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事迹及颁奖词

时间:2022-09-18 18:34:56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事迹及颁奖词

  潘建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多年来,他率领的科研团队致力于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地发展了多光子纠缠干涉量度学,在广域量子通信和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实现了“六个世界首次”,为我国在新兴的量子信息产业抢占先机、成为领跑者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事迹及颁奖词,欢迎大家阅读。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事迹及颁奖词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事迹及颁奖词

  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潘建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颁奖词:

  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你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量子之星潘建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

  他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斩获国际量子通信大奖,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6岁把世界首颗量子卫星送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的人生履历充满了无数惊叹号。这位当红科学家,如果不是东阳人,如果不是几个月前还站在金华市文化中心报告厅的演讲台上,他的人生一定不会让金华人如此熟知,他的故事也就不会让金华读者这么亲近。其实,从教育思考者的角度来审视“别人家的孩子”潘建伟,满身都是给现今焦虑万分父母的教育启示。

  记者从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和采访这位不断刷新自己的前沿科学家,知道他的一些成长故事和经历,这里列举一些,或许对金华家长来说会有一些启发。优秀的人总有一些共性,在平民出身的科学家潘建伟身上,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完全可以学习和模仿的。我想,很多人的家里都有个小小的潘建伟正在悄悄地成长。

  故事一:

  从小爱拆玩具

  潘建伟出生在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读的是马宅镇雅坑小学,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他的爸爸在城里工作,经常给他带回来一些玩具。这些玩具最后的下场总是支离破碎、首尾分家。父母并没有因此多说他,只是让他整理在一个大箩筐里放在床下。他拆烦了也会尝试着组装玩具,或者重新组合,虽然多数以失败告终。

  启示:拆玩具的熊孩子挺多,现在的家长不会太心疼,不过能不因此骂孩子的父母还是非常少,能抽出点时间来一边帮孩子重新组装玩具,一边给孩子讲历史故事的爸爸更是非常罕见。

  故事二:

  漫山遍野地玩

  今年4月,潘建伟回母校,有几个东阳的小学生跑去看他,问他是怎么走上科学之路的。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小时候住在山区,经常爬山,漫山遍野地玩,看到新奇的东西就捡回来当宝贝,尝过山里各种各样叶子和果子的味道。有一次看到一只冬眠的.青蛙,感到奇怪的同时更为它担心,因为那时候并不是冬天,小男孩很怕青蛙在还没醒过来的时候就被蛇啊猫头鹰啊之类的动物吃掉。直到他成年后,每当陷入思考的困境,也会去林间散步,喜欢捡那些掉在地上的树枝来闻一闻。留学的时候,他还喜欢在田野里挖野菜,回家做成菜给家人吃。

  启示:从这个故事里你看到那种在平凡的中国人身上缺少的好奇心了吗?都说玩耍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专家说了无数遍,可就是没几个家长真的相信,或是真的敢去执行。难道只有坐在教室里才算学习吗?孩子和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种天生的亲近,但多数家长常常忘记,这也难怪,多数正在当父母的成年人小的时候也没怎么真正痛快地玩耍过,难解玩中滋味。

  故事三:

  补课可以有

  潘建伟读初中时进了东阳城,作文不会写,英语没学过,初中第一次写作文只得40分。爸爸妈妈心里有点着急,一边安慰儿子一边给儿子找老师补习。找的老师合适,只补了几次,小建伟就进步了。他在班里是班长,很想学好,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学好英语,就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后来英语成绩一直在学校里领先。

  启示:补课是可以有的,不过一定要对自己的症,不能跟风,不能简单地和人家的孩子比。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知道,做得好的没几个。如何补课,真是一门大学问。

  故事四:

  把自己的棉衣送同学

  潘建伟爸爸和不少媒体记者讲过儿子有一次回家太晚,为了不打扰父母休息就在门外坐到天亮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是好多年前潘爸爸只讲给金华日报记者的:高中的时候,潘建伟是个热心肠,有一次,他把自己穿的棉衣脱下来送给了生活困难的同学,还发动大家一起凑粮票接济那个孩子。他家还有一张高中同学一起骑着自行车做好事的合影呢。

  启示:父母善良,孩子才会善良,这种品质虽说并非遗传,但完全可以传递。少年潘建伟情商挺高,不但赢得了高中女同学的爱情,还在后来的事业中凝聚起一支非凡的科研队伍———量子科学“梦之队”,在自己做好科研的同时,带领团队共同进步。这需要极高的智商、情商和逆商。他的科研事业做得如此辉煌,队伍越来越大,连卫星都放了,真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能做到的。这里包含的学问,是不是藏着一点西方名校要求的那种神秘的“领导力”影子呢?

  故事五:

  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科大,学的当然是物理。因为他高中的时候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想的时间太多,太投入,都没好好听别的课,期中考试差点没考及格。从那时开始,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他开始自学量子物理,一学就是30年。他曾经对中科大的老校长朱清时说:“只要什么时候能把为何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但现在还搞不清楚,我就想活得长一点,我想把它搞明白。”

  潘建伟大学时代的宿舍墙上贴着爱因斯坦的照片,人家问他最崇拜谁,他毫不犹豫地说是爱因斯坦。1996年,26岁的潘建伟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起初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但最终改选了这位诺奖得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塞林格教授当时只是一位普通教授,潘建伟认为他学识渊博,在新兴学科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他对爸爸说,自己是要选准方向,选对导师,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他知道导师正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

  前段时间,有年轻人问他如何选专业,他的回答是“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

  启示:很多时候,孩子的任性中有着一股执著和自信,有的家长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好心给以纠偏,结果好心办了坏事,让孩子离自己的喜好越来越远。如果父母的家长意识在这时候弱化一点,或许反而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孩子。这似乎是一个共性,不少出身农家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等成功人士身上都有体现,可以对号入座。所以,孩子的强与弱,父母的弱与强,挺辨证,挺艺术,个中滋味,当家长的需要调动一点悟性方有体会。

  另一点启示是:偶像和榜样,绝对可以有、应该有,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追星就要追对星。潘建伟追了爱因斯坦几十年,把偶像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自己也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科技大明星。

  故事六

  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今年4月,潘建伟给金华老乡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记者当时问潘院士:作为成功的科学家,如何解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当时,他想了想说:“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需要好好想一想,你给我发邮件,我空的时候回答。”后来他就一直没有空,量子卫星的事情过不了多少日子就有新进展,忙到家人都不敢给他打电话,邮件之约也就没了下文。前些天,记者看到他在央视访谈中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感触良多:“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去游历。一个大概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就像时空穿越里面的东西。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竟然自己跑去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这是不是个例呢?几年之后,潘建伟在海德堡大学做了一个手术,醒过来时护士站在床前。护士说:潘教授,你是不是研究跟时空穿越类似的东西?他说:是。护士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因为他当时鼻子里插着两根管子,非常痛苦,只好说现在我讲不了,将来送给你点资料吧。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欧洲人对物理学的好奇。

  在国内,潘建伟也做科普演讲,尝试用最生动的方法讲量子叠加态、量子纠缠,许多学生会说:老师,我很认真听了,但是听不懂。然后,他们就去自拍、刷朋友圈、玩游戏。到这里,这个学生和物理学的故事基本上就结束了。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因也许就在其中,对科学没有真正的好奇。

  启示:好奇心!这或许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潘建伟用自己的故事和遇到的故事很好地做了回答。

  不过,也不要太灰心,尽管很多大人已经不太会提问了,但孩子们还没丧失这种能力。4月7日,“潘老师”讲完《神话、哲学、互联网与人类未来》之后,立即就有一群身穿院士服的少科院“小院士”把他团团围住争相提问,“小院士”朱学谦问的问题颇有深度,得到潘院士的表扬:既然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为什么都在讲空间上的纠缠而很少讲时间上的纠缠?潘院士回答:“也是有的。”接着耐心地讲解了10多分钟,最后还问“小院士”们是否听懂了,并给每个“小院士”写了一句鼓励的话,签了名。

  潘建伟,遇到了很多贵人,也成了很多人的贵人。当父母和老师的,都应该努力去当这个时代孩子的贵人。

  个人简介

  潘建伟,男,1970年3月生,浙江东阳人。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5年获该校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教育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全国青联副主席。

  潘建伟教授主要从事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国际上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他是该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利用量子光学手段,他在量子调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他关于量子通信和多光子纠缠操纵的系统性创新工作使得量子信息实验研究成为近年来物理学发展最迅速的方向之一。

  潘建伟及其同事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于1999年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1次入选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亮点”、1次入选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进展”、6次入选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 “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5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9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潘建伟在包括Nature (11篇)、Nature Physics (8篇) 、Nature Photonics (9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 PNAS (3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70篇) 在内的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共被引用13000余次。

  研究方向

  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事迹及颁奖词】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潘建伟事迹材料精编08-17

2017年感动中国潘建伟观后感及事迹材料12-09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梁益建事迹及颁奖词12-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04-30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超事迹及颁奖词01-21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1-20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郎平事迹及颁奖词12-06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05-25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锋事迹及颁奖词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