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拼音《三字经》的全文

时间:2024-10-17 14:12:15 炜玲 三字经 我要投稿

带拼音《三字经》的全文

  三字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一部分,是儿童的启蒙读物,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带拼音《三字经》的全文,欢迎大家阅读!

带拼音《三字经》的全文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 近 , 习 相 远 。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 性 乃 迁 。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 , 贵 以 专 。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 , 择 邻 处 。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 不 学 , 断 机 杼 。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窦 燕 山 , 有 义 方 。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教 五 子 , 名 俱 扬 。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养 不 教 , 父 之 过 。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教 不 严 , 师 之 惰 。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 不 学 , 非 所 宜 。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 不 学 , 老 何 为 。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玉 不 琢 , 不 成 器 。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 不 学 , 不 知 义 。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为 人 子 , 方 少 时 。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亲 师 友 , 习 礼 仪 。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香 九 龄 , 能 温 席 。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孝 于 亲 , 所 当 执 。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融 四 岁 , 能 让 梨 。

  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弟 于 长 , 宜 先 知 。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首 孝 弟 , 次 见 闻 。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知 某 数 , 识 某 文 。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一 而 十 , 十 而 百 。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百 而 千 , 千 而 万 。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三 才 者 , 天 地 人 。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 光 者 , 日 月 星 。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三 纲 者 , 君 臣 义 。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父 子 亲 , 夫 妇 顺 。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曰 春 夏 , 曰 秋 冬 。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此 四 时 , 运 不 穷 。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曰 南 北 , 曰 西 东 。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此 四 方 , 应 乎 中 。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曰 水 火 , 木 金 土 。

  cǐ wǔ xíng běn hū shù

  此 五 行 , 本 乎 数 。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曰 仁 义 , 礼 智 信 。

  cǐ wǔ cháng bù róng wěn

  此 五 常 , 不 容 紊 。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稻 粱 菽 , 麦 黍 稷 。

  cǐ liù gǔ rén suǒ shí

  此 六 谷 , 人 所 食 。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马 牛 羊 , 鸡 犬 豕 。

  c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此 六 畜 , 人 所 饲 。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曰 喜 怒 , 曰 哀 惧 。

  ài wù yù qī qíng jù

  爱 恶 欲 , 七 情 具 。

  páo tǔ gé mù shí jīn

  匏 土 革 , 木 石 金 。

  sī yǔ zhú nǎi bā yīn

  丝 与 竹 , 乃 八 音 。

  gāo zēng zǔ fù ér shēn

  高 曾 祖 , 父 而 身 。

  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身 而 子 , 子 而 孙 。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自 子 孙 , 至 玄 曾 。

  nǎi jiǔ zú rén zhī lún

  乃 九 族 , 人 之 伦 。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父 子 恩 , 夫 妇 从 。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兄 则 友 , 弟 则 恭 。

  zhǎng yòu xù yǒu yǔ péng

  长 幼 序 , 友 与 朋 。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君 则 敬 , 臣 则 忠 。

  cǐ shí yì rén suǒ tóng

  此 十 义 , 人 所 同 。

  fán xùn méng xū jiǎng jiū

  凡 训 蒙 , 须 讲 究 。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òu

  详 训 诂 , 明 句 读 。

  wéi xué zhě bì yǒu chū

  为 学 者 , 必 有 初 。

  xiǎo xué zhōng zhì sì shū

  小 学 终 , 至 四 书 。

  lún yǔ zhě èr shí piān

  论 语 者 , 二 十 篇 。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

  群 弟 子 , 记 善 言 。

  mè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孟 子 者 , 七 篇 止 。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

  讲 道 德 , 说 仁 义 。

  zuò zhōng yōng zǐ sī bǐ

  作 中 庸 , 子 思 笔 。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ú yì

  中 不 偏 , 庸 不 易 。

  dà xiǎo dài zhù lǐ jì

  大 小 戴 , 注 礼 记 。

  shù shèng yán lǐ yuè bèi

  述 圣 言 , 礼 乐 备 。

  yuē guó fēng yuē yǎ sòng

  曰 国 风 , 曰 雅 颂 。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号 四 诗 , 当 讽 咏 。

  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ò

  诗 既 亡 , 春 秋 作 。

  yù bāo biǎn bié shàn è

  寓 褒 贬 , 别 善 恶 。

  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三 传 者 , 有 公 羊 。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有 左 氏 , 有 谷 梁 。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经 既 明 , 方 读 子 。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撮 其 要 , 记 其 事 。

  wǔ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五 子 者 , 有 荀 扬 。

  wén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文 中 子 , 及 老 庄 。

  j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经 子 通 , 读 诸 史 。

  kǎo shì xìigrave; zhī zhōng shǐ

  考 世 系 , 知 终 始 。

  zì 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

  自 羲 农 , 至 黄 帝 。

  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

  号 三 皇 , 居 上 世 。

  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唐 有 虞 , 号 二 帝 。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èng shì

  相 揖 逊 , 称 盛 世 。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夏 有 禹 , 商 有 汤 。

  zhōu wén wǔ chēng sān wáng

  周 文 武 , 称 三 王 。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夏 传 子 , 家 天 下 。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è

  四 百 载 , 迁 夏 社 。

  tāng fá xià guó hào shāng

  汤 伐 夏 , 国 号 商 。

  liù bǎi zǎi zhì zhòu wáng

  六 百 载 , 至 纣 亡 。

  zhōu wǔ wáng shǐ zhū zhòu

  周 武 王 , 始 诛 纣 。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八 百 载 , 最 长 久 。

  zhōu zhé dōng wáng gāng zhuì

  周 辙 东 , 王 纲 坠 。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óu shuì

  逞 干 戈 , 尚 游 说 。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ó

  始 春 秋 , 终 战 国 。

  wǔ bà qiáng qī xióng chū

  五 霸 强 , 七 雄 出 。

  yíng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g

  嬴 秦 氏 , 始 兼 并 。

  chuán èr shì chǔ hàn zhēng

  传 二 世 , 楚 汉 争 。

  gāo zǔ xīng hàn yè jiàn

  高 祖 兴 , 汉 业 建 。

  zhì xiào ping wáng mǎng cuàn

  至 孝 平 , 王 莽 篡 。

  guāng wǔ xīng wéi dōng hàn

  光 武 兴 , 为 东 汉 。

  sì bǎi nián zhōng yú xiàn

  四 百 年 , 终 于 献 。

  wèi shǔ wú zhēng hàn dǐng

  魏 蜀 吴 , 争 汉 鼎 。

  hào sān guó qì liǎng jìn

  号 三 国 , 迄 两 晋 。

  song qí jì liáng chén chéng

  宋 齐 继 , 梁 陈 承 。

  wéi nán cháo dū jīn líng

  为 南 朝 , 都 金 陵 。

  běi yuán wèi fēn dōng xi

  北 元 魏 , 分 东 西 。

  yǔ wén zhōu yǔ gāo qí

  宇 文 周 , 与 高 齐 。

  dài zhì suí yì tǔ yǔ

  迨 至 隋 , 一 土 宇 。

  bú zài chuan shī tǒng xù

  不 再 传 , 失 统 绪 。

  táng gāo zǔ qǐ yì shī

  唐 高 祖 , 起 义 师 。

  chú suí luàn chuàng guó jī

  除 隋 乱 , 创 国 基 。

  è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二 十 传 , 三 百 载 。

  liáng miè zhī guó nǎi gǎi

  梁 灭 之 , 国 乃 改 。

  liáng táng jìn jí hàn zhōu

  梁 唐 晋 , 及 汉 周 。

  chēng wǔ dài jiē yǒu yóu

  称 五 代 , 皆 有 由 。

  yán sòng xīng shòu zhōu shàn

  炎 宋 兴 , 受 周 禅 。

  shí bā chuán nán běi hùn

  十 八 传 , 南 北 混 。

  liáo yǔ jīn dì hào fēn

  辽 与 金 , 帝 号 纷 。

  dài miè liáo sòng yóu cún

  迨 灭 辽 , 宋 犹 存 。

  zhì yuán xīng jīn xù xiē

  至 元 兴 , 金 绪 歇 。

  yǒu sòng shì yì tong miè

  有 宋 世 , 一 同 灭 。

  bìng zhōng guó jiān róng dí

  并 中 国 , 兼 戎 狄 。

  míng tài zǔ jiǔ qīn shī

  明 太 祖 , 久 亲 师 。

  chuán jiàn wén fāng sì sì

  传 建 文 , 方 四 祀 。

  qiān běi jīng yǒng lè sì

  迁 北 京 , 永 乐 嗣 。

  dài chóng zhēn méi shān shì

  迨 崇 祯 , 煤 山 逝 。

  qīng tài zǔ yīng jǐng mìng

  清 太 祖 , 膺 景 命 。

  jìng sì fāng kè dà dìng

  靖 四 方 , 克 大 定 。

  zhì xuān tǒng nǎi dà tóng

  至 宣 统 , 乃 大 同 。

  shí èr shì qīng zuò zhōng

  十 二 世 , 清 祚 终 。

  dú shǐ zhě kǎo shí lù

  读 史 者 , 考 实 录 。

  tōng gǔ jīn ruò qīn mù

  通 古 今 , 若 亲 目 。

  kǒu ér song xīn ér wéi

  口 而 诵 , 心 而 维 。

  cháo yú sī xī yú sī

  朝 于 斯 , 夕 于 斯 。

  xī zhòng ní shī xiàng tuó

  昔 仲 尼 , 师 项 橐 。

  gǔ shèng xián shàng qín xué

  古 圣 贤 , 尚 勤 学 。

  zhào zhōng ling dú lǔ lún

  赵 中 令 , 读 鲁 论 。

  bǐ jì shì xué qiě qín

  彼 既 仕 , 学 且 勤 。

  pī pú biān xiāo zhú jiǎn

  披 蒲 编 , 削 竹 简 。

  bǐ wú shū qiě zhī miǎn

  彼 无 书 , 且 知 勉 。

  tó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

  头 悬 梁 , 锥 刺 股 。

  bǐ bú jiào zì qín kǔ

  彼 不 教 , 自 勤 苦 。

  rú náng yíng rú yìng xuě

  如 囊 萤 , 如 映 雪 。

  jiā suī pín xué bú chuò

  家 虽 贫 , 学 不 辍 。

  rú fù xīn rú guà jiǎo

  如 负 薪 , 如 挂 角 。

  shēn suī láo yóu kǔ zhuó

  身 虽 劳 , 犹 苦 卓 。

  sū lǎo quán èr shí qī

  苏 老 泉 , 二 十 七 。

  shǐ fā fèn dú shū jí

  始 发 奋 , 读 书 籍 。

  bǐ jì lǎo yóu huǐ chí

  彼 既 老 , 犹 悔 迟 。

  ěr xiǎo shēng yí zǎo sī

  尔 小 生 , 宜 早 思 。

  ruò liáng hào bā shí èr

  若 梁 灏 , 八 十 二 。

  duì dà tíng kuí duō shì

  对 大 廷 , 魁 多 士 。

  bǐ jì chéng zhòng chēng yì

  彼 既 成 , 众 称 异 。

  ěr xiǎo shēng yí lì zhì

  尔 小 生 , 宜 立 志 。

  yíng bā suì néng yǒng shī

  莹 八 岁 , 能 咏 诗 。

  mì qī suì néng fù qí

  泌 七 岁 , 能 赋 棋 。

  bǐ yǐng wù rén chēng qí

  彼 颖 悟 , 人 称 奇 。

  ěr yòu xué dāng xiào zhī

  尔 幼 学 , 当 效 之 。

  cài wén jī néng biàn qín

  蔡 文 姬 , 能 辨 琴 。

  xiè dào yùn néng yǒng yín

  谢 道 韫 , 能 咏 吟 。

  bǐ nǚ zǐ qiě cōng mǐn

  彼 女 子 , 且 聪 敏 。

  ěr nán zǐ dāng zì jǐng

  尔 男 子 , 当 自 警 。

  táng liú yàn fāng qī suì

  唐 刘 晏 , 方 七 岁 。

  jǔ shén tóng zuò zhèng zì

  举 神 童 , 作 正 字 。

  bǐ suī yòu shēn yǐ shì

  彼 虽 幼 , 身 已 仕 。

  ěr yòu xué miǎn ér zhì

  尔 幼 学 , 勉 而 致 。

  yǒu wéi zhě yì ruò shì

  有 为 者 , 亦 若 是 。

  quǎn shǒu yè jī sī chén

  犬 守 夜 , 鸡 司 晨 。

  gǒu bù xué hé wéi rén

  苟 不 学 , 曷 为 人 。

  cán tǔ sī fēng niàng mì

  蚕 吐 丝 , 蜂 酿 蜜 。

  rén bù xué bù rú wù

  人 不 学 , 不 如 物 。

  yòu ér xué zhuàng ér xíng

  幼 而 学 , 壮 而 行 。

  shàng zhì jūn xià zé mín

  上 致 君 , 下 泽 民 。

  yáng míng shēng xiǎn fù mǔ

  扬 名 声 , 显 父 母 。

  guāng yú qián yù yú hòu

  光 于 前 , 裕 于 后 。

  rén yí zǐ jīn mǎn yíng

  人 遗 子 , 金 满 赢 。

  wǒ jiào zǐ wéi yì jīng

  我 教 子 , 惟 一 经 。

  qín yǒu gōng xì wú yì

  勤 有 功 , 戏 无 益 。

  jiè zhī zāi yí miǎn lì

  戒 之 哉 , 宜 勉 力 。

  作品赏析

  原文鉴赏

  《三字经》书面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版本变化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存疑)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字经》的内容上,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为止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并出现相关注解本、插图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1949年后,又对《三字经》进行修订。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观内容的修订。如:

  1.关于元代历史的“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改为“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2.关于清代历史的“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改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作品影响

  中国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国际

  《三字经》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

  根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1579年,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士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首先研读的就是《三字经》。其中一位学生罗索兴将它翻译为俄文,后入选培训教材,成为俄国文化界的流行读物。1779年,彼得堡帝俄科学院又公开出版了列昂节夫(1716~1786年)翻译的《三字经及名贤集合刊本》,因其内容与当时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推行的讲求秩序的“开明专制”等政治策略不谋而合,政府遂正式“推荐给俄国公众”并走向民间。“俄国汉学之父”俾丘林(1777~1853年)曾在北京生活14年,深谙经史,更明晓《三字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他在1829年推出《汉俄对照三字经》,并称《三字经》是“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当时俄国教育界在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于是《三字经》成为“俄国人阅读中文翻译本的指南”,成为当时社会流行读物。普希金细读后,在作序时称赞此书是“三字圣经”。普希金研读过《四书》、《五经》,但对《三字经》情有独钟,如今普希金故居还珍藏着当年他读过的《三字经》。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东方学系都以《三字经》为初级教材,而大多数入华商团和驻华使者的培训多以《三字经》为首选教材,因而,《三字经》在俄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

  韩国、日本也对《三字经》也非常重视。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采用《三字经》,后更大量出现各种仿制本,如《本朝三字经》、《皇朝三字经》等,多达二十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字押韵,介绍日本历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经》。

  英国的马礼逊(1782~1834年)翻译的第一本中国传统经典就是《三字经》。1812年,他出版《中国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经》和《大学》。修订后,1917年又在伦敦再版。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他主办的《中国丛报》上刊载《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

  在法国,犹太籍汉学家儒莲(1797年~1873年),在1827年担任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后翻译出《孟子》、《三字经》、《西厢记》、《白蛇传》、《老子道德经》、《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

  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

  关于作者

  原典作者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及成书时间,还有其他说法。

  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吴蒙校点《三字经》时,结合《三字经》中提到《四书》以及鼓励仕进等的内容,指出该书“似当作成于元延祐年恢复科举,规定考试程式中《四书》用朱氏集注之后”。同时又提及南宋陈淳用三字句写成的《启蒙初诵》疑似为《三字经》的先河,指出《三字经》从雏形到更定,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学者张如安根据南宋慈溪人桂氏《家训》中的相关记载认为,《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

  增改作者

  原典内容之外,后经章太炎等人多次增改,故三字经内容在“叙史”部分,也已包含元、明、清、民国时期。各版本题名也有差异,例如“三字经注解备要”、“重订三字经”等。

《带拼音《三字经》的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带拼音《三字经》的全文】相关文章: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12-02

三字经带拼音全文09-11

带拼音的《三字经》全文12-05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经典02-12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的02-12

带拼音《三字经》全文06-28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01-06

幼儿三字经全文带拼音02-12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解02-12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下载04-06

在线咨询

带拼音《三字经》的全文

  三字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一部分,是儿童的启蒙读物,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带拼音《三字经》的全文,欢迎大家阅读!

带拼音《三字经》的全文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 近 , 习 相 远 。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 性 乃 迁 。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 , 贵 以 专 。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 , 择 邻 处 。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 不 学 , 断 机 杼 。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窦 燕 山 , 有 义 方 。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教 五 子 , 名 俱 扬 。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养 不 教 , 父 之 过 。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教 不 严 , 师 之 惰 。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 不 学 , 非 所 宜 。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 不 学 , 老 何 为 。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玉 不 琢 , 不 成 器 。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 不 学 , 不 知 义 。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为 人 子 , 方 少 时 。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亲 师 友 , 习 礼 仪 。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香 九 龄 , 能 温 席 。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孝 于 亲 , 所 当 执 。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融 四 岁 , 能 让 梨 。

  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弟 于 长 , 宜 先 知 。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首 孝 弟 , 次 见 闻 。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知 某 数 , 识 某 文 。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一 而 十 , 十 而 百 。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百 而 千 , 千 而 万 。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三 才 者 , 天 地 人 。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 光 者 , 日 月 星 。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三 纲 者 , 君 臣 义 。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父 子 亲 , 夫 妇 顺 。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曰 春 夏 , 曰 秋 冬 。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此 四 时 , 运 不 穷 。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曰 南 北 , 曰 西 东 。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此 四 方 , 应 乎 中 。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曰 水 火 , 木 金 土 。

  cǐ wǔ xíng běn hū shù

  此 五 行 , 本 乎 数 。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曰 仁 义 , 礼 智 信 。

  cǐ wǔ cháng bù róng wěn

  此 五 常 , 不 容 紊 。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稻 粱 菽 , 麦 黍 稷 。

  cǐ liù gǔ rén suǒ shí

  此 六 谷 , 人 所 食 。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马 牛 羊 , 鸡 犬 豕 。

  c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此 六 畜 , 人 所 饲 。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曰 喜 怒 , 曰 哀 惧 。

  ài wù yù qī qíng jù

  爱 恶 欲 , 七 情 具 。

  páo tǔ gé mù shí jīn

  匏 土 革 , 木 石 金 。

  sī yǔ zhú nǎi bā yīn

  丝 与 竹 , 乃 八 音 。

  gāo zēng zǔ fù ér shēn

  高 曾 祖 , 父 而 身 。

  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身 而 子 , 子 而 孙 。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自 子 孙 , 至 玄 曾 。

  nǎi jiǔ zú rén zhī lún

  乃 九 族 , 人 之 伦 。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父 子 恩 , 夫 妇 从 。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兄 则 友 , 弟 则 恭 。

  zhǎng yòu xù yǒu yǔ péng

  长 幼 序 , 友 与 朋 。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君 则 敬 , 臣 则 忠 。

  cǐ shí yì rén suǒ tóng

  此 十 义 , 人 所 同 。

  fán xùn méng xū jiǎng jiū

  凡 训 蒙 , 须 讲 究 。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òu

  详 训 诂 , 明 句 读 。

  wéi xué zhě bì yǒu chū

  为 学 者 , 必 有 初 。

  xiǎo xué zhōng zhì sì shū

  小 学 终 , 至 四 书 。

  lún yǔ zhě èr shí piān

  论 语 者 , 二 十 篇 。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

  群 弟 子 , 记 善 言 。

  mè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孟 子 者 , 七 篇 止 。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

  讲 道 德 , 说 仁 义 。

  zuò zhōng yōng zǐ sī bǐ

  作 中 庸 , 子 思 笔 。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ú yì

  中 不 偏 , 庸 不 易 。

  dà xiǎo dài zhù lǐ jì

  大 小 戴 , 注 礼 记 。

  shù shèng yán lǐ yuè bèi

  述 圣 言 , 礼 乐 备 。

  yuē guó fēng yuē yǎ sòng

  曰 国 风 , 曰 雅 颂 。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号 四 诗 , 当 讽 咏 。

  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ò

  诗 既 亡 , 春 秋 作 。

  yù bāo biǎn bié shàn è

  寓 褒 贬 , 别 善 恶 。

  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三 传 者 , 有 公 羊 。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有 左 氏 , 有 谷 梁 。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经 既 明 , 方 读 子 。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撮 其 要 , 记 其 事 。

  wǔ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五 子 者 , 有 荀 扬 。

  wén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文 中 子 , 及 老 庄 。

  j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经 子 通 , 读 诸 史 。

  kǎo shì xìigrave; zhī zhōng shǐ

  考 世 系 , 知 终 始 。

  zì 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

  自 羲 农 , 至 黄 帝 。

  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

  号 三 皇 , 居 上 世 。

  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唐 有 虞 , 号 二 帝 。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èng shì

  相 揖 逊 , 称 盛 世 。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夏 有 禹 , 商 有 汤 。

  zhōu wén wǔ chēng sān wáng

  周 文 武 , 称 三 王 。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夏 传 子 , 家 天 下 。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è

  四 百 载 , 迁 夏 社 。

  tāng fá xià guó hào shāng

  汤 伐 夏 , 国 号 商 。

  liù bǎi zǎi zhì zhòu wáng

  六 百 载 , 至 纣 亡 。

  zhōu wǔ wáng shǐ zhū zhòu

  周 武 王 , 始 诛 纣 。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八 百 载 , 最 长 久 。

  zhōu zhé dōng wáng gāng zhuì

  周 辙 东 , 王 纲 坠 。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óu shuì

  逞 干 戈 , 尚 游 说 。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ó

  始 春 秋 , 终 战 国 。

  wǔ bà qiáng qī xióng chū

  五 霸 强 , 七 雄 出 。

  yíng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g

  嬴 秦 氏 , 始 兼 并 。

  chuán èr shì chǔ hàn zhēng

  传 二 世 , 楚 汉 争 。

  gāo zǔ xīng hàn yè jiàn

  高 祖 兴 , 汉 业 建 。

  zhì xiào ping wáng mǎng cuàn

  至 孝 平 , 王 莽 篡 。

  guāng wǔ xīng wéi dōng hàn

  光 武 兴 , 为 东 汉 。

  sì bǎi nián zhōng yú xiàn

  四 百 年 , 终 于 献 。

  wèi shǔ wú zhēng hàn dǐng

  魏 蜀 吴 , 争 汉 鼎 。

  hào sān guó qì liǎng jìn

  号 三 国 , 迄 两 晋 。

  song qí jì liáng chén chéng

  宋 齐 继 , 梁 陈 承 。

  wéi nán cháo dū jīn líng

  为 南 朝 , 都 金 陵 。

  běi yuán wèi fēn dōng xi

  北 元 魏 , 分 东 西 。

  yǔ wén zhōu yǔ gāo qí

  宇 文 周 , 与 高 齐 。

  dài zhì suí yì tǔ yǔ

  迨 至 隋 , 一 土 宇 。

  bú zài chuan shī tǒng xù

  不 再 传 , 失 统 绪 。

  táng gāo zǔ qǐ yì shī

  唐 高 祖 , 起 义 师 。

  chú suí luàn chuàng guó jī

  除 隋 乱 , 创 国 基 。

  è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二 十 传 , 三 百 载 。

  liáng miè zhī guó nǎi gǎi

  梁 灭 之 , 国 乃 改 。

  liáng táng jìn jí hàn zhōu

  梁 唐 晋 , 及 汉 周 。

  chēng wǔ dài jiē yǒu yóu

  称 五 代 , 皆 有 由 。

  yán sòng xīng shòu zhōu shàn

  炎 宋 兴 , 受 周 禅 。

  shí bā chuán nán běi hùn

  十 八 传 , 南 北 混 。

  liáo yǔ jīn dì hào fēn

  辽 与 金 , 帝 号 纷 。

  dài miè liáo sòng yóu cún

  迨 灭 辽 , 宋 犹 存 。

  zhì yuán xīng jīn xù xiē

  至 元 兴 , 金 绪 歇 。

  yǒu sòng shì yì tong miè

  有 宋 世 , 一 同 灭 。

  bìng zhōng guó jiān róng dí

  并 中 国 , 兼 戎 狄 。

  míng tài zǔ jiǔ qīn shī

  明 太 祖 , 久 亲 师 。

  chuán jiàn wén fāng sì sì

  传 建 文 , 方 四 祀 。

  qiān běi jīng yǒng lè sì

  迁 北 京 , 永 乐 嗣 。

  dài chóng zhēn méi shān shì

  迨 崇 祯 , 煤 山 逝 。

  qīng tài zǔ yīng jǐng mìng

  清 太 祖 , 膺 景 命 。

  jìng sì fāng kè dà dìng

  靖 四 方 , 克 大 定 。

  zhì xuān tǒng nǎi dà tóng

  至 宣 统 , 乃 大 同 。

  shí èr shì qīng zuò zhōng

  十 二 世 , 清 祚 终 。

  dú shǐ zhě kǎo shí lù

  读 史 者 , 考 实 录 。

  tōng gǔ jīn ruò qīn mù

  通 古 今 , 若 亲 目 。

  kǒu ér song xīn ér wéi

  口 而 诵 , 心 而 维 。

  cháo yú sī xī yú sī

  朝 于 斯 , 夕 于 斯 。

  xī zhòng ní shī xiàng tuó

  昔 仲 尼 , 师 项 橐 。

  gǔ shèng xián shàng qín xué

  古 圣 贤 , 尚 勤 学 。

  zhào zhōng ling dú lǔ lún

  赵 中 令 , 读 鲁 论 。

  bǐ jì shì xué qiě qín

  彼 既 仕 , 学 且 勤 。

  pī pú biān xiāo zhú jiǎn

  披 蒲 编 , 削 竹 简 。

  bǐ wú shū qiě zhī miǎn

  彼 无 书 , 且 知 勉 。

  tó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

  头 悬 梁 , 锥 刺 股 。

  bǐ bú jiào zì qín kǔ

  彼 不 教 , 自 勤 苦 。

  rú náng yíng rú yìng xuě

  如 囊 萤 , 如 映 雪 。

  jiā suī pín xué bú chuò

  家 虽 贫 , 学 不 辍 。

  rú fù xīn rú guà jiǎo

  如 负 薪 , 如 挂 角 。

  shēn suī láo yóu kǔ zhuó

  身 虽 劳 , 犹 苦 卓 。

  sū lǎo quán èr shí qī

  苏 老 泉 , 二 十 七 。

  shǐ fā fèn dú shū jí

  始 发 奋 , 读 书 籍 。

  bǐ jì lǎo yóu huǐ chí

  彼 既 老 , 犹 悔 迟 。

  ěr xiǎo shēng yí zǎo sī

  尔 小 生 , 宜 早 思 。

  ruò liáng hào bā shí èr

  若 梁 灏 , 八 十 二 。

  duì dà tíng kuí duō shì

  对 大 廷 , 魁 多 士 。

  bǐ jì chéng zhòng chēng yì

  彼 既 成 , 众 称 异 。

  ěr xiǎo shēng yí lì zhì

  尔 小 生 , 宜 立 志 。

  yíng bā suì néng yǒng shī

  莹 八 岁 , 能 咏 诗 。

  mì qī suì néng fù qí

  泌 七 岁 , 能 赋 棋 。

  bǐ yǐng wù rén chēng qí

  彼 颖 悟 , 人 称 奇 。

  ěr yòu xué dāng xiào zhī

  尔 幼 学 , 当 效 之 。

  cài wén jī néng biàn qín

  蔡 文 姬 , 能 辨 琴 。

  xiè dào yùn néng yǒng yín

  谢 道 韫 , 能 咏 吟 。

  bǐ nǚ zǐ qiě cōng mǐn

  彼 女 子 , 且 聪 敏 。

  ěr nán zǐ dāng zì jǐng

  尔 男 子 , 当 自 警 。

  táng liú yàn fāng qī suì

  唐 刘 晏 , 方 七 岁 。

  jǔ shén tóng zuò zhèng zì

  举 神 童 , 作 正 字 。

  bǐ suī yòu shēn yǐ shì

  彼 虽 幼 , 身 已 仕 。

  ěr yòu xué miǎn ér zhì

  尔 幼 学 , 勉 而 致 。

  yǒu wéi zhě yì ruò shì

  有 为 者 , 亦 若 是 。

  quǎn shǒu yè jī sī chén

  犬 守 夜 , 鸡 司 晨 。

  gǒu bù xué hé wéi rén

  苟 不 学 , 曷 为 人 。

  cán tǔ sī fēng niàng mì

  蚕 吐 丝 , 蜂 酿 蜜 。

  rén bù xué bù rú wù

  人 不 学 , 不 如 物 。

  yòu ér xué zhuàng ér xíng

  幼 而 学 , 壮 而 行 。

  shàng zhì jūn xià zé mín

  上 致 君 , 下 泽 民 。

  yáng míng shēng xiǎn fù mǔ

  扬 名 声 , 显 父 母 。

  guāng yú qián yù yú hòu

  光 于 前 , 裕 于 后 。

  rén yí zǐ jīn mǎn yíng

  人 遗 子 , 金 满 赢 。

  wǒ jiào zǐ wéi yì jīng

  我 教 子 , 惟 一 经 。

  qín yǒu gōng xì wú yì

  勤 有 功 , 戏 无 益 。

  jiè zhī zāi yí miǎn lì

  戒 之 哉 , 宜 勉 力 。

  作品赏析

  原文鉴赏

  《三字经》书面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版本变化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存疑)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字经》的内容上,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为止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并出现相关注解本、插图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1949年后,又对《三字经》进行修订。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观内容的修订。如:

  1.关于元代历史的“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改为“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2.关于清代历史的“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改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作品影响

  中国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国际

  《三字经》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

  根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1579年,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士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首先研读的就是《三字经》。其中一位学生罗索兴将它翻译为俄文,后入选培训教材,成为俄国文化界的流行读物。1779年,彼得堡帝俄科学院又公开出版了列昂节夫(1716~1786年)翻译的《三字经及名贤集合刊本》,因其内容与当时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推行的讲求秩序的“开明专制”等政治策略不谋而合,政府遂正式“推荐给俄国公众”并走向民间。“俄国汉学之父”俾丘林(1777~1853年)曾在北京生活14年,深谙经史,更明晓《三字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他在1829年推出《汉俄对照三字经》,并称《三字经》是“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当时俄国教育界在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于是《三字经》成为“俄国人阅读中文翻译本的指南”,成为当时社会流行读物。普希金细读后,在作序时称赞此书是“三字圣经”。普希金研读过《四书》、《五经》,但对《三字经》情有独钟,如今普希金故居还珍藏着当年他读过的《三字经》。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东方学系都以《三字经》为初级教材,而大多数入华商团和驻华使者的培训多以《三字经》为首选教材,因而,《三字经》在俄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

  韩国、日本也对《三字经》也非常重视。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采用《三字经》,后更大量出现各种仿制本,如《本朝三字经》、《皇朝三字经》等,多达二十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字押韵,介绍日本历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经》。

  英国的马礼逊(1782~1834年)翻译的第一本中国传统经典就是《三字经》。1812年,他出版《中国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经》和《大学》。修订后,1917年又在伦敦再版。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他主办的《中国丛报》上刊载《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

  在法国,犹太籍汉学家儒莲(1797年~1873年),在1827年担任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后翻译出《孟子》、《三字经》、《西厢记》、《白蛇传》、《老子道德经》、《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

  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

  关于作者

  原典作者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及成书时间,还有其他说法。

  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吴蒙校点《三字经》时,结合《三字经》中提到《四书》以及鼓励仕进等的内容,指出该书“似当作成于元延祐年恢复科举,规定考试程式中《四书》用朱氏集注之后”。同时又提及南宋陈淳用三字句写成的《启蒙初诵》疑似为《三字经》的先河,指出《三字经》从雏形到更定,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学者张如安根据南宋慈溪人桂氏《家训》中的相关记载认为,《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

  增改作者

  原典内容之外,后经章太炎等人多次增改,故三字经内容在“叙史”部分,也已包含元、明、清、民国时期。各版本题名也有差异,例如“三字经注解备要”、“重订三字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