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感悟

时间:2022-04-11 19:24:05 人生感悟 我要投稿

艺术人生感悟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常会积累了不少感悟和见解,在这个时候,不妨试试写篇感悟的文章,便于记忆。那么,到底应该要怎样去写感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艺术人生感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人生感悟

  艺术人生感悟 篇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从来是和人生联在一起的,它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美的体验。所以,中国人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品味有境界,非得一种艺术化的生活不可。而这种艺术化并非仅仅指诗琴书画之类,而是美对生活的全面浸透。对中国人来说,生活中的...切都是艺术,从饮食男女到种花、养草、打拳、散步、钓鱼、解牛,等等,艺术无处不在,无处没有艺术。

  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美学,而不是哲学。哲学也是为了追求美。

  艺术人生最基本的快乐就是赏心悦目。这种人总是用一种艺术眼光来看待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种细节的,即使对于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他们也会带着一种新鲜的、痴迷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欣赏它们,一点也不感到乏味。他们的幸福就在于,能够在所有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追求一种艺术感觉,比如早晨起来悠然自得地散步,不慌不忙地看报,从容不迫地开始工作;或者在小院子里踱踱步,欣赏房间里的某一个小摆设、小物件;或者和朋友坐在一起聊聊天,凭一时酒兴慷慨激扬一阵;或者坐在海边观赏日落,登上山峰迎接日出——这一切都是一种艺术享受,是人生无穷无尽的快乐之源。

  就此来说,人生的艺术也就是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这中间就有一个艺术的"内化"和"外化"问题。所谓"内化"也就是艺术的心灵化,通过各种美的熏陶、美的教育和艺术训练,逐渐培养成一种爱美之心,具有艺术格调、修养和眼光,也就是说,人成了艺术的人。所谓艺术的"外化",就是用一种艺术的眼光、品味和修养,去发现、感觉和体验生活的过程。这二者是互相联系着的,有了二者的统一,才有了艺术的人生。

  艺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物我统一,当事人沉迷在一种忘我神秘的境界之中,犹如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神遇而不以目视,体会到一种与对象融为一体的感觉。

  艺术人生讲究闲情、灵性,但是更讲究品味,而品味就是通过饮食、庭园、内部装饰、举止言谈、品茶喝酒、交友读书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品味之中当然有鉴识的高低,智慧的大小,灵性的敏晦,格调的雅俗;但是,这似乎是另一范围内的问题了。艺术人生关键在于自得其乐,并不在于别人如何评价。

  艺术人生感悟 篇2

  昨天晚上看了艺术人生。专门采访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从老到青,从过去到现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采访倪萍的时候。出场的时候,让每一个人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她是这样说的:过去我是个主持人,现在我是个演员,没有在座的观众,就没有我。听到这句话,我也不自觉想起社会上对倪萍的评价:老煽情。看到下面鼓掌观众的表情好像也在这样说。依次采访,到了倪萍。朱军说了专家评论词,大体是这样的:倪萍不是第一个荧幕上掉泪的,但是在荧幕上掉泪最多的。有人说她眼泪掉得太多了,有人说她煽情煽过了。但是,如果荧幕上没有倪萍,中国电视就少了一份真情的流露,倪萍让观众朋友们知道了,主持人也是人,也有感情。观众怀念倪萍,怀念真情实感的倪萍。接着,倪萍讲了自己在中央电视台的18年的生活。她说,她最怀念的`是1990年,那一年,她上了60台节目。中央电视台所有的文艺类的节目都让她上了。那个时候的她是辉煌的,她说当综艺大观重新选主持人的时候,她退缩了,她明白,总有退的时候,但当面对面面对时,别人告诉她已经内定了,周涛,她仍然觉得很残酷。当她从一个最重要的主持人的位置被挤到了不是重要的位置,甚至可有可无的位置,她选择了退出。一个40岁的人重新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那种恐慌和无助,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她解嘲说她是下岗再就业的典范。她说别人总说她煽情,而她最庆幸的是,自己没有被世态炎凉所麻木,她庆幸的是她有感情,有真情实感。这是一个真实的倪萍,当她的职业和她真正的性情能融入在一起,她就是成功了。抽问题的时候,不知道是导演安排的,还是巧合,她抽到了董卿的问题,而且是这样的问题:面对当年的辉煌,和现在的孤独寂寞,如何权衡自己的心情?董卿是当今的倪萍,取代了周涛,成为了中央电视台的大姐大,现在的她是辉煌的,可以,她也知道自己会有退幕的那一天。这个问题,除了倪萍能给她答案,估计别人都不可能给她了。倪萍的回答很让我感动,她说,她很羡慕董卿,羡慕她现在好得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在中央电视台综艺类节目最重要的位置。她说董卿作的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她说,只要有辉煌的那一刻,自己的努力都没有白干,就算现在再寂寞孤独,也值。倪萍哭了,董卿也流泪了,她找了到自己的答案。

  呵呵,和她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可是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现实生活。人要活得有精神,有支柱,人要活得有情感。人要活得有追求。

  艺术人生感悟 篇3

  艺术人生说的是从艺,人生艺术讲的是做人,若二者俱佳,用今天的话说叫德艺双馨。

  齐白石出身贫寒,11岁就开始打柴,放牛,拣粪,13岁就扶犁,插秧,收稻,但他并不放松学习,牛角挂书牛背睡。15岁时,家里送他学木匠,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木匠。朗绍君称它为孜孜不倦的追求者。

  他在做木匠的同时他兼雕花,雕花是细作,技术含量高,由木匠而雕花这本身就进了一步,而他的雕花又与众不同。他在自传中谈到雕刻生涯时说: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雕的人物,也无非是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一类东西。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桃梅李杏等果子,或牡丹芍药梅兰竹菊等花木我运用脑子里所想到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雕成之后,果然人人都夸奖说好。我高兴极了,益发大胆创造起来。齐白石的画,无一不闪烁思考和创造的光辉。如画一个蝙蝠,画一个大大的公鸡,高高的鸡冠,取名叫福大官高;画一条很长的鲇鱼,又画一条大鳜鱼,取名长年大贵。陈传席说:自明末清初的石涛、八大山人等画家之后,在传统基础上变化,面貌最新、影响最大的画家也当首推齐白石,至今无人能和他相比。

  白石老人让人敬佩的是他在五十七岁的年纪上,仍有衰年变法的勇气。别的画家早就急于守成了,守得门户严严紧紧的,他却背道而驰,一改娴熟的画风,去追求陌生的艺境。他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齐老说到做到,画风大变。他遗弃了传统文人画表达作者自身雅逸、清高的描绘对象,并反其道而行之,将被传统文人视为粗野的乡村瓜果菜蔬、蝈蝈、蝗虫乃至筢犁、锄头等等拿来入画。反雅为俗。有些画甚至不成章法,梅花蕊点在花瓣之外,叶筋越出了轮廓,丝瓜画得三尺多长,小鸡画成了一只脚,过去他用墨与草绿画叶子,晚年在纸上直泼花青。世人对他其时变法的画大惑不解,齐老的画怎么一下子换了一个面目,一时间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说齐老已经糊涂了,画得没有从前好了,而老人却泰然处之,执意变法,依旧在画案前寻寻觅觅,笔起墨倾,欣然忘食,画出了一大批好作品。

  再说做人,齐白石一生做人可以说是光明磊落,做得朴实。人到中年,他历时8年,五出五归,既有艺术上的长进,又有了较为丰厚的收入,他便专心求艺,西安有朋友荐他当宫廷内侍,他不去;在桂林,蔡锷要他教部队士兵作画,他也不从。今天看来,这些也许都是加官进爵的好机会,某些人会求之不得,可他却从不投机,专心作画。1909年至1917年在白石铺,他过着半农民半文人的乡居生活,无衣食之忧,不再东奔西跑,刻印卖画,他满足于落日呼牛见小村,稻粱熟后掩蓬门的山村生活。这就是他的理想,一个朴实的理想和一种简朴的生活要求。

  齐白石的人生没有什么磨难能压倒他,他一生颠沛流离,苦难不计其数,经历了父丧妻亡儿死的悲恸,经历了生活无着的艰辛,经历了遭人白眼的冷漠,但他均能坦然面对,矢志作画不移。画展上,有人说他功底浅,画作粗,他不与人理论,只是回家拿起刻刀,在石头上刻下6字:君子海量容人。一肚子火气在刀刻斧削中烟消云散。他把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凝聚在笔端,留存在作品里,这种坦然面对艰难困苦,从不埋怨生活的人生态度,其实是一种人生艺术,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什么样的生活都是财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白石老人出奇长寿,作品众多,恐怕与他这心态也有关。

  齐白石画牡丹,画荷花,画梅兰竹菊,画人物山水,画和平鸽,无一不是追求一种和谐和平。1956年,在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把世界和平奖授予他时,他请郁风女士代读他的答词说: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所追求的就是和平。

  花开花落皆为景,悲欢离合都是歌。齐白石一生历经磨难,但在他的人生旅途上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翻不过的山。他留给社会、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宝贵财富。人画合一,画如其人。

【艺术人生感悟】相关文章:

电视栏目《艺术人生》分析08-20

品茶感悟人生11-10

职场人生感悟03-16

人生感悟格言03-07

职场礼仪感悟10-24

美国游学感悟10-05

职场的感悟10-20

感悟人生禅语11-30

支教感悟日记10-03

职场故事感悟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