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0-07-20 18:49:00 社会实践报告 我要投稿

城市生态学社会实践报告

 

城市生态学社会实践报告


  前言{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XX年x月x日进行了一次亲身实践   }

  一、实践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践内容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www.yjbys.com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更多精彩内容>>

【城市生态学社会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彭雪城市生态学实习工作报告04-15

生态学实习工作报告04-29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运用08-09

环境生态学实习工作报告08-22

生态学实习报告范文7篇12-08

生态学专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07-29

城市公交调研报告02-28

生态学专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范例07-30

城市拆迁调研报告01-16

生态学教学模式论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