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读书名言的感想

发布时间:2017-04-16 编辑:admin

  

  一是与家人共读书,分享读书的收获,一同感悟成长的快乐。前段时间,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莎莉文老师有心、用心教育海伦的事迹深深打动,并将这本书推荐给儿子。儿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海伦的精神对小家伙的触动很大,经常让我配合他模仿书中海伦的行事方式,说得最多的是“不可思议,难以置信”。读完后,我问他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他答:“海伦做事坚持不懈的精神。”小小年纪就能将主题提炼得如此精到,我始料未及。伴着孩子的成长,那些卡通的小部头已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视野。做为母亲,如何找到更适合男孩子的书,更能迎合“皮小子”的兴趣,如何让读书引领孩子的成长,我费了不少心思。首先从柯南道尔的《福尔斯探案全集》到充满童真童趣的《舒克贝塔历险记》等郑渊洁童话系列丛书,《爱的教育》、《小王子》及美国作家怀特的《夏洛的网》、《精灵鼠小弟》等。不仅孩子读,我和爱人也乐读,对成人的心灵也是一次洗礼。其次是一些经典书籍:《三国演义》、《水浒传》,爱人也是这两部书的书迷,父子俩经常阅,百看不厌,对其中的人物津津乐道。后来我又尝试给孩子买了金庸的《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全家人一起读,其中的张无忌、金毛狮王谢逊、杨过、小龙女是我们经常谈论的对象,金庸的语言功底深厚,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这些阅读对孩子的写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瞧瞧在作文中写到:做数学题都是“过五关斩六将”;一次期中卷写的考场作文《一个爱帮助同学的人》,单看副标题:第一个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第二个为:“舍‘生’取义,损己利人”。我觉得读书,必须有交流,这样才会有思想碰撞,更能汲取书中的精华。有段时间读季羡林的散文,我们经常,读到精彩处,我们仨就一起研究。其中的一篇《母与子》中,写到一位农村的老母亲,刻画得特别逼真:干皱的面纹,霜白的乱发,眼睛镶着红肿的边,嘴瘪了进去,她就用这瘪了进去的嘴一凹一凹地絮絮地说着话……我和爱人不约而同:季羡林的描写太有形了,尤其是这个“瘪”字与这“一凹一凹”。后来,儿子过年回老家,跟我说:“妈妈,我见着活的了。”也许孩子的成长就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眼见儿子学业健康成长,小小年纪有着独立的思想、见解,内心总是在欢欣鼓舞着,感谢局机关读书的大环境,以及这两年对全县教师读书的团队引领,让每一位教育者肩上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惠及孩子和社会。

  二是读书让我的工作得心应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电教工作的这些年,我经历了农村中小学“普实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仪器更新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全县百余所项目学校留下了我们电教人辛勤的足迹。这些工程的实施,让我时时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应用,服务教学,让工程取得最大的效益,成了电教工作者最大的心愿。阅读《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手册》、《现代远程教育指导用书》、《中国电化教育》、 “两报三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网以及课件制作的相关专业网站等是我每日的必修课,极大地丰厚了我的专业理论素养,让我在日常工作中游刃有余。到基层学校调研,我留心观察每一处学校,将电教、实验教学调研情况,形成材料,及时反馈,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几年前,一位初中学数学教师曾问我:“你们电教站开展什么业务?”我说:“电化教学与实验教学。”她问:“电化教学是干什么的?”我心想:真个老土,从事教育十余年,连电教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我跟她开玩笑:“你知道教研吧,如果教研是主线,那么电教算是辅助线吧。你想参加教研活动,这条辅助线添不好,你就逊色多了。”我这一说,把她讲得一头雾水,大觉得这条“辅助线”还真能在教学上帮到她,眼睛一亮:“快跟我讲讲,怎么添,如何用?”我给她介绍了关于电化教学的几本书籍及相关学习网站。她追问:“要想参加电教活动,如何做得更好?我说:“首先做足功课,日常教学中用普通话,这条‘辅助线’要亲自动手添,研读教材,整合资源,要斟酌,用到恰到‘火候’,让你们教研组的人听评课。用后,写教学反思,形成论文。然后让你的课、课件和论文来电教站参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位教师的参评课荣获山东省电教优质课一等奖。这位教师感慨地跟我说:“多亏了你的书和指点迷津,正是这条小小的“辅助线”成就了我,为我的课堂注入了活力。如今你这条‘辅助线’成了高效课堂的助推器,伴随我县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电子备课、网络教研、远程研修,优质课堂必不可缺,我也成了电教研名副其实的主力军了。”这个鲜活的小例子,让我懂得电教研究员应该给予基层教师的是什么,也更认清了自己肩负的使命。

  三是读书怡情。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能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她让浮的心变得平和,孤寂的心变得豁达,沉睡的心变得睿智。让我们一同畅游书中,去感悟智慧的光泽!

名言网©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