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祀灶春节风俗习惯手抄报

时间:2023-01-12 13:35:38 盛林 春节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腊月二十三祀灶春节风俗习惯手抄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手抄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手抄报要求字体要清楚、美观大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手抄报才是好的手抄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腊月二十三祀灶春节风俗习惯手抄报,欢迎阅读与收藏。

  腊月二十三祀灶春节风俗习惯手抄报

  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从头起始的意思,那时候把“冬至”农历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腊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备开始过除夕的“过小年”意思。区分与“冬至”的小年,人们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祀灶日”的。

  过去农村都用砖砌大灶的,房顶上有烟囱。祭奠灶神,那就是灶王爷了。只要家里开伙仓的,大灶头家家户户少不了,贴在锅灶墙上有灶神的像,两旁都有对联的,上头还有横批一条,一般都把灶王爷比做家中主人的意思。想想倒也是的,民以食为天,要吃吧,就有烧和煮的,都靠大灶头,灶神显然位置显赫。正因为灶王爷重要,大家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进行“祀灶”活动。

  供品中的甜食赢得了小孩子的欢喜,准备的充足,剩下的就到了孩子们嘴巴里。普遍点的糖瓜都有的,想必是经过糖啧腌的冬瓜条子,装上盆子即可以祭奠了;也有些是用非冬瓜做的小糖瓜的;枣子、柿饼少不了;还用黍米粉糕枣糕等,都带黏性的。为什么要弄一些味甜的粘的东西来孝敬灶王爷呢?这是据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要让他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

  祭奠灶神分两步,烧香叩头当然不言而喻,还要加上烧掉旧的灶神像,顺便加点谷草杂粮,说是喂灶王爷的马;灶神像换贴了又谓之“上天”和“下界”;当场换贴,或者在除夕夜里把新的灶神像再重新贴上去都可以。祭奠的第二步就是举行一个简单的欢送仪式,家里所有人跪在灶台前,一边供上饺子、面条等饭食,一边供秫秸灶马和“灶鸡”之类,好让灶王爷骑着马上天时,一帆风顺。“跪、磕、烧”的最后一道叫做“念”,一般有年岁大一点的人念念有词的,内容无非是:灶王,上天堂,说好话,不说坏话,带回来五谷杂粮等等。有的迫切需求生儿育女的人却在念:二十三,灶王来把西天上,盼着马尾巴上带回来个胖小子。

  如此这般的送走了灶王爷之后,“卜灶”也是习以为常的一种惯例。所谓“卜灶”的习俗,那便是悄悄的走出去,听人们说话,以卜事物的吉凶。

  “辞灶”的活动过去了,各路神仙都上天了,人间也就百无禁忌了。老百姓人家,有贫困的,平时不能成礼数的,多半在这时里嫁娶,这也叫做“乱岁”。过去人称大寒后的十天中为阳宅“乱岁”,婚嫁娶亲无禁止。传统习惯遗留至今,现在的农村中,有许多人还都是在年底的这段日子结婚的。

  时代和以往两样了,现在即使在往常的日子里,对嫁娶的喜事也没有什么禁忌,足以让人们在办喜事日子的挑选上随心所欲。那么,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表明中国人一年中最愉快的节日系列即将来临。就此预示上,过好腊月二十三仍然还是有点意义的。

  【祭灶节简介】

  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罢!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节日来源】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祭灶节

  祭灶节

  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祭灶节

  祭灶节

  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大年三十再将一幅新灶神画像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腊月二十三吃什么

  1、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饺子的做法:

  材料:半肥猪肉150克,韭菜100克,饺子皮20张,盐,胡椒粉,姜末,花生油少许,芝麻油几滴,陈醋,辣椒酱,生抽,酱油

  做法:

  (1)猪肉剁成肉末,韭菜切成细茸。

  (2)把剁好的猪肉和韭菜放盘子里,加盐,酱油,胡椒粉,姜末,少许花生油,(有芝麻油就滴几滴),然后拌匀备用。

  (3)水烧开后,把包好的饺子放下锅里,水烧开后,添点冷水,如此反复三次,把浮起来的饺子捞起来即可。

  (4)另备个小碗,放点陈醋,辣椒酱,生抽调匀,就是吃饺子的酱汁了。

  2、吃关东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关东糖,又称灶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

  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3、吃麻糖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麻糖以精选糯米、芝麻、白糖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无任何化学污染,无任何添加剂,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麻糖以香、甜、薄、脆的独特风味闻名于世,具有香而不艳,甜而不腻,回味无穷,形似玉梳白似璧,薄如蝉翼甜如蜜的典型特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暖肺、养胃、滋肝、补肾等功效。

【腊月二十三祀灶春节风俗习惯手抄报】相关文章:

腊月二十三小年贺词01-16

腊月二十三有什么习俗01-14

腊月二十三小年经典句子01-26

腊月二十三祝福语06-21

小年到底是腊月二十三还是腊月二十四?06-23

腊月二十三小年祝福句子04-14

2017腊月二十三小年作文06-06

腊月二十三小年祝福语06-26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心情语录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