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节日总和食物离不开,过年要吃年糕、饺子,端午要吃粽子,中秋要吃月饼。清明节就要到了,在这个祭祖的日子里,我国各地的人们又有哪些特色美食是必吃的呢?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清明粿
清明粿,是江西婺源民间小吃的一种婺源气候温润,雨水充沛。人们山野田间劳作,患风湿病者多。传说先人为了减轻人们的痛苦,踏百川,尝百草,终于发现了艾草的驱寒祛湿之效……为祭奠先人,婺源民间每家每户在清明前都包清明粿,沿袭至今。
婺源东西南北乡村,村民居住的方向不一,清明粿制作的样式也有殊异:东北乡村做的圆圆扁扁,称团粿;西南乡村做的细腻饱满,叫饺粿。馅的内容也可根据各家的嗜好,可素可荤,精细丰富程度不一。有的选豆腐香葱,有的选笋丁火腿肉,有的挑野藠腊肠,有的配酸菜腊肉,有的是虾仁萝卜丝……可蒸可煎,还可烘烤。蒸熟出笼的色泽鲜绿,煎烤出锅的香气扑鼻。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叶儿粑
叶儿粑又叫艾馍,原是川西农家清明节的传统食品。1940年,新都天斋小食店将艾馍精心改制,更名为叶儿粑。制作叶儿粑选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色绿形美、细软爽口的特点,为四川名小吃之一。用料:糯米粉250克,汤圆馅100克,鲜荷叶数张(芭蕉叶为佳)。糯米粉用温水和好,均分15份,做成面团,取汤圆馅包好,搓成长条形状。将荷叶用开水烫过,放入凉水中浸透,取出,干水分,同样切成长条形状,分别将糯米粉团包好,蒸熟即可。
清明薄饼
在闽南、台湾和粤东地区,千家万户历来都有在清明节卷薄饼的习俗,就是一家人在清明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
薄饼亦称饽饼、春饼、春卷、润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在加热的平底锅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笋丝等熟料混合成的称咸馅;用炒熟的花生米碾碎加糖、葱等成为甜馅。用薄饼皮将咸馅包卷成筒状,再在薄饼表皮上蘸抹香甜微辣可口的酱料即可食用,吃起来喷喷香。
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青饺
清明节到了,和往年一样家里总少不了做这个,虽然颜色是绿色的,大家不要以为是色素哦。都是用新鲜的艾青洗净、煮熟、捣烂,拌入糯米粉,之后才成为绿色大使的是非常健康的小吃。将采来的艾青洗净、煮熟、捣烂,拌入糯米粉,揉拌成青团,然后包入甜、咸两种馅子,捏成饺子状,用蒸笼蒸熟后便可食用,这就是流传于嵊州民间的时令小吃----青饺。
豆浆螺蛳
无锡民间素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因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