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时节。城区周围也将再现扫墓大军拥塞于道的景象。其实,清明节大可不必过得如此劳累和促狭。传统的清明节本来是一个从容祭扫和纵情春游的节日
●这几年,由于传统节日受到洋节兴起的挤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珍惜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并为之增加法定假日。显然,如果有了清明长假,我们可以分散在数天的时间内从容地去郊外扫墓缅怀先人。用半天的时间扫墓,其余几天可以踏青、旅游、探亲
●从大的方面说,实行清明长假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纪念革命先烈,有很好的政治意义;祭奠逝去亲人、祭祀华夏始祖,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植树和春游,可以增强国人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些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习俗焕发新的时代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
天清气朗,草长莺飞,又到清明时节。城区周围也将再现扫墓大军拥塞于道的景象。
其实,清明节大可不必过得如此劳累和促狭。传统的清明节本来是一个从容祭扫和纵情春游的节日。首先是清明的节期比较长,扫墓并不见得非在清明这一天。比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其次,传统的清明节习俗不只是扫墓,还有踏青嬉游。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绝不亚于祭祀。古人有许多诗句描述清明出游的活动,如杜甫的“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宋代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明代王磐的“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扫墓是初唐时民间悄然兴起的习俗,逐渐得到朝廷的认可。唐朝大历十三年(778年)开始,官吏们有了清明假期,先是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此后各代皆给假。唐朝时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处于融合过程中;到宋代,清明节已经明显吞并了后二节,成为一个兼扫墓与春游于一体的大节。到清代以后,清明春游的习俗逐渐衰落,到今天清明已纯粹成了个扫墓节。而且由于没有假期,上班族们只能集中在清明前后的周末去扫墓,焉能不造成交通堵塞?
这几年,由于传统节日受到洋节兴起的挤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珍惜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并为之增加法定假日。不久前,笔者曾参加中国民俗学会承担的一项专门研究传统节日放假问题的课题,在已提交有关部门的课题研究报告中,我们建议政府采取清明节放假的决策:第一,根据传统的扫墓与踏青持续若干天的节日习俗,可以考虑清明节放假若干天,连同前后的周末,形成清明长假。第二,考虑到现有休假制度,已有“五一”长假,可以缩减和调整“五一”假期,与清明节假期统一安排。第三,建议在清明节期间设立烈士纪念日。在这天由国家领导人带头祭奠、缅怀为革命事业、国家独立和人民利益献身的烈士,在世界上是较普遍的。我国在建国以后,在清明节前后由学校或单位组织人们到烈士陵园扫墓已是各地普遍的做法,民众中也有很多人在清明节自发去祭奠革命烈士。在今天,由国家设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烈士节,更大规模地展开纪念革命先烈的活动是富于积极政治意义,也是合情合理、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设立烈士纪念日的日期,建议设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天传统上是寒食节,是传说中纪念忠臣义士介子推的日子。这样的置代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推陈出新的意义。第四,建议将原定3月12日的植树节移到清明节假期,可以考虑将清明节的后一天设为植树节。这样植树活动可和清明节原有的踏青郊游习俗相结合,也可以强化清明节的环保主题。
据悉,有关部门正在统筹研究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的问题。去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七集介绍传统节日的专题片,笔者也参与了其中一集谈清明节的工作。该节目已在今年春节期间播出,每集长达一个半小时,由此可见传统节日问题已受到非常的重视。
显然,如果有了清明长假,我们可以分散在数天的时间内从容地去郊外扫墓缅怀先人,可以有效缓解以往清明扫墓期间交通拥堵的问题。用半天的时间扫墓,其余几天可以踏青、旅游、探亲,可以打球、放风筝、荡秋千……清明春游是人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活动,作为节日习俗来加以倡导,可以使国人更加喜爱接近大自然,更加热爱自然环境,密切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进而加强爱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意识。从时间上来说,清明节期间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状况特别适合春游,特别是踏青。选择清明节作为春游的节日,是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根据长期的经验自然做出的,符合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这样,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春游习俗自然就恢复了,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环节将重放异彩。从大的方面说,实行清明长假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纪念革命先烈,有很好的政治意义;祭奠逝去亲人、祭祀华夏始祖,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植树和春游,可以增强国人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些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习俗焕发新的时代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