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网>主页 > 手抄报 > 清明手抄报 > 清明手抄报资料:古代人怎样过清明节

清明手抄报资料:古代人怎样过清明节

发布时间:2017-05-23来源:手抄报资料网

  自2008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长假”。清明节由来已久,中国古人历来很重视清明节,那么在古代清明节人们放假几天?又是怎么过的呢?

  汉代清明节尚未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要说清明节,得先说古代中国的休假制度。在古代中国,是没有“星期天”概念的,但休息日一直存在。而且,中国古人享受休假的历史还比较早,早在秦汉时期已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休假制度。不同的是,古代只能休息1天,而且叫法也不一样,现在叫休假、放假,古时称为“休沐”或“洗沐”。

  古人为何把休假称为休沐?一个“沐”字便透露出了端倪,是因定期让公职人员回家洗头洗澡、搞个人卫生需要而产生的。最先享受休沐制度的人群,应该是给皇家当差的一批“公务员”,即所谓“中官”,也叫“内臣”。

  休沐制度推广开后,便形成了一种国家休假制度。唐人张守节撰《史记正义》中所谓“汉官五日一假洗沐也”,说的就是这回事。除了“五天制”,汉代休沐还有“十天制”,即干10天休1天。

  在汉代的休假制度中,除了休沐这样的轮休,还有例假。例假更接近现代的法定节假日概念,据《汉书·薛宣传》记载,汉代国家法定节假日很少,起初只有两个,一是夏至,再是冬至,各放假5天。到东汉时增设“伏日”。

  此时的清明节,并不是汉朝的国家法定节日。

  唐代首次将清明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

  到了隋唐,休沐制度出现了很大变化,旬休成为一种制度,即工作9天,休息1天,休息日设在每月的十日、二十日、三十日,共3天。旬休是一种公休,不再轮流,除值班人员以外,大小官员全都“回家洗澡”。

  此外,最大变化是节假日大大增多。正是在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一道,首次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放假了。

  《大唐六典·尚书吏部》上有规定,唐代内外官员都有“假宁之节”:元正(旦)、冬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夏至、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几乎每逢节气都要放假;还有婚假、丧假、探亲假、拜扫假等。

  行文至此,要说一下清明节和寒食节。此两节由于紧连一起,常被现代人误以为是一个节日的不同叫法,其实很不同。冬至后第105天是寒食节,故又称“百五节”;寒食节之后便到了清明节。

  寒食节其实是一个“励志节”。在隋唐之前,人们重寒食、轻清明。到李隆基(唐玄宗)做皇帝时,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属当时的“五礼”之一,清明节的地位因此得到抬升,清明假期与寒食节连在一起,成为当年继元宵假期之后春天里的“小长假”。

  清明节首次成为“黄金周”

  唐代的节假日确实远远多于秦汉。全年的节假日,加上每月3天,全年计36天的旬休,唐代公务员每年平均可以享受的假期近百天。也就是说,唐代“公务员”一年中有1/3的时间都不用上班。

  唐代清明节“小长假”安排不需要调休,将寒食、清明二节连着放就行了。其间,也曾有过几次变化。到李亨(唐肃宗)当皇帝时,或许觉得小长假不够长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节的假期天数,将唐玄宗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定下的千秋节放假3天的规定,减为放假1天,而将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国节假日史上,清明节首次成为了真正意义的“黄金周”。

  千秋节又叫天长节,是当朝皇帝的生日。缩短皇帝庆生天数,而增加清明节的假长,可见唐人对清明节的重视。事实上,唐人也确实喜欢过清明节,仅从时节上说,其时春暖花开,正是春游的好时节,既能扫墓,又不误看景,这样的节日自然广受欢迎,所以时人竞相外出。从杜甫“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的诗句中,便可以想象到唐人清明节出游、扫墓的热闹景象。

  在李亨之后,唐代的清明节假期又有变化,太子李豫(唐代宗)继位后,曾将清明假期改为5天。但在其子李适(唐德宗)做皇帝的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又恢复了李亨时代的做法,将寒食清明二节合在一起,假期仍定为7天,“黄金周”重现。

  宋元放假制度大不同

  到了宋代,清明节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宋代延续了唐代喜欢放假的做法,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清明节也是宋人重要的节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扫墓的风俗更浓,这从北宋人张择端绘于清明时节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时人从汴京(今开封)野外扫墓归来的情景。宋代清明节里,皇家和民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热闹程度不输元宵节。时开封人孟元老在后来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当年京城过清明节的气氛:“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

  “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时清明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所谓“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护家门,此时的柳枝与桃枝功能相近。

  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热度不减。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清明节日里的临安(今杭州)城时,用了这样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难怪宋人能写出“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诗句。

  宋人在清明节长假里的活动很多,民间在这天还喜欢挖井,而皇家则会举行一项唐代皇家就有的“改火”活动。但宋代皇家更特别,让宫内小太监们在阁门前用榆木钻火,第一个取到火的会得到奖赏,奖品相当丰厚,是一只金碗、三匹绢。然后再用取到的新火种点燃火烛,赏赐近臣。

  随着唐宋的远行,清明节的繁华和热闹也不复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务员多假制度被否定,节假日大为减少。但元时清明节与寒食节从功能和活动内容上看,在事实上合成了一个节日,仍与元正(旦)一样,是元代最重要的节假日之一。

  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政府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三大节假日。虽然不放假,时人仍喜欢过寒食节、清明节,要外出扫墓、春游。

栏目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