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其实质在于构建社会理想和共同的价值标准。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不但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的要求,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和国情,而且还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内心最真实和最强烈的愿望。
本文将针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如何看待价值观的多样性、九三学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等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利益格局的多变、中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与交汇、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媒体的广泛使用,已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影响还会进一步加剧,而且个人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社会价值观多层次的特征也越来越突出。所以,要形成社会理想和共同的道德标准,即社会核心价值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不良的社会现象呈泛滥之势,具体表现在:处处讲人情而不顾社会应共同遵守的规则和规范;热衷关系网而藐视良性竞争;将道德失范视为新潮开放;以假乱真、扬恶抑善、以丑为美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们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底线不断受到挑战。领导干部的腐败堕落,尤其是近年来一个接一个高官的落马,更对人民群众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在教育、医疗、住房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缺陷,也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上述种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而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并没有相应提高。这不能不说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无形的浪费。事实上,身处当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人们的内心都向往一片蓝天,都渴望有一个宁静的港湾。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享有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从更深层次和更长远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认识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中国的标志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而且也是精神层面的。没有社会理想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就会失去凝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提出,符合人民群众对社会理想和共同道德标准的追求和愿望,也符合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需求。
当一个国家目标的提出能牵动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最朴素、最真切的情感时,这个目标便有了实现的可能和基础。
二、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
只有认清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才可能回答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科学的分析需要科学的方法。这里借用“统计热力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就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做一类比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规律远比自然规律复杂多变,因此本文的观点仅供参考。
统计热力学是采用求统计平均值的方法研究大量微粒(以气体分子为例)的集合体的宏观性质。统计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微观的方法,它根据统计单位的力学性质(例如速度、动量、位置、振动、转动等),用统计的方法来推求体系的宏观热力学性质(如压力、热容、熵等热力学函数)。每个气体分子的运动状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力学性质也在不断变化(是时间的函数),即具有随机性。但对大量分子的集合体而言,只要“宏观约束条件”(如温度、体积)一定,那么这个集合体呈现出来的宏观热力学性质具有确定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客观现象?这是因为尽管每个气体分子的能量状态是随机的,微观状态的分布极为广泛,但却存在一种微观状态最多的分布方式,称之为“最概然分布”。这种最概然分布对应的状态数在分布曲线上表现为“尖锐的极大”;最概然分布的微观状态数可以近似代替总的微观状态数。
作者认为,当今的中国社会中,尽管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而且个人价值观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中,但对社会整体而言,“最概然价值观分布”依然存在,其所对应的价值观应该是“爱国主义”和“公平正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本质的体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是以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公平正义”则是深植于大部分人内心最强烈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愿望。因此,作者认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中国社会依然客观存在。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在这个前提下,构建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可行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尽管涵盖面十分广泛,但“爱国主义”和“公平正义”是其中蕴涵的最重要的特征(具体理由不做展开讨论)。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大量个人价值观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的宏观呈现。显然,如果推出不切实际和未经实践检验的所谓“社会价值”,去试图改变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人价值取向一定是徒劳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被实践证明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早已深入人心;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全体人民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但尽管如此,如果仅仅通过设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想去改变全体社会成员的个人价值观依然是十分困难的。
科学有效的途径应该是:改变“宏观约束条件”,即改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价值取向分布,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呈现出我们期待的社会价值和社会理想,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改善目前的社会环境,就要求人人遵纪守法、增强公民意识、自觉杜绝一切不良的社会现象,更要求社会严惩一切腐败和违法行为。如果做不到这些,我们的社会将人心涣散,个人价值观将出现混乱,“最概然价值观分布”将不复存在。这是极为严重的后果。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期待的目标和社会理想,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消除不良现象、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让全体人民都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