆涂上印第安风格的图案。把捡来的骆驼头骨摆在书架上做装饰。又让荷西做了一盏风灯。

  在《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中,三毛写到:对于复杂的生活,人们怨天怨地,却不肯简化。心为形役也是自然,哪一种形又使人的心被役得更自由呢?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往往找到一个美丽的代名词,叫做“深刻”。

  三毛的爱情是人们理想中的爱情,这是一种真实的浪漫,不仅仅建立在虚妄之中,而是根植于日常的生活。精神富足的平淡日子,男人和女人那牵着的手只要不松开,世界就充满了可能。

  1979年的9月30日,荷西在加那利群岛的拉帕玛因潜水作业意外身亡。荷西的死结束了三毛的爱情童话,也从此让这一段爱情故事得到升华。《万水千山走遍》是她在荷西去世后写的一个集子。

  在创作《万水千山走遍》这本书的时候,三毛的丈夫荷西已经去世2年多了,但她还没有完全从伤痛里走出来,即使是微笑着,也能看得到眼角的泪光。岁月的长河浩渺,没有人知道我们的身边曾经发生过什么,也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三毛将对荷西的思念融进了文字里,用微笑遮掩自己的悲伤。她以为自己能够走遍这万水千山,能够走出这段黑暗,然而,深深爱过,又怎能忘记?

  在《万水千山走遍》一书中,她描写了她在拉美诸国的故事,其间有磅礴的马丘比丘,有连绵下雨的墨西哥,有狂野的阿根廷,有厄瓜多尔稀薄而凉如薄荷的空气,有雨林,有山丘,更有她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就似她在书中扉页上写的一样:“我来到你岸上时原是一个陌生人,住在你房子里时原是一个旅客,而今我离开你的门时却是一个朋友了。”

  作家贾平凹曾与三毛通信,约定在西安碰面。三毛的突然离世,两人再无机会见面,对贾平凹来说是莫大的遗憾。

  1991年的元旦三毛在给贾平凹的信中写道:“现在时刻是西元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清晨两点。下雨了。感谢您的这枝笔,带给读者如我,许多个不睡的夜。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与您的文笔最有感应,看到后来,看成了某种孤寂。一生酷爱读书,是个读书的人,只可惜很少有朋友能够讲讲这方面的心得。读您的书,内心寂寞尤甚,没有功力的人看您的书,要看走样的。”

  贾平凹在《哭三毛》一文中写到,“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像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祈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喜欢三毛的读者大概每隔几年,都会重读一遍三毛的作品。每一次,都会读出了不同的层次、态度、想法、感悟。她作品的脉络,是有纵向自我体系的,并且看似简单朴实的文字背后,颇有深意。

  三毛给大家最多的印象是浪漫的,而她的一生又不仅仅只是“浪漫”。三毛是自由的。她的旅行文学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关于“流浪”的世界,在此过程中促使人们展望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在那些潇洒的笔触背后,那些超前的行为思想语言,都像是与今天的人们的隔空对话,当下的很多人都想活出像她一样的自由灵魂。

【三毛的故事】相关文章:

三毛的励志故事12-08

名人三毛的故事11-24

名人故事:三毛的成长故事10-24

关于三毛的名人故事12-08

三毛与席慕蓉的读书故事05-01

名人故事写作素材:三毛12-16

三毛那些年的名人故事10-11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经典语录09-16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情感语录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